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發問:地震儀測不出地震,為啥還被保存在博物館裡呢?

2020-11-29 西部人文地理

提示: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地震儀能夠「感應」出某地地震,但不是在震前而是在震後。即是公元134年的那場地震,可能是被地震儀「感應」準了,但它僅僅是讓人們在震後得知了哪裡發生了地震,以便及時救援,而不是震前就讓人們撤離震區。直到現在,全世界仿佛都沒有掌握這項偉大的科學技術。問題就在這兒出現了——就是說地震儀的「感應」功能放到我們現在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但為什麼它還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呢?

網友們最關心的是:現代科學到底能否測出地震

張衡地震儀

這幾天地震是個熱詞,先是九寨溝地震,後是新疆精河地震。央視網的報導說,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和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員、國土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蘇德辰分析,這次地震發生在我國地震活躍的南北地震帶上。南北地震帶是我國大地震多發的地區,近年來汶川、玉樹、盧山、魯甸、景谷等地震都甚發生在南北地震帶上。兩位科學家認為,這次地震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北部東崑崙斷裂和塔藏斷裂與東部龍門山斷裂的交匯處,說明巴顏喀拉塊體邊緣活動劇烈。

同樣是央視網的報導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說,從斷層活動類型來看,這次地震是水平推擠,即「走滑型地震」。這也是中國大陸最常見的地震類型。巴顏喀拉塊體正面推擠產生了「5·12汶川地震」,這次地震則與該塊體南東向推擠有關係。

還是是央視網的報導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說,本次地震震中位於岷江斷裂、塔藏斷裂和虎牙斷裂附近,推測發震構造為塔藏斷裂南側分支和虎牙斷裂北段。這次九寨溝地震的真正原因還是來自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衝擊。

如此等等,但這些分明不是網友們最關心的,他們關心的是現代科學到底能否測出地震。能不能呢?回答其實很簡單:不能!在這不能的背後,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歷史上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曾經在博物館裡的它,被我們現代科學家進行了改良與複製(註:歷史上的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是不小心弄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地震儀不過是丟了後的仿製品),並且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聲稱最得了巨大成功和進展,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一直沒有聽說在哪一次大震前或者大震後,經過改良與複製的地震儀「龍珠」掉下來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張衡的地震儀的故事。

影視作品中的唐山大地震圖片

關於張衡地震儀:《後漢書》的記述只有不到200字

張衡

據新京報快訊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了7.0級地震,曾經五彩瑰麗的九寨溝景區受損嚴重。其中,86版《西遊記》取景地之一——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巖體垮塌。對此,專家表示,將該瀑布復原,幾乎不可能。

這讓人感到很痛惜,因而,只能在痛惜裡開始張衡地震儀的故事。

先撂幾句沒意思的閒話:歷史總會與人開玩笑,歷史也總會因為表述不清的問題造成很多誤會,甚至被一些人理解為欺騙。比如東漢張衡和他的地震儀。但歷史也同時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件事物作為獨立的個體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其身後一定是某種社會現象甚至社會生活的背景。比如東漢張衡和他的地震儀。

張衡(78年—139年),他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這麼多的光環裡,最耀眼的那一環是他發明了「渾天儀」和「地震儀」(地動儀)。地震儀是他經過長年研究,在公元132年發明的,也叫候風地動儀,那可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但它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後漢書》只用了不到200字給我們記述了大概,說是這個東西「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地動搖尊,尊則振,則隨其方面,龍機發,即吐丸」,還說,「雖一龍發機,而其餘七首不動」,「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地動儀像一個酒杯子,裡面的正中間豎著一個一個細長的直杆,地震時,這根直杆會倒向地震的方位,擊落那個方位的龍首,龍口就會張開,吐出一顆銅丸,正落在下面的銅青蛙的口中。還說,這杆擊落一條龍嘴裡的銅丸後,但其他七條龍嘴裡的銅丸都不動彈,好好的,因而,人們就能根據跌落銅丸的龍的方位判斷出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地震儀到底有無科學性,因為筆者科學知識的貧乏不太好單從這方面對其進行評價,但這並非意味著沒有評價的資格。就像一架飛機放在那裡,並不一定要了解它的原理,它能不能飛起來、飛得怎麼樣才是硬道理,而不是聽別人說它有幾個發動機、採用了什麼原理等等。

