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臨死前,說出了同一人名字,若後代提防,歷史或將改寫

2021-01-08 騰訊網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

——《戰國策·燕策二》

可見,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便是所謂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的那樣,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總會有些人有些事會走上老路,再現歷史的情景。

有趣的是,千年之後,一位叫做黑格爾的哲學家同樣說過一句很類似的話,其意思便是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便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因為歷史上曾經犯的錯誤,後人就算知道以後仍然會犯。譬如說,三國時期曹魏和西蜀兩方勢力,就因一些「錯誤」斷送了天下。

那麼,曹魏和西蜀兩方勢力是如何斷送天下的呢?

從一些細微角度來探究的話,就會發現曹魏和西蜀其實非常有可能都是敗亡於「個人」之手的。

一、成敗

司馬懿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中,從頭到尾都採用的是韜光養晦之策,從其品性來看,堅韌不拔和深藏不露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從這一點來講,司馬懿比諸葛亮、龐統等人更加可怕。

當然,曹操將司馬懿收歸帳下之後,並未對司馬懿特別信任,而且懷疑他有野心,是「狼顧之相」。這個所謂的「狼顧之相」在當時便是非人臣之相,意思就是會篡位之相。從這一點來看,曹魏領導人曹操看人還是挺準的。

臨終前,曹操夢見三馬食槽(曹)的景象,於是千方百計叮囑曹丕,讓兒子多多提防司馬懿,對方是非人臣之相,如若不加以提防,則未來很有可能篡奪自家政權。從這裡可以看到,曹操基本上已經將司馬懿給定性了,他確定司馬懿未來必反。

然而可惜的是,曹丕等人終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自知曹家父子不夠信任自己,便以「勤於吏治,夜以忘勤」來進行應對。司馬懿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只知埋頭苦幹的「工作狂」,致使曹家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最終大權落於司馬家之手。

而說到西蜀這邊,就不得不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戰中決定性的戰事——馬謖失街亭了。儘管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囑咐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但諸葛亮並未放在心上。

因為諸葛亮先前對孟獲執行的「攻心為上」之計,便是馬謖提議出來的。不僅如此,馬謖還獻上反間計,讓曹魏將司馬懿削職為民,立下了赫赫功勞。正因如此,諸葛亮認為馬謖是匡世奇才,可堪大用。

然而悲劇的是,在第一北伐戰爭當中,極為關鍵的街亭一戰時,諸葛亮並未派遣久經沙場的老將趙雲和魏延等人率軍出戰,而是選擇了馬謖擔此大任。結果馬謖在山頂紮寨,被司馬懿打敗。

最後,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至於西蜀日後再也沒能從此次失敗的陰影中走出,未能按照諸葛亮的計策順利擴張開來。同樣以至於在未能如願的情況下,不得不面對已經加強對西蜀防衛的曹魏。以至於日後多次北伐均未獲得較大的戰績,最終西蜀大將死的死、殘的殘,劉阿鬥也落得個投降的下場。

那麼,倘若曹操後人和諸葛亮將那些囑咐之言聽進去的話,後來又會如何呢?

倘若司馬懿被及早處死,而馬謖並未被重用的話,三國歷史或許真的會不太一樣。

二、歷史走向

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謀臣武將人數非常多,像郭嘉、荀彧、賈詡等都是不下於諸葛亮的牛人。從這一點來講,司馬懿此人對於曹操來說,真的就是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倘若一開始曹操並未將司馬懿此人收歸帳下,或者乾脆直接派刺客將其殺掉,那麼未來曹操一家子一統三國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可能。因為若是沒有司馬懿此人的話,那麼諸葛亮北伐之時街亭一戰,可能就不會面對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既如此,馬謖在街亭一戰未必會失敗,當然,換了其他將領也同樣如此。

如此一來,諸葛亮北伐成功之後,西蜀勢力可能會極大增強,在北據關隴的情況下,會繼續跟曹魏進行對抗。雙方之間的戰爭可能還會繼續拖下去,最後誰勝誰負,那還真不好說。有可能西蜀勢力會如諸葛亮預料的一般,乘勢而起席捲天下。也有可能被曹魏勢力拖入戰爭的漩渦,一直拖到諸葛亮死後,西蜀無將可用的地步,而後西蜀敗亡。

