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按:曹丕此人,留給後世的印象不太好,似乎是文不如他的弟弟曹植,武不如他的爹爹曹操,還妒賢嫉能,心胸狹隘。以太史叨叨令看來,這都是對他的誤解。曹丕還是很有幾下子的,文韜武略都不含糊,只是有兩件事敗壞了他的名聲,而這兩件事細說起來他都有點冤。
曹丕讓後世反感的第一件大事:篡弒漢帝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大魏國。當然,曹丕當皇帝,也不是上了金殿一腳把漢獻帝踢翻了,自己就坐在了龍椅上,而是該裝的蒜還是必須要裝一下的。裝蒜的正式名稱叫「禪讓」,意思是皇帝得下旨謙讓,說自己無德無能,請德才兼備的人來當元首,而曹丕呢?更是扎紮實實走過場,三次上書辭讓,然後才裝著「真是沒辦法」的樣子戴上沖天冠,穿上龍袍,登上赤舄,像模像樣地當了皇帝。
於是諸葛亮就開罵了:「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篡」倒是篡了,但是諸葛亮罵的「弒」就太冤了。原來當時江湖上盛傳漢獻帝劉協被曹丕給殺了,所以有此一罵。但劉備正好借坡上轎,趕緊登了個基,以漢室宗親的身份也當了皇帝,還哭祭了一番,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諸葛的罵是不是為劉備登基張本,怕也不好推卸。
那漢獻帝到底是生是死?別擔心,他比曹丕活得還長。當時,他被降封為山陽郡公,但還保留著天子禮儀,允許他在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這已經算是不錯了,再說他還有兩個女兒都嫁給了曹丕,他是正宗親老國丈,所以曹丕曾經還給他說過軟活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曹丕到226年就崩了,漢獻帝一直活到234年,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手裡才壽終正寢,享年54歲。明帝還率群臣親自哭祭,以漢天子禮儀把他葬於禪陵,所以這個「弒」字基本談不上。
再說這個「篡」字,也有點冤。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的時候,其實已經是萬事具備,只欠加冕了。
曹操生前,遷漢獻帝至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皆出於曹氏,獻帝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傀儡。曹操徵戰四方,需要以臣子的身份周旋在各個割據勢力之中。到他死的時候,實際上把坑都給漢帝挖好了,只剩下把他推進去埋上就行。
但他為什麼不「篡」呢?誰篡誰挨罵,他心知肚明,轉念一想,江山老子都替你打下了,鍋你還不背一個?於是,曹操偷了牛,他兒子曹丕拔了橛子成了賊。呵!
當然,曹丕當了皇帝,馬上就得追尊他爹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後世人稱曹操為魏武帝,他有皇帝之實,也有皇帝之名,卻沒人罵他是賊。
曹丕被後世詬病的第二件事:差點逼死兄弟
這就要談談著名的《七步詩》。其中的一個版本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首先必須讚美這是一首好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起熊熊大火,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確實十分貼切感人。
《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據後人為這首詩腦補的創作背景是:曹丕稱帝之後,對於曾經跟他爭奪儲位的弟弟曹植一直無法釋懷,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於是就給弟弟出了這麼個生死攸關的大難題。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可又無法開脫,在極度悲憤中七步成詩。
但這樣的一檔大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更不見於《曹植集》,其真偽歷來爭論不休。一直有人認為曹氏確有兄弟鬩牆之事,但現存的《七步詩》為後人偽託。
想想也是,一個手握無上權利的皇帝想弄死個把人,他可以找出一百個非殺你不可的理由,比如曹植聽說曹丕廢漢自立,穿上喪服為漢朝悲哀哭泣;比如曹植寫的《洛神賦》其實表達了他對嫂子的愛情?詳情可參看拙作:三國北方絕代美女,與江東二喬齊名,曹氏父子三人都被俘虜。
曹丕怎麼可能在宮殿上玩這種殘暴而近乎兒戲的惡作劇?如果曹植真沒作出詩來,就對外宣稱他不會作詩而把他殺了?這豈不是被天下人嗤笑?
再說曹植這個老弟才思敏捷,曹丕一向是知道的,就算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低級。
實際上,曹植被限制和打壓是有的,他被數次徙封。最慘的時候是他30歲被徙封安鄉侯,食邑僅有800戶,一個曾經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日子當然很難過。但第二年的四月,他就被封為鄄城王,食邑2500戶。又過了一年後的223年,他又徙封為雍丘王。再到225年,曹丕南徵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又給他增加了500戶。在曹丕死了六年之後,一代天才曹植也告別了這個讓他傷心的人世間。
曹丕允文允武,也是個蠻有意思的人
先說文。
曹丕既然能跟他的老爹和老弟合稱為「建安三曹」,當然不是浪得虛名。他的詩、賦、散文成就都很高,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其《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他還著有一部《典論》,當中的《論文》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可稱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次說武。
曹丕擅長擊劍騎射,還會博弈彈棋。在《典論》中他自述能「左右射」。
有一日,曹丕和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一起喝小酒。曹丕一向聽說鄧展精研武術,有空手入白刃的絕技,就和他談論起劍術。談著談著,曹丕直率地說:「我覺得你剛才所說的某處是不對的。」鄧展當然很不服氣,當場要求和曹丕過過招。
於是就以甘蔗為劍,二人下殿後你來我往,鬥在一處。幾個回合下來,曹丕連續三次擊中鄧展的手臂,左右皆笑。
鄧展更不服氣,要求再來一次。
曹丕料知鄧展一定會突然取他的中路,就迅速退步閃過,隨即出手如風,擊中鄧展的額角,一座皆驚。
重新坐下喝酒,曹丕解釋說:我過去對劍術也下過很大的功夫,而且曾拜過名師,得過真傳。
再說趣事——著名的「驢鳴送葬」。
「建安七子」與「建安三曹」可以看作是漢朝末年的文學課代表。
七人當中,除被曹操處死的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於曹操父子旗下,其中王粲最為傑出,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他曾經官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粲跟著曹操南徵孫權,在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
當時還是魏王世子的曹丕與六子都很處得來,尤其跟王粲交情最厚,於是親臨哭吊。在靈堂上,曹丕建議道:「仲宣(王粲字)生前喜歡驢叫,咱就都學一學驢叫來送他吧!」於是大家紛紛伸著脖子學驢叫,靈堂上響起一片驢鳴之聲,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太史叨叨令認為:對於曹丕的評價,魏國的人難免巴結逢迎,敵對的蜀吳兩國難免鄙薄責難,所以都作不得準。但他能跟建安諸子相處歡洽,說明大家還是認可他,人以群分,從朋友看朋友,大致不太偏差。蓋棺論定,也許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說了句公道話:
「文帝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世說新語》《典論》《魏文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