張衡的地震儀靈不靈,到底能不能測出地動也是這麼道理。我們常說的事實勝於雄辯,真東西、好東西是不可能被吹出來的,將它往那兒一放就會顯示出其作用的。

影視作品震中的人們

在一次靈驗之後:神秘的地震儀更加神秘地消失了

諾日朗瀑布

在地震的傷痛裡,讓我們繼續歷史的故事。

公元134年,對張衡來說是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年,他給朝廷上書要求收繳圖讖緯書,禁止流傳,讓書裡不存在惑眾妖言,使貴族和高官不受迷信的歪理邪說迷惑。這個事兒不知道當時的朝廷辦得怎麼樣,但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張衡那一年確是走運了。

那一年地震了,張衡的地震儀一條龍嘴裡銅丸掉了下來,或者說是那龍正確地吐出了當時地震的方位——據後世的科學家們推斷,地時的地震叫隴西地震,震中就在現在甘肅天水附近。這裡距離京師洛陽600公裡, 「龍測」的正確性或者準確性在這裡可見一斑。

因為這個,當時那些懷疑張衡的人開始端正了對地震儀態度,均「服其神妙」。我們現在的教科書是這麼描述這個故事的:

公元某年某月某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然而,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裡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伙兒這才信服。

靈驗了,這在通信不暢的古代是件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張衡並沒有因此而升官發財。

我們的教科書為其劃定了人生走向:「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於是,有人發問了——

這輝煌的業績去了哪裡?或者說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這麼好的一個東西怎麼沒有被流傳下來?

回答當然可以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張衡去世了,但人去世了地震儀應該還在呀,普遍的說法是這個東西神秘消失了(還有毀於戰火說),反正,它不見了。

因此,發問的人懷疑地震儀是否存在過的同時,開始懷疑地震儀根本沒有測震的功能。

震痛記憶

打個很恰當的比方:莊子夢到的是蝶而不是飛機

周莊夢蝶

懷疑者的理論是:科學技術在發展這過程中是不會中斷的,而中斷了的科學技術一般都是假的或者不存在的。

為什麼呢?

只要看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基本上所有的發明都是來自人們的生活,或者說以人們的生活為基礎,而不是某個人憑空的想像。

這就是說所有的發明都應該備生活的基礎,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應,而發明家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或者完了自己的創造和發明。

比方說,莊子夢到的是蝶而不是飛機,王莽想打造「空軍部隊」用的是人體而不是發動機,如果他們夢到了飛機並且用上了發動機那一定是穿越,是用來迷惑人的,是不可能的。

再如,人類發現了火,在火的基礎上又發明了燈,在燈的基礎上又發明了電;發現了圓的物什,然後才發明了與圓有關的車輪,最後終發明了車,人力的、蒸氣的、最動的、燒油的等等。

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都是有基礎的,它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社會發展是有延續性或者可持續性,不僅科學技術是,甚至連我們的文學亦是,先是有了文字的發展與演變然後才有了簡單的詩歌,最後才發展成了相對複雜的散文和小說。

又如人們先是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漂在水上的,最終發明了船。

因此,懷疑者斷定,沒有一樣東西突然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突然斷代進而失蹤,尤其是實用性極強的科學技術,一定是在擁有群眾生活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換代,進而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改良。這個世界並不是誰掌握了核心技術並且離去它的發明成果就會失傳。在條件成熟和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後世依然會擁有這種發明成果。

就像中國人如果不發明指南針而西方人也一定會發明的,而西方人如果不發明電燈中國人同樣能發明一樣,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很多的事情都是這麼個道理,它如果不出現在這個地方便會出現在那個地方,這是因為發明往往產生於大家生活的共識或者共同的需要。

但是,張衡的地震儀還是斷代並且消失了。當人們造出如蝴蝶一樣的飛機來時,張衡的地震儀不過還是一個在博物館裡的複製品。它給人們啟發的意義如同人類至今還不能測出地震一樣,讓人著謎。