當然,拋開此兩種可能不談,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也同樣值得探討一下。那便是西蜀和曹魏進行大戰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如此一來,東吳在陸遜的指揮下可能會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儘管這個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總的來說,倘若曹操和劉備的「囑咐」得以順利執行的話,那麼歷史確實會發生一些改變。然而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太多,更遑論是天下一統這樣的大事。如此,歷史發生的改變是好是壞那就不好推測了。但無論怎麼說,雙方勢力形勢仍然會特別複雜。

當然,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倘若曹操後人將曹操的囑咐之語聽進去並且及早將司馬懿一家處死,那麼未來肯定不會有篡魏的事情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會疑惑,倘若諸葛亮並未派遣馬謖率軍參加街亭一戰,此次北伐是否就能成功呢?

事實上,若是從戰事角度來論,就算諸葛亮沒有安排馬謖出戰,北伐勝利的機率也是很小的。

三、北伐勝利?

很多人覺得馬謖只會誇誇其談,因領兵作戰在山頂紮營紮寨犯了兵家大忌的緣故,被司馬懿大軍殺敗,以至於諸葛亮北伐失敗不得不退回漢中。但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司馬懿此人軍事才能並不比諸葛亮差多少,而且很關鍵的是,為了應對諸葛亮的北伐戰事,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搶奪街亭。

當時馬謖帶了多少人馬呢?只帶了區區兩萬五千人馬,別說馬謖只帶上這點兵力,就算是讓趙雲和魏延帶上全部人馬參戰,恐怕也未必是司馬懿的對手。換句話說,即便街亭之戰諸葛亮自己親自率兵,可能也會大敗而歸。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能夠影響三國歷史走勢的人,並不在於馬謖此人是否在街亭之戰失利,而在於司馬懿此人的死活。因為不論怎麼看,曹操這邊有司馬懿的大軍支持,諸葛亮這邊都勝算極小。

也就是說,即便街亭一戰諸葛亮派遣的是沙場老將,仍然無法如願以償北據關隴。西蜀最終敗亡的可能仍然極大。畢竟,我們不能忽視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單是這一點,就讓西蜀敗亡的機率增加了八成。

因此,說西蜀的敗亡跟馬謖有關,也許沒錯,但更關鍵的應該是跟劉禪這個人有關。而曹魏的敗亡,那就必然要說司馬懿此人了。

結語:

當然了,這些只不過是筆者稍微做出的一些推論。具體後果如何,因戰爭影響因素太多的緣故,實在是無法得知。但大致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便是無論如何,西蜀這邊都不佔什麼優勢。

