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地震儀能夠「感應」出某地地震,但不是在震前而是在震後。即是公元134年的那場地震,可能是被地震儀「感應」準了,但它僅僅是讓人們在震後得知了哪裡發生了地震,以便及時救援,而不是震前就讓人們撤離震區。直到現在,全世界仿佛都沒有掌握這項偉大的科學技術。問題就在這兒出現了——就是說地震儀的「感應」功能放到我們現在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但為什麼它還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呢?
網友們最關心的是:現代科學到底能否測出地震
這幾天地震是個熱詞,先是九寨溝地震,後是新疆精河地震。央視網的報導說,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和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員、國土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蘇德辰分析,這次地震發生在我國地震活躍的南北地震帶上。南北地震帶是我國大地震多發的地區,近年來汶川、玉樹、盧山、魯甸、景谷等地震都甚發生在南北地震帶上。兩位科學家認為,這次地震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北部東崑崙斷裂和塔藏斷裂與東部龍門山斷裂的交匯處,說明巴顏喀拉塊體邊緣活動劇烈。
同樣是央視網的報導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說,從斷層活動類型來看,這次地震是水平推擠,即「走滑型地震」。這也是中國大陸最常見的地震類型。巴顏喀拉塊體正面推擠產生了「5·12汶川地震」,這次地震則與該塊體南東向推擠有關係。
還是是央視網的報導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說,本次地震震中位於岷江斷裂、塔藏斷裂和虎牙斷裂附近,推測發震構造為塔藏斷裂南側分支和虎牙斷裂北段。這次九寨溝地震的真正原因還是來自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衝擊。
如此等等,但這些分明不是網友們最關心的,他們關心的是現代科學到底能否測出地震。能不能呢?回答其實很簡單:不能!在這不能的背後,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歷史上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曾經在博物館裡的它,被我們現代科學家進行了改良與複製(註:歷史上的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是不小心弄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地震儀不過是丟了後的仿製品),並且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聲稱最得了巨大成功和進展,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一直沒有聽說在哪一次大震前或者大震後,經過改良與複製的地震儀「龍珠」掉下來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張衡的地震儀的故事。
關於張衡地震儀:《後漢書》的記述只有不到200字
據新京報快訊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了7.0級地震,曾經五彩瑰麗的九寨溝景區受損嚴重。其中,86版《西遊記》取景地之一——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巖體垮塌。對此,專家表示,將該瀑布復原,幾乎不可能。
這讓人感到很痛惜,因而,只能在痛惜裡開始張衡地震儀的故事。
先撂幾句沒意思的閒話:歷史總會與人開玩笑,歷史也總會因為表述不清的問題造成很多誤會,甚至被一些人理解為欺騙。比如東漢張衡和他的地震儀。但歷史也同時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件事物作為獨立的個體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其身後一定是某種社會現象甚至社會生活的背景。比如東漢張衡和他的地震儀。
張衡(78年—139年),他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這麼多的光環裡,最耀眼的那一環是他發明了「渾天儀」和「地震儀」(地動儀)。地震儀是他經過長年研究,在公元132年發明的,也叫候風地動儀,那可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但它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後漢書》只用了不到200字給我們記述了大概,說是這個東西「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地動搖尊,尊則振,則隨其方面,龍機發,即吐丸」,還說,「雖一龍發機,而其餘七首不動」,「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地動儀像一個酒杯子,裡面的正中間豎著一個一個細長的直杆,地震時,這根直杆會倒向地震的方位,擊落那個方位的龍首,龍口就會張開,吐出一顆銅丸,正落在下面的銅青蛙的口中。還說,這杆擊落一條龍嘴裡的銅丸後,但其他七條龍嘴裡的銅丸都不動彈,好好的,因而,人們就能根據跌落銅丸的龍的方位判斷出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地震儀到底有無科學性,因為筆者科學知識的貧乏不太好單從這方面對其進行評價,但這並非意味著沒有評價的資格。就像一架飛機放在那裡,並不一定要了解它的原理,它能不能飛起來、飛得怎麼樣才是硬道理,而不是聽別人說它有幾個發動機、採用了什麼原理等等。
張衡的地震儀靈不靈,到底能不能測出地動也是這麼道理。我們常說的事實勝於雄辯,真東西、好東西是不可能被吹出來的,將它往那兒一放就會顯示出其作用的。
在一次靈驗之後:神秘的地震儀更加神秘地消失了
在地震的傷痛裡,讓我們繼續歷史的故事。
公元134年,對張衡來說是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年,他給朝廷上書要求收繳圖讖緯書,禁止流傳,讓書裡不存在惑眾妖言,使貴族和高官不受迷信的歪理邪說迷惑。這個事兒不知道當時的朝廷辦得怎麼樣,但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張衡那一年確是走運了。
那一年地震了,張衡的地震儀一條龍嘴裡銅丸掉了下來,或者說是那龍正確地吐出了當時地震的方位——據後世的科學家們推斷,地時的地震叫隴西地震,震中就在現在甘肅天水附近。這裡距離京師洛陽600公裡, 「龍測」的正確性或者準確性在這裡可見一斑。
因為這個,當時那些懷疑張衡的人開始端正了對地震儀態度,均「服其神妙」。我們現在的教科書是這麼描述這個故事的:
公元某年某月某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然而,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裡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伙兒這才信服。
靈驗了,這在通信不暢的古代是件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張衡並沒有因此而升官發財。
我們的教科書為其劃定了人生走向:「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於是,有人發問了——
這輝煌的業績去了哪裡?或者說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這麼好的一個東西怎麼沒有被流傳下來?