人類相扶走過震痛

很簡單地結語:張衡的地震儀僅僅是個擺設而已

地震儀2

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地震儀能夠測出某地地震,但不是在震前而是在震後。即是公元134年的那場地震,可能是被地震儀測準了,但它僅僅是讓人們在震後得知了哪裡發生了地震,以便及時救援,而不是震前就讓人們撤離震區。

這在遙遠的古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通信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它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也就是說如果要再用它來研究地震,精力應該不是在震後的「感應」上,而是震前的預測中。這是一個難題,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仿佛都沒有掌握這項偉大的科學技術。

然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據說,我們現代的科學家在後來對張衡的地震儀進行了改良與複製,成立「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並聲稱最得了巨大成功和進展,但是,我們卻一直沒有聽說在哪一次大震前或者大震後那「龍珠」掉下來的。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一些搞錯了研究方向的人,也會以科學的名義吹牛皮?

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和曾經懷疑地震儀的科普作家方舟子的觀點是一樣的——它,僅僅是個擺設而已。但這僅僅是對它震後「感應」而言的。

這就到了要回答問題的時候了——地震儀的「感應」功能放到我們現在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但為什麼它還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呢?因為,科學家是應該永遠被人們尊重的,因為,有些我們現在看來沒用的東西,在當時它確實有用過。

讓我們共同期待有一天人類能真正測出地震,是在震前而不是在震後,讓大家都遠離地震的傷痛。因為,在中國有一個故事叫張衡與地震儀。這是針對震前預報而說的,也就是說看起來沒用的東西有時候也是有用的。(文/路生)

