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古代對宇宙天體的認知,整體來說正如蔡邕《天文志》所言,共有三家,分別是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之前我們講解了前兩種,今天我就來講「渾天說」。這一天體學說,自漢代開始,是最為史官所用的。尤其是「司天監」結合著名的「渾天儀」來根據天地日月所呈現的現象,用以測定黃道和推算所昭示的國之大事。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關於「渾天說」的形成,從古籍的記載中,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種天體學說出現的很早。如《文耀鉤》一書載「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羲和氏為遠古時期專門掌管天文曆法的氏族)。而《劉氏歷·正問》中的說法是「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這一說法造成的影響很大。
雖然自漢代確定以渾天說為主流,但蓋天說的學說理論依然盛行,直到唐代才徹底被否定。期間一直進行著「渾天說」和「蓋天說」兩種天體學說的爭論。蓋天說之所以一直不衰落,主要是因為儒家堅持這一理論,因為蓋天說的基礎是「天圓地方,天覆蓋地」,儒家「天尊地卑」如出一轍,這個源頭就是「黃帝為蓋天」。當然,這個渾天說產生於三皇五帝時期,並沒有實質的文字記載,無從考證,能找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皇覽冢墓記》裡提到的黃帝乘龍飛天,上至天宮,倒影的天體就像有蓋的車,日月懸在上面的故事;但就是這個記載,此書也說明是「好事者言」(就是此書作者聽到的傳說)。

而關於「渾天說」的形成,有據可靠的是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落下閎提出來的;同時依據這一學說理論,製造了最早的「渾天儀」。到東漢時期,張衡改造了渾天儀,並一步闡述了渾天說的理論。這一天體論,最初認為的地球是浮在水上,後來又認為地球是浮在氣中,因此才可以迴旋浮動。由此觀測日月星辰,在天空中不停轉動變換位置,認為所有的天球都是浮動的,在其外圍還有一個更大的天體。整體看來,正如王蕃《渾天說》中所言「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回如彈丸」。所謂的「渾天」可以理解為「滾滾轉動的天體恆星」。

《渾天說》一書,設定周天365度589分度145。東西南北方向各具,一半覆蓋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因此我們無論什麼時候,仰觀看到的二十八星宿是半見半隱(只能看到一些星宿,其他的是另一邊未運行出來)。隨便設定儀器的坐標,用儀器去校驗天地的角度,數據是182度多一點,因此這也驗證了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同時通過渾天儀測量,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但從地球的人來看,地球不動,相當於太陽在「運轉」,這條線就被稱為黃道)與赤道(假設地球的南北分界線為赤道)相交時差27度(但在張衡測量中就得出了「出赤道表裡各24度」,這與現代科學測定為23度26分基本沒差別了)。由此也得知天體「圓如彈丸」。

我們再把古代的三種天體學說梳理一下,蓋天說認為——「天蓋地上,天圓地方」,這個學說也有三個不同認知,分別是車蓋說(有天柱支撐)、鬥笠說和欹車蓋(歪向一邊的車蓋)。宣夜說認為——天無形體,天是無限的,所有的天體運行都是靠「氣」,而日月星辰等本身就是「有光耀的氣體聚積成的」;這一學說的理論,直接繼承了宇宙發端和形成的「先天五氣」學說中的「元氣論」。渾天說,作為更接近現代科學研究後確認的天體概念,無論是最初認為地浮在氣中,還是浮在水中,都概括了天球天體的形態和運轉。渾天說之所以成為後世天文和史學家認可的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因為它有儀器測量作支撐。一是測量儀器「渾儀」,另一個是演示和反映天象運行的「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