回答當然可以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張衡去世了,但人去世了地震儀應該還在呀,普遍的說法是這個東西神秘消失了(還有毀於戰火說),反正,它不見了。
因此,發問的人懷疑地震儀是否存在過的同時,開始懷疑地震儀根本沒有測震的功能。
打個很恰當的比方:莊子夢到的是蝶而不是飛機
懷疑者的理論是:科學技術在發展這過程中是不會中斷的,而中斷了的科學技術一般都是假的或者不存在的。
為什麼呢?
只要看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基本上所有的發明都是來自人們的生活,或者說以人們的生活為基礎,而不是某個人憑空的想像。
這就是說所有的發明都應該備生活的基礎,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應,而發明家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或者完了自己的創造和發明。
比方說,莊子夢到的是蝶而不是飛機,王莽想打造「空軍部隊」用的是人體而不是發動機,如果他們夢到了飛機並且用上了發動機那一定是穿越,是用來迷惑人的,是不可能的。
再如,人類發現了火,在火的基礎上又發明了燈,在燈的基礎上又發明了電;發現了圓的物什,然後才發明了與圓有關的車輪,最後終發明了車,人力的、蒸氣的、最動的、燒油的等等。
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都是有基礎的,它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社會發展是有延續性或者可持續性,不僅科學技術是,甚至連我們的文學亦是,先是有了文字的發展與演變然後才有了簡單的詩歌,最後才發展成了相對複雜的散文和小說。
又如人們先是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漂在水上的,最終發明了船。
因此,懷疑者斷定,沒有一樣東西突然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突然斷代進而失蹤,尤其是實用性極強的科學技術,一定是在擁有群眾生活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換代,進而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改良。這個世界並不是誰掌握了核心技術並且離去它的發明成果就會失傳。在條件成熟和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後世依然會擁有這種發明成果。
就像中國人如果不發明指南針而西方人也一定會發明的,而西方人如果不發明電燈中國人同樣能發明一樣,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很多的事情都是這麼個道理,它如果不出現在這個地方便會出現在那個地方,這是因為發明往往產生於大家生活的共識或者共同的需要。
但是,張衡的地震儀還是斷代並且消失了。當人們造出如蝴蝶一樣的飛機來時,張衡的地震儀不過還是一個在博物館裡的複製品。它給人們啟發的意義如同人類至今還不能測出地震一樣,讓人著謎。
很簡單地結語:張衡的地震儀僅僅是個擺設而已
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地震儀能夠測出某地地震,但不是在震前而是在震後。即是公元134年的那場地震,可能是被地震儀測準了,但它僅僅是讓人們在震後得知了哪裡發生了地震,以便及時救援,而不是震前就讓人們撤離震區。
這在遙遠的古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通信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它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也就是說如果要再用它來研究地震,精力應該不是在震後的「感應」上,而是震前的預測中。這是一個難題,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仿佛都沒有掌握這項偉大的科學技術。
然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據說,我們現代的科學家在後來對張衡的地震儀進行了改良與複製,成立「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並聲稱最得了巨大成功和進展,但是,我們卻一直沒有聽說在哪一次大震前或者大震後那「龍珠」掉下來的。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一些搞錯了研究方向的人,也會以科學的名義吹牛皮?
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和曾經懷疑地震儀的科普作家方舟子的觀點是一樣的——它,僅僅是個擺設而已。但這僅僅是對它震後「感應」而言的。
這就到了要回答問題的時候了——地震儀的「感應」功能放到我們現在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但為什麼它還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呢?因為,科學家是應該永遠被人們尊重的,因為,有些我們現在看來沒用的東西,在當時它確實有用過。
讓我們共同期待有一天人類能真正測出地震,是在震前而不是在震後,讓大家都遠離地震的傷痛。因為,在中國有一個故事叫張衡與地震儀。這是針對震前預報而說的,也就是說看起來沒用的東西有時候也是有用的。(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