世人皆知孔子是文聖孟子是亞聖,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還有一個後聖
大家都知道,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被世人尊為「文聖」的孔子,他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而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便是孟子了,他比孔子晚生了一百多年,雖然有關孟子的授業恩師到底是誰,至今一直爭論不休,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在儒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被人尊稱為「亞聖」。
不過,相比於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文聖」孔子和「亞聖」孟子,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時期還有一個 「後聖」,他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和貢獻同樣不可小覷,甚至有人說他是「先秦最後一個儒家大師」。
那麼,這位「後聖」究竟是誰呢?他就是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尊稱他為「荀卿」, 西漢時期曾因要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被稱為「孫卿」,之所以如此稱呼,主要是因為「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
可能一說到荀子,大家對他提出的「性惡論」更為熟知一些,其實,他在對儒家思想發展的推動上成就更大,或者說是他對「中國王 道」的貢獻不可或缺,眾所周知,孔子的「原教旨儒教」,希望不需刀兵,直接「通過教育」、唱響「牧羊曲」來解決君王「萬年帝祚」的問題。
然而,中國絕大多數君主都不是宋襄公,他們對單純的說教不感興趣,比起說教來,他們更迷 信於武力,當然了,單純迷戀武力,也會出現秦始皇那樣的政 權短命悲劇,那麼,有沒有將「武力和說教」結合一起的統 治之術呢?
荀子恰逢其時的出現了,他提出的觀點,在於給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王 道「實用手冊」,他在著書立說時尚無「法家」,可是,他發現儒家與律法完全可以「手拉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於是乎,荀子給出了中國式王 道的標準答案——禮法兼施、王霸統一,而這就是「內聖外王」的中原王 道「原始碼」,毫不誇張的說,荀子對中國王 道的貢獻,就像漢武帝劉徹對秦始皇的「修正」一樣。
當初秦始皇奠定的封 建君主制沒有一個標準的「國道」,而劉徹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下子就把孔子及其仁道提升到了「國道」的高度,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言,荀子與劉徹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是「整合大師」。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荀子版的儒教不但「青出於藍勝於藍」,更是一門名副其實的「經世致用」的學問,想必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人稱他是先秦最後一個儒家大師,尊他為「後聖」。
除了自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外,荀子還教出了一個得意高徒,也就是被尊為「法家鼻祖」的韓非子,曾經為中國兩千年封 建社會立制的秦始皇便是「師從」於韓非子,儘管「法家學說」有其極端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