九寨溝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地震儀,了解一下
    在1856年的首次使用中,帕爾米裡藉助他的電磁地震儀通過螺旋彈簧上一物體的運動測到地面的垂直運動,並且通過在U形管內水銀的運動測到地面的水平運動。雖然帕爾米裡的儀器和那個時代的其他儀器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地震儀,但是它們確實能給出地震的方向、強度和持續時間,並且能對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都有反應。
  • 地震是怎麼測的?--侯風地動儀能預報地震是真的嗎
    ,自古就有觀天測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測地的國家。經常有人在網上說,現在還不如古代人,你看候風地動儀就能預報地震,這是真的嗎?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侯風地動儀,並在實際中得到了驗證。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漸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張衡地動儀的記載,見於《續漢書》(司馬彪)、《後漢紀》(袁宏)、《後漢書》(範曄)三部史書。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可攜式數字地震儀在OBN地震採集技術中的應用
    OBC與OBN隨著海域油氣勘探程度的不斷提高,勘探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勘探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還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技術挑戰。例如近海陸相沉積儲層薄、橫向變化快、水深變化劇烈,深水區域由於受到複雜海底地形的影響,中深層地震資料信噪比低、解析度低、成像效果差等,儲層評價及流體檢測可靠性差等難題。傳統的
  • 張衡地震儀解析(上篇)
    張衡地震儀的相關文章己從語文教科書中刪除。痛了很多熱愛中華民族文化人士的心!從歷史記載文獻來看,裡面不僅記載了張衡地震儀,還記載了其它漢代發明並且有些得到證實,說明了張衡地震儀在漢代出現過的真實性。而被現代人懷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認識與史不符。體現在認為張衡地震儀精準。精的意思是精確,是指張衡地震儀能測得低級別的地震。
  • 1800年前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
    中國歷經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原大地震等數個地震,受到其中的傷害更是不小。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教科書裡記載了一個千年前能夠預言地震的儀器,那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說起來後來這個被教科書刪除掉了,那麼它真的能夠預測地震嗎?。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出生於1978年,他的家族是一代大家,祖父張衡曾帶兵抗擊匈奴。
  • 候風地震儀曾被記錄進教科書中,卻又被刪除,這是為何?
    地震儀對現代社會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和偉大的發明,因為它不僅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而且還能通過其預測的數據保護和拯救人們的生命安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震儀與中國的四大發明一樣,都能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並且都是中國古代科學家們的智慧結晶。
  • 關於地震那些事(下)|地震臺|大地震|災害|地震儀_網易訂閱
    之後四川爐霍、雲南大理、甘肅古浪相繼發生災難性大地震。防震減災迫在眉睫,1929年,李善邦先生踏入了一生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觀測臺!    我國的第一個地震臺——鷺峰地震臺  第一臺地震儀  在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的展覽室,照片中的一臺儀器是由中國人設計並製造的第一臺地震儀
  •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在大阪集中設地震儀監測地震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研究6月18日發生的日本大阪北部地震的發生機制,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震源附近的高槻市等集中設置臨時地震儀,開始監測地震活動。此外,團隊還將研究是否有繼續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據日本共同社6月25日報導,在西日本內陸地區,存在著從新潟到神戶的引發地震能量呈帶狀積聚的「形變集中帶」。
  • 探訪「華夏第一臺」:八十七歲地震儀 八十九載薪火傳
    人民網南京7月31日電(孟植良、實習生鄭明玥)在被譽為「華夏第一臺」的南京基準地震臺,保存著一臺重達17噸、已有87年「高齡」,至今仍在正常運轉的地震儀——維歇爾地震儀。近百年間,它見證著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在崗位上的堅守奉獻。
  • 琳琅滿目的地震儀
    長周期地震儀:一般認為固有周期大於20s的地震儀。記錄的長周期地震波,可用於觀測地震面波,研究地殼內部構造和確定地震參數等。其中超長周期的地震儀用於記錄地球的自由振蕩。20s儀器具有業界領先的10°傾斜公差(即10°內傾斜不影響結果),使部署在各種地麵條件下非常快速和高效。不同的地形可以選擇不同的基腳。
  • TCL地震預警電視衝上熱搜:古有張衡地震儀 今有東生避震機
    7月12日0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打破了周末清晨的寧靜。據了解,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河北、天津、北京、遼寧等地均有震感。之後還伴有2次餘震。地震來得如此猝不及防,「唐山」、「5.1級」「餘震」,這些關鍵詞更是增加了民眾的恐慌心理,不少網友再次在朋友圈發出「2020活著就好」的感慨。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 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
  • 張衡發明的地震儀為何被教科書剔除?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了5000年時間,在短短的5000年裡人類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如今的人類不僅可以製造飛機坦克大炮,還可以製造飛彈太空梭宇宙飛船,甚至人類已經可以對生命基因進行改造,這意味著什麼?,當哪個方向即將要發生地震的時候,指向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吞出小銅球,提醒那個方向的人們要提防地震,關於這個地震儀,古代還真記載有這個地震儀準確預測地震的記錄,因此人們相信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可能真的可以預測地震。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1.地震儀的作用 地震儀是記錄地面運動的儀器,能夠時刻監測、記錄地面運動情況,並將地面運動過程以波形的形式記錄下來,根據地震波形的特徵及走時可計算出發震時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級等地震參數,並判斷出是地方震、近震、遠震或極遠震等。
  • 遊覽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怪誕蟲的頭尾
    按下綠色圓環地圖上就會現出地震帶的分布。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唯一的地震分布在成都的區域。而藍色圓環按下後展示的各個板塊之間的交匯情況。所有的地震帶與火山帶其實都是出於兩大板塊之間的位置。在公元七十九年維蘇威一次火山的爆發摧毀了當時有兩萬人居住的龐大古城。這座古城在十八世紀中期才被考古學家發現。考古學家從當時的遺蹟中發現了保存完好形態各異的屍體。
  • 谷歌:每部安卓手機都將成為迷你地震儀和地震預警器
    地震預警,現在是安卓的一部分了!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地震,億萬人口生活在地震多發地區。 預警可以幫助人們為地震做準備,但是用於檢測和提醒所有人有關地震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部署成本很高。 谷歌指出,他們將利用安卓手機為用戶提供地震預警。
  • 張衡的地震儀在古代真的不起作用嗎??
    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 手機秒表地震儀 谷歌將地震探測警報引入Android手機
    來源:CNMO據外媒ZDNet消息,谷歌已宣布,計劃在全球Android手機上引入地震預警系統。該公司認為,這個系統將依靠所有智慧型手機中內置的加速度計來檢測地震信號,可使Android手機充當迷你地震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