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那些事(下)|地震臺|大地震|災害|地震儀_網易訂閱

2021-01-09 網易

2020-10-20 22:01:35 來源: 四川省地震局

舉報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對地震的記錄、觀測古已有之。地震事業經歷了艱辛的發展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地震工作者發揚科學探索精神,在挫折中尋求發展,在科技創新中取得進步。

  

  地震事業的開拓者

  1941年,李善邦先生在四川開展地磁測量研究。

  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數20餘萬,震驚全國。之後四川爐霍、雲南大理、甘肅古浪相繼發生災難性大地震。防震減災迫在眉睫,1929年,李善邦先生踏入了一生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觀測臺!

  

  我國的第一個地震臺——鷺峰地震臺

  第一臺地震儀

  在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的展覽室,照片中的一臺儀器是由中國人設計並製造的第一臺地震儀,叫霓式地震儀。

  微震儀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地震儀器以仿製、改進蘇聯的為主。為提高自主研發能力,1958年,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許紹燮和同事在原有地震儀的基礎上,研製出更加靈敏的581型微震儀。

  地震儀國產化

  邢臺地震後,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我國的地震事業發展迅速。於是,一批批先進的短、中、長周期的地震儀相繼問世,我國地震臺的常規觀測地震儀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地震監測從模擬到數字

  從1976年開始,國家地震局組織實施768工程,率先開始了試驗性數字遙測地震儀的研製,我國地震觀測從模擬時代向數字時代邁進。20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區域地震臺網,全國地震臺站總數達到417個。

  南極建臺

  1985年,我國南極長城站剛建不久,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芳便接到「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臺和地磁臺」的重要任務。30多年來,南極地震臺和地磁臺為我國地震觀測及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地震臺網建設更趨科學規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在全國構建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觀測網絡。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在全國建設1.5萬個臺站。

  地震機構

  1950年

  陸續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土木建築研究所和測量製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開始了新中國的地震、地球物理、地質、工程地震、大地測量等與地震密切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

  1953年

  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

  1956年

  《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防禦的研究》納入1956~1967年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67年

  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局和國家科委京津地區地震辦公室合併,建立國家科委地震辦公室,統一管理全國地震和抗震科研工作。