反觀曹魏這邊,有可能曹操及早處死司馬懿一家,最後掌握大權一統天下。也有可能是司馬懿提前逃走隱忍下來,最後取得天下。畢竟,以司馬懿能夠隱忍一生的性子來看,他能夠笑到最後也並非是不可能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呂布死前用六字說破劉備本性,可惜曹操沒有聽懂,至今也沒人相信
    本來呂布還在掙扎,表示如果曹操能接納他,他能成為曹操的助力,但是這時候劉備卻提醒曹操呂布曾經投靠又背叛的主子,讓曹操堅定了殺他的決心。呂布見劉備如此不顧念昔日轅門射戟救他的情分,於是死前大喊六字:「是兒最叵信者!」說破劉備本性,只可惜當時包括曹操在內的所有人都沒聽懂,更沒有放在心上。
  • 劉備是如何消除曹操懷疑的,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承先與先主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以將行,未發。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著。會天震雷,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也!」公亦悔失言。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漢獻帝的嶽父、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中的密詔,下令誅殺曹操。
  • 深度解讀劉備:自我期盼,終成大業,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一人
    公元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219年7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10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63歲,諡號昭烈帝,後人尊稱劉備為先主。
  •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一共殺了多少大將?至少這5人死在他的手裡
    三國演義中,在眾人的眼中,劉備是一個「仁德之君」、「愛哭鼻子」的主公,如他曾兩次拒絕陶謙的徐州,不忍心奪取同宗劉表的荊州,在魯肅索要荊州時,哭哭啼啼。然而,在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卻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大將,曾斬殺多員大將。據歷史記載,至少這五人死在劉備的手裡,他們都是誰呢?
  • 曹操以徐母脅迫徐庶?徐庶離開劉備可能遠非你想的那麼簡單
    然而歷史記載卻並非如此,徐庶是在劉備駐紮新野之時投靠劉備的,具體時間就很難確定了。但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曾派夏侯惇、于禁等率軍侵犯新野,被劉備設計火燒,曹軍敗退。與《三國演義》的說法不同,歷史上的徐庶在劉備手下並沒有太多功績,徐庶本人名氣也不算大。古代是個信息閉塞的時代,曹操出於軍事的需要,可能會知道徐庶作為劉備的下屬的一些基本情況,但不大可能會重視徐庶。所以,在抓獲徐母之後,曹操也不大可能會以徐母來要挾徐庶。  二、徐庶有想過救徐母嗎?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同有梟雄之姿,手下也有無數的謀臣武將,為何兩者結局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 誰是曹操找到後代?DNA說了算.
    同一個枝條上,每兩個人之間會發生基因的遺傳和突變。同時,每個人又可以擴張出很多後代。 「我們與祖輩相比,基因何時變得不同?當時的環境和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又有什麼影響?」這是李輝希望解答的問題。要研究清楚這些歷史過程,必須在時間上、空間上對人類的基因點進行定位。
  • 劉備和曹操在道德上是兩個極端,但窮途末路時,都有吃人肉的慘劇
    漢末三國時期戰爭不斷,容易誕生出各種名將和梟雄,但是對更多的人來說就是災難,一個非常動蕩不安的時代。大量人口死於兵災、饑荒都是常有事情,甚至還有吃人肉的情況。比如劉備和曹操的軍隊都吃過人肉。當時曹操去打徐州牧陶謙,老家起火,陳宮、張邈勾搭上呂布把曹操的兗州搞得一團糟,只剩下鄄城、東阿、範三個縣還在曹操集團的手裡。曹操連忙撤軍收復兗州,這場戰爭打得是相當艱苦。加上嚴重的饑荒,當年一斛糧食值五十幾萬錢,"人相食",曹操本身也沒有糧食,不得不將很多新招募的士兵遣歸。曹操甚至產生徹底依附袁紹的想法,結果被程昱反駁。程昱提供人肉乾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
  • 項羽不殺劉邦,曹操不殺劉備,石勒不殺石虎,其中的原因都一樣
    只能看故事,學學讀史能夠學習深度思考,不要光看歷史故事,看看石勒用人的背後原因現如今會有很多人問:曹操為何不早點殺劉備?項羽為何不早點殺劉邦?這一次我就以後趙的石勒為何不殺石虎,來分析下是為什麼。石勒建立趙國後,逐漸摒棄了曾經追隨他的十八騎和最早的漢人謀臣,改用一些石姓族人(有的是石勒收的乾兒子,有的是親人)和外戚。好比張賓,他是石勒的首席謀主,為後趙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初石勒在葛陂戰敗,進退維谷之際。正是張賓提出了經略河北的戰略方針,為彷徨無措的石勒集團找準了方向,免於覆滅的危險。
  • 劉備的兩位夫人有多漂亮?呂布曹操反應相同,廖化杜遠表現各異
