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
——《戰國策·燕策二》
可見,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便是所謂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的那樣,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總會有些人有些事會走上老路,再現歷史的情景。
有趣的是,千年之後,一位叫做黑格爾的哲學家同樣說過一句很類似的話,其意思便是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便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因為歷史上曾經犯的錯誤,後人就算知道以後仍然會犯。譬如說,三國時期曹魏和西蜀兩方勢力,就因一些「錯誤」斷送了天下。
那麼,曹魏和西蜀兩方勢力是如何斷送天下的呢?
從一些細微角度來探究的話,就會發現曹魏和西蜀其實非常有可能都是敗亡於「個人」之手的。
一、成敗
司馬懿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中,從頭到尾都採用的是韜光養晦之策,從其品性來看,堅韌不拔和深藏不露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從這一點來講,司馬懿比諸葛亮、龐統等人更加可怕。
當然,曹操將司馬懿收歸帳下之後,並未對司馬懿特別信任,而且懷疑他有野心,是「狼顧之相」。這個所謂的「狼顧之相」在當時便是非人臣之相,意思就是會篡位之相。從這一點來看,曹魏領導人曹操看人還是挺準的。
臨終前,曹操夢見三馬食槽(曹)的景象,於是千方百計叮囑曹丕,讓兒子多多提防司馬懿,對方是非人臣之相,如若不加以提防,則未來很有可能篡奪自家政權。從這裡可以看到,曹操基本上已經將司馬懿給定性了,他確定司馬懿未來必反。
然而可惜的是,曹丕等人終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自知曹家父子不夠信任自己,便以「勤於吏治,夜以忘勤」來進行應對。司馬懿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只知埋頭苦幹的「工作狂」,致使曹家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最終大權落於司馬家之手。
而說到西蜀這邊,就不得不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戰中決定性的戰事——馬謖失街亭了。儘管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囑咐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但諸葛亮並未放在心上。
因為諸葛亮先前對孟獲執行的「攻心為上」之計,便是馬謖提議出來的。不僅如此,馬謖還獻上反間計,讓曹魏將司馬懿削職為民,立下了赫赫功勞。正因如此,諸葛亮認為馬謖是匡世奇才,可堪大用。
然而悲劇的是,在第一北伐戰爭當中,極為關鍵的街亭一戰時,諸葛亮並未派遣久經沙場的老將趙雲和魏延等人率軍出戰,而是選擇了馬謖擔此大任。結果馬謖在山頂紮寨,被司馬懿打敗。
最後,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至於西蜀日後再也沒能從此次失敗的陰影中走出,未能按照諸葛亮的計策順利擴張開來。同樣以至於在未能如願的情況下,不得不面對已經加強對西蜀防衛的曹魏。以至於日後多次北伐均未獲得較大的戰績,最終西蜀大將死的死、殘的殘,劉阿鬥也落得個投降的下場。
那麼,倘若曹操後人和諸葛亮將那些囑咐之言聽進去的話,後來又會如何呢?
倘若司馬懿被及早處死,而馬謖並未被重用的話,三國歷史或許真的會不太一樣。
二、歷史走向
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謀臣武將人數非常多,像郭嘉、荀彧、賈詡等都是不下於諸葛亮的牛人。從這一點來講,司馬懿此人對於曹操來說,真的就是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倘若一開始曹操並未將司馬懿此人收歸帳下,或者乾脆直接派刺客將其殺掉,那麼未來曹操一家子一統三國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可能。因為若是沒有司馬懿此人的話,那麼諸葛亮北伐之時街亭一戰,可能就不會面對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既如此,馬謖在街亭一戰未必會失敗,當然,換了其他將領也同樣如此。
如此一來,諸葛亮北伐成功之後,西蜀勢力可能會極大增強,在北據關隴的情況下,會繼續跟曹魏進行對抗。雙方之間的戰爭可能還會繼續拖下去,最後誰勝誰負,那還真不好說。有可能西蜀勢力會如諸葛亮預料的一般,乘勢而起席捲天下。也有可能被曹魏勢力拖入戰爭的漩渦,一直拖到諸葛亮死後,西蜀無將可用的地步,而後西蜀敗亡。
當然,拋開此兩種可能不談,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也同樣值得探討一下。那便是西蜀和曹魏進行大戰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如此一來,東吳在陸遜的指揮下可能會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儘管這個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總的來說,倘若曹操和劉備的「囑咐」得以順利執行的話,那麼歷史確實會發生一些改變。然而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太多,更遑論是天下一統這樣的大事。如此,歷史發生的改變是好是壞那就不好推測了。但無論怎麼說,雙方勢力形勢仍然會特別複雜。
當然,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倘若曹操後人將曹操的囑咐之語聽進去並且及早將司馬懿一家處死,那麼未來肯定不會有篡魏的事情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會疑惑,倘若諸葛亮並未派遣馬謖率軍參加街亭一戰,此次北伐是否就能成功呢?
事實上,若是從戰事角度來論,就算諸葛亮沒有安排馬謖出戰,北伐勝利的機率也是很小的。
三、北伐勝利?
很多人覺得馬謖只會誇誇其談,因領兵作戰在山頂紮營紮寨犯了兵家大忌的緣故,被司馬懿大軍殺敗,以至於諸葛亮北伐失敗不得不退回漢中。但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司馬懿此人軍事才能並不比諸葛亮差多少,而且很關鍵的是,為了應對諸葛亮的北伐戰事,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搶奪街亭。
當時馬謖帶了多少人馬呢?只帶了區區兩萬五千人馬,別說馬謖只帶上這點兵力,就算是讓趙雲和魏延帶上全部人馬參戰,恐怕也未必是司馬懿的對手。換句話說,即便街亭之戰諸葛亮自己親自率兵,可能也會大敗而歸。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能夠影響三國歷史走勢的人,並不在於馬謖此人是否在街亭之戰失利,而在於司馬懿此人的死活。因為不論怎麼看,曹操這邊有司馬懿的大軍支持,諸葛亮這邊都勝算極小。
也就是說,即便街亭一戰諸葛亮派遣的是沙場老將,仍然無法如願以償北據關隴。西蜀最終敗亡的可能仍然極大。畢竟,我們不能忽視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單是這一點,就讓西蜀敗亡的機率增加了八成。
因此,說西蜀的敗亡跟馬謖有關,也許沒錯,但更關鍵的應該是跟劉禪這個人有關。而曹魏的敗亡,那就必然要說司馬懿此人了。
結語:
當然了,這些只不過是筆者稍微做出的一些推論。具體後果如何,因戰爭影響因素太多的緣故,實在是無法得知。但大致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便是無論如何,西蜀這邊都不佔什麼優勢。
反觀曹魏這邊,有可能曹操及早處死司馬懿一家,最後掌握大權一統天下。也有可能是司馬懿提前逃走隱忍下來,最後取得天下。畢竟,以司馬懿能夠隱忍一生的性子來看,他能夠笑到最後也並非是不可能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