  1971年

  成立國家地震局,作為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統管全國的地震工作。

  1972年

  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了地震工作機構和隊伍,專業隊伍達9000餘人。

  1998年

  更名為中國地震局。

  2018年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管理。

  地震觀測的最終目的是為更好服務防震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防震減災工作是社會發展的安全保障,能促進現代化建設與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地震人,應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重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震那些事,這些關於地震的知識你應該知道,請收好
    地震能級的大小這次唐山古冶區地震的震級是5.1級,烈度預估是2.1(這個有疑問,未見官方報導)。了解震級和烈度概念,對我們深入認識地震的強弱、影響等有關情況是十分必要的。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它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目前我國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裡氏分級表,所以也稱作芮氏規模,共分9等。
  • 古代地震情況以及災害地區地震帶(紀念5.12汶川大地震)
    今天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的紀念日,謹以此文緬懷所有在大地震當中逝世的同胞以及英烈們。本文聲明:本文發表所產生的稿費以及利潤皆如數捐獻給支付寶公益平臺。2008年是我國歡悅而又沉痛的一年。
  • 中國史上最大地震災害,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還持續3年餘震
    地震,是自然災害的一種,這是一種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碰撞造成了地殼運動,根據統計,地球上每年大約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經歷上萬次的地震,不過真正能夠造成災害的大約只有一兩次。唐山大地震,震級雖然只有7.8級,但波及14省、市,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至於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就是海原地震,這場地震發生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震級達到了8.5級。
  • 中國史上最大地震災害,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不過真正能夠造成災害的大約只有一兩次。唐山大地震,震級雖然只有7.8級,但波及14省、市,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至於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就是海原地震,這場地震發生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震級達到了8.5級。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誌著地震的強烈程度。 3.地震儀的發展 世界第一臺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用於地震觀測的地動儀。公元138年,設置在洛陽的地動儀檢測到一次發生在甘肅省內的地震。
  • 地震是怎麼測的?--侯風地動儀能預報地震是真的嗎
    經常有人在網上說,現在還不如古代人,你看候風地動儀就能預報地震,這是真的嗎?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侯風地動儀,並在實際中得到了驗證。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漸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張衡地動儀的記載,見於《續漢書》(司馬彪)、《後漢紀》(袁宏)、《後漢書》(範曄)三部史書。
  •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 了解地震「那些事」
    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
  • 防禦大地震未雨綢繆
    一種地震預測系統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地震預測系統,其屬於大氣物理學分支學科《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範疇。背景技術人類生存在地球村,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類在自然界面前得順其自然,有的災害不可抗拒。掌握自然現象屬性,可以防予災害。例如雷爆,給建築裝了避雷針,建築物就得到防護。
  • 探訪「華夏第一臺」:八十七歲地震儀 八十九載薪火傳
    人民網南京7月31日電(孟植良、實習生鄭明玥)在被譽為「華夏第一臺」的南京基準地震臺,保存著一臺重達17噸、已有87年「高齡」,至今仍在正常運轉的地震儀——維歇爾地震儀。近百年間,它見證著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在崗位上的堅守奉獻。
  • 1800年前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
    中國歷經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原大地震等數個地震,受到其中的傷害更是不小。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教科書裡記載了一個千年前能夠預言地震的儀器,那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說起來後來這個被教科書刪除掉了,那麼它真的能夠預測地震嗎?。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出生於1978年,他的家族是一代大家,祖父張衡曾帶兵抗擊匈奴。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為何難產_發現者第98期_網易探索
    中國僅有1500多個地震監測站,不到日本1/3     日本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地震預警系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要歸功於日本高密度的地震監測體系
  • 「無所不至」的日本地震預警
    地震發生後,震源附近的地震儀首先監測到P波,日本氣象廳通過對地震儀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立刻估算出震源位置、地震強度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估算出危害較大的S波的傳導範圍和到達相關地區的時間。系統還會持續接收第二個和第三個地震儀傳輸的數據並進行綜合分析以得出更加精確的信息。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為了能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確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級,並儘快發布地震災害警報,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災害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全國設有約600個地震觀測點,24小時監測地震;還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約1000個地震儀,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地震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1957至1958年,利用我國仿製生產的基式儀建立了由12個臺站組成的我國第一個國家地震基本臺網,開展對國內5 級以上地震、國外 7 級以上地震的速報業務。進入上世紀60 年代,我國自行研製地震儀的工作才全面鋪開,早期的研製工作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集中在短周期地震計的研製,二是改進記錄方式,發展燻煙記錄和墨水筆繪記錄。
  • 中國地震事業的先驅——李善邦
    中國地震事業的先驅——李善邦39年前的今天,即1980年4月29日,李善邦先生在編寫《中國地震》將要完成出版之際,終因病溘然辭世。他是誰?他做了什麼事?地震學家李善邦、中國地震事業的開拓者、解放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解放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代理所長……我想先生之於中國的貢獻是難以用那些還未列舉完的頭銜概括得盡的。
  • 簡介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
  • 谷歌:每部安卓手機都將成為迷你地震儀和地震預警器
    地震預警,現在是安卓的一部分了!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地震,億萬人口生活在地震多發地區。 預警可以幫助人們為地震做準備,但是用於檢測和提醒所有人有關地震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部署成本很高。 谷歌指出,他們將利用安卓手機為用戶提供地震預警。
  • 廈門布設22個臺站捕捉地震波 將在醫院學校商場試點發布預警
    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地震災害具有瞬時突發性的特點,它破壞性大,成災廣泛,防禦難度大。而目前的科學技術還難以實現對地震的短期、臨近預報。因此,地震預警就成為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它和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廈門開展地震預警有時間表嗎?近日,記者採訪了市地震局局長毛松林。  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性質迥異。
  • 網友發問:地震儀測不出地震,為啥還被保存在博物館裡呢?
    在這不能的背後,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歷史上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曾經在博物館裡的它,被我們現代科學家進行了改良與複製(註:歷史上的張衡的地震儀據說是不小心弄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地震儀不過是丟了後的仿製品),並且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聲稱最得了巨大成功和進展,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一直沒有聽說在哪一次大震前或者大震後,經過改良與複製的地震儀「龍珠」掉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