    首先可以確認的是,甘夫人和糜夫人長得肯定不會很差,他們都是蠻漂亮的。不過說她們是傾國傾城,那就是褒獎太過了。因為經過呂布和曹操這兩大「好色之徒」的檢驗,很明顯她倆還達不到頂尖美女的水平,要不然劉備不一定迎得回這兩位夫人!
  • 此人說出一成語,怒斥關羽大罵劉備,最終慷慨就義
    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
  • 連華佗都治不了,曹操到底得了什麼不治之症?光聽名字就脊背發涼
    一代梟雄曹操,縱橫天下多年,最後不是戰死沙場死於敵手,而是敗給了不治之疾——頭疾。很多喜愛曹操的朋友都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曹操能夠多活幾年,那麼三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曹魏實力強大,最為重要因素就是曹操,當年他也只不過是漢朝的一名普通官員,出身也並不是很好,是一名太監的後代,以至於他成名後都有很多對那這一點來嘲諷他。但曹操此人,甚懂權謀之道,既能英勇刺殺董卓,也能夠挾天子號令大漢諸侯。在達到權力巔峰時,又能夠經受住稱帝的誘惑,在死前都沒有稱帝。
  • 現代人看歷史——曹操如果不死會提前統一中國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焦麗說歷史,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歷史上的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殺掉?答案:不作死就不會死
    然而奇怪的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曹操,遇到才華橫溢的楊修,卻沒有產生化學反應,最終曹操甚至將楊修誅殺。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曹操對楊修這個人才如此厭惡呢?其實說曹操厭惡楊修是不準確的,嚴謹的說,曹操一開始對楊修還是比較信任和欣賞的。楊修起初任丞相主薄,這個職位可謂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讓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足以可見他一開始對楊修還是非常看重與信任的。
  • 白門樓上曹操聽信劉備之言處死呂布,他的行為是不是過於草率?
    對於劉備而言,他顯然是呂布的「黑粉」,在白門樓上正是他對曹操說了一句話讓呂布葬送了性命。據史書記載,呂布被曹操圍困走投無路之時,於是在白門樓上主動向曹操請降。呂布被曹操擒住之後,立即表示願意歸順。而在一旁的劉備立即對曹操說道:「曹公難道忘了呂布是如何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聽完劉備的話便將呂布處死了。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
  • 曹操沒有辦法駕馭呂布嗎?
    呂布是條狡猾的蛇,如果曹操抓住了他的七寸又如何呢?一,以惡制惡必有效果,碰上險惡的人就有用不完的辦法制服別人無論在《三國》,還是《三國演義》裡面,呂布的武力在三國前期是數一數二,之所以這麼說是前期,是因為呂布死早了點。因為很多人都不想讓呂布活下去。當初,陳登父子出賣呂布,陳登見了曹操,他們兩個就說出了應該怎麼制服呂布。
  • 曹操既然挾持著漢獻帝,他為何沒有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
    為了爭得政治上的主動權,郭汜陰謀將獻帝劫持到自己的軍營,不料未等郭汜下手,消息已經走漏,李傕搶在前面,派兵將獻帝、皇后、宮人及大臣們劫去。兩人就這樣對攻了數月,長安城早已一片廢墟,在這樣的情況下,漢獻帝被李傕的部下楊奉與牛輔的不想董承等人護送出了長安,並在第二年到達了洛陽。
  • 歷史上的曹操,與現代人眼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文章開始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曹操大家都知道嗎?大家知道他是哪個時期,哪個朝代的領袖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曹操這個人物。隨著時代不斷的推近,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眼中產生了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同的人對曹操的看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
  • 三國最能「打」的人,除了曹操,就是這個打不死的小強!
    煮酒論英雄袁紹能打嗎?不能,他坐擁河北四州(冀、青、幽、並),帶甲數十萬,可是卻敵不過曹操的數萬之眾,所以袁紹不是英雄。劉備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曹操為什麼會收留劉備?當時劉備在徐州和呂布掐架,劉備的地方武裝始終不是呂布的并州正規軍的對手。所以劉備輸得連老婆家人都不要了,裸身投奔了曹操。
  • 同是被曹操所擒,為何關羽可以拜將封侯,而呂布卻只能身首異處?
    呂布被曹操所擒之時,就已經投奔過好幾個人了,但他所投奔的人到後邊下場都很不好,大部分是被呂布所殺,所以曹操對其產生了忌憚,害怕到時候自己的下場會和前幾個人一樣,尤其是當呂布說出要認曹操當義父的時候,曹操果斷產生了殺心。你要說這是曹操斬殺呂布的原因那就有點片面了,雖然這方面佔一定的因素,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