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縱橫天下多年,最後不是戰死沙場死於敵手,而是敗給了不治之疾——頭疾。很多喜愛曹操的朋友都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曹操能夠多活幾年,那麼三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會有很大的改變呢?畢竟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硬實力是最強的,使得蜀吳二國面對曹魏的進攻不得不聯合組成所謂的"孫劉聯軍",以圖抵抗。
曹魏實力強大,最為重要因素就是曹操,當年他也只不過是漢朝的一名普通官員,出身也並不是很好,是一名太監的後代,以至於他成名後都有很多對那這一點來嘲諷他。但曹操此人,甚懂權謀之道,既能英勇刺殺董卓,也能夠挾天子號令大漢諸侯。在達到權力巔峰時,又能夠經受住稱帝的誘惑,在死前都沒有稱帝。
曹操死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司馬一族勢力直線上升,最後篡奪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但是晉朝並不算一個有骨氣的王朝,西晉沒有存在幾年就被胡人趕到了南方,建立了東晉,自此偏安一隅,至於北方,再也沒有出現像曹操這樣的大才者了,陷入了百年的戰亂紛爭之中。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回到正題,話說當年曹操對抗董卓時,深知謀臣的重要性,於是拉攏的荀彧為自己出謀劃策,荀彧不僅給他出了很多好主意,不僅幫助他打敗了董卓,而且還為他推薦了一個神機妙算的軍師——郭嘉。在郭嘉的幫助下,曹魏的實力猛增,不久就統一了我國北方地區,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等人,特別是烏巢一戰打敗袁紹後,整個北方地區,再沒有人是曹操的對手了,就這樣,曹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業。
在土地面積增加的同時,曹操手下的謀士和武將也多了起來,但郭嘉仍然是無可替代的那一個。一統北方後,曹操躊躇滿志,率領了百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拿下劉備和孫權,統一天下。不過面對曹操的攻勢,孫劉二人自知勢單力薄,於是聯合了起來,在赤壁一戰利用計謀打敗了不熟悉水戰的曹軍,曹操經過這一戰元氣大傷,只能夠暫緩了進攻孫劉的計劃了,而是回到北方,穩定好局勢的同時,不斷恢復自己的實力。在這樣安定的情況下,劉備和孫權的實力也慢慢得到了增長,天下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然,曹操這一梟雄豈是會輕易認輸的,他雖然沒有稱帝的野心,但不代表他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這可是他苦心經營這多麼多年唯一的目的啊!三年後,也就是公元219年,曹操重整旗鼓,再次攻打劉備等人,這一次他準備充足,無奈的是,這一次,他又失利,還是未能擊敗劉備。
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失利後的曹操在退守許昌後,卻病重了,當時很多人都認識曹操是過度勞累導致的頭痛,其實在之前這種頭痛也發生過很多次,但這一次尤為嚴重,甚至起不了床。為此,他派人請來了當世名醫——華佗。華佗在為其診脈後,對他說,這是腦袋裡面有毒素所致,需要開顱,把腦袋裡面的毒素清除乾淨,才能夠完完整整地消除丞相的頭痛。這樣的話在多疑的曹操聽來是大逆不道的,儘管眼前的這個人是三國時代最為出色的醫生,但開顱可不是小事,曹操一聽就認為華佗是想藉機殺害自己,直接就將其下獄了。
這樣一來,頭疾也沒法治了,華佗被投入獄中沒多久,曹操也就去世了。對於這件事情,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是曹操多疑的性格害了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就算曹操統一了讓華佗給自己進行開顱手術,華佗能夠治好他?曹操還能夠活下來?相信任何人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都是:不能!
的確,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就算華佗給曹操進行了手術,他也是治不了這個病的,當年他給關羽"刮骨療傷"也是採用的同樣的方法,但腦袋可不比皮骨,一旦開顱,曹操必死無疑。由此可見,或許華佗並不是真心的想要害曹操,但他的做法確實會害死曹操的。至於曹操究竟得的是什麼頭疾呢?後世有很多的猜測,因為他的頭痛不是一天兩天了,按照現代醫學對於頭疾的診斷症狀來看,他很有可能是腦袋裡面長了腫瘤,也就是說,華佗所謂的"毒素",其實就是"腦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