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行為藝術」,人們馬上就會想到現在大街上出現的街頭即興表演,這種表演,常常讓人感到震驚。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這種藝術行為,而且是發生君王與大臣之間,讓人大跌眼鏡。這種什麼行為呢,就是學驢叫!這個君王就是我們熟知的曹丕。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名士王粲去世,魏國國君曹丕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曹丕帶著一批王公貴族、名人雅士去祭拜王粲。祭拜的時候,曹丕竟然率先學起驢叫,在場的其他人也爭先恐後地學起驢叫,一時,王粲的墓前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驢叫聲。那場面,真叫一個熱鬧啊!
這場面實在讓人困惑不解,曹丕作為一國之君為什麼會在王粲墓前學驢叫呢?這事要從王粲說起。王粲,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當時,掌權者曹操雖刻薄,對待文士卻寬容。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雖位居尊位,卻也曠蕩不拘禮法。曹操曾在高郵城專門建造銅雀臺,臺高十丈,上面建有房屋百餘間,專供建安七子等文人名士活動之用。
曹氏父子三個人都喜歡文學,都是當時文壇的領袖。尤其是曹操,在文學上的造詣很高。曹操十分看重人才,對有才華的名士更為看重。曹操的兒子曹丕不僅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也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之一。他十分喜歡與文人雅士交往,經常與他們一起飲酒作詩。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公認的最有才華的人,也得到了曹丕的欣賞。
據史料稱,王粲說話風趣幽默,為人詼諧,常有驚人之語。魏晉時期有這樣一個趣聞,有一個人聽到驢子的叫聲,覺得自己聽到了天籟,就模仿驢子的叫聲,並如痴如醉。這個人將驢叫聲學得惟妙惟肖,聽起來像是仙樂在空中飄蕩。後來,人們將會學驢叫當做一種時髦的風尚。大家見面都會發出兩聲驢叫,表示親暱。「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也有這樣的癖好。
王粲每次聽到驢叫聲,都會開心得不亦樂乎。聚會時,他常常當著很多文人雅士的面學驢叫,且叫得惟妙惟肖,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據說學完驢叫後,他才思格外敏捷,如泉噴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王粲隨曹操徵討孫權,次年春,在返回鄴城途中死於瘟疫。消息傳來,整個建安文壇大受震動,曹丕更是不勝傷感。
葬禮結束後,在王粲墓前,曹丕說:「仲直(王粲的字)平日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送他人土為安吧!」說完,曹丕就帶頭學了一聲驢叫,賓客們跟在後面全都學起驢叫來。一時間,各種風格的驢叫聲交織一片,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集體行為藝術」了。
在現代的人看來,在墓前學驢叫是一種很不雅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聽起來像是對死者的不尊敬。但是,魏晉時期的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他們的行為也都放蕩不羈,不受世俗的羈絆。用驢叫的形式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反映了他們對死者的真心悼念。
其實,我們如果真正理解一個人,懂得他內心的感受,明白他內心的真正需要,學驢叫也是一種傳遞感情的最佳方式。看來古人玩起瀟灑來,比現代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啊。當代的人,為了好朋友,誰能做到當眾學驢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