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說,最接近現代「天球概念」的古代天體學說,你知道多少?

2020-11-29 城市船夫起

提及古代對宇宙天體的認知,整體來說正如蔡邕《天文志》所言,共有三家,分別是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之前我們講解了前兩種,今天我就來講「渾天說」。這一天體學說,自漢代開始,是最為史官所用的。尤其是「司天監」結合著名的「渾天儀」來根據天地日月所呈現的現象,用以測定黃道和推算所昭示的國之大事。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兩種天體學說的圖示

關於「渾天說」的形成,從古籍的記載中,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種天體學說出現的很早。如《文耀鉤》一書載「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羲和氏為遠古時期專門掌管天文曆法的氏族)。而《劉氏歷·正問》中的說法是「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這一說法造成的影響很大。

雖然自漢代確定以渾天說為主流,但蓋天說的學說理論依然盛行,直到唐代才徹底被否定。期間一直進行著「渾天說」和「蓋天說」兩種天體學說的爭論。蓋天說之所以一直不衰落,主要是因為儒家堅持這一理論,因為蓋天說的基礎是「天圓地方,天覆蓋地」,儒家「天尊地卑」如出一轍,這個源頭就是「黃帝為蓋天」。當然,這個渾天說產生於三皇五帝時期,並沒有實質的文字記載,無從考證,能找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皇覽冢墓記》裡提到的黃帝乘龍飛天,上至天宮,倒影的天體就像有蓋的車,日月懸在上面的故事;但就是這個記載,此書也說明是「好事者言」(就是此書作者聽到的傳說)。

落下閎與儀器「天地徹」

而關於「渾天說」的形成,有據可靠的是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落下閎提出來的;同時依據這一學說理論,製造了最早的「渾天儀」。到東漢時期,張衡改造了渾天儀,並一步闡述了渾天說的理論。這一天體論,最初認為的地球是浮在水上,後來又認為地球是浮在氣中,因此才可以迴旋浮動。由此觀測日月星辰,在天空中不停轉動變換位置,認為所有的天球都是浮動的,在其外圍還有一個更大的天體。整體看來,正如王蕃《渾天說》中所言「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回如彈丸」。所謂的「渾天」可以理解為「滾滾轉動的天體恆星」。

天球運轉·網絡供圖

《渾天說》一書,設定周天365度589分度145。東西南北方向各具,一半覆蓋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因此我們無論什麼時候,仰觀看到的二十八星宿是半見半隱(只能看到一些星宿,其他的是另一邊未運行出來)。隨便設定儀器的坐標,用儀器去校驗天地的角度,數據是182度多一點,因此這也驗證了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同時通過渾天儀測量,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但從地球的人來看,地球不動,相當於太陽在「運轉」,這條線就被稱為黃道)與赤道(假設地球的南北分界線為赤道)相交時差27度(但在張衡測量中就得出了「出赤道表裡各24度」,這與現代科學測定為23度26分基本沒差別了)。由此也得知天體「圓如彈丸」。

黃道赤道交角示意圖

我們再把古代的三種天體學說梳理一下,蓋天說認為——「天蓋地上,天圓地方」,這個學說也有三個不同認知,分別是車蓋說(有天柱支撐)、鬥笠說和欹車蓋(歪向一邊的車蓋)。宣夜說認為——天無形體,天是無限的,所有的天體運行都是靠「氣」,而日月星辰等本身就是「有光耀的氣體聚積成的」;這一學說的理論,直接繼承了宇宙發端和形成的「先天五氣」學說中的「元氣論」。渾天說,作為更接近現代科學研究後確認的天體概念,無論是最初認為地浮在氣中,還是浮在水中,都概括了天球天體的形態和運轉。渾天說之所以成為後世天文和史學家認可的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因為它有儀器測量作支撐。一是測量儀器「渾儀」,另一個是演示和反映天象運行的「渾象」。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蓋天說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渾天說,蓋天說。渾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也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學派。肇端於西漢落下閎,形成體系於東漢張衡。西漢末期的揚雄和桓譚最早談到「渾天說」。揚雄在《法言·重黎》中說:「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
  • 古代三大宇宙觀,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子,就提出了宇宙的概念。當然,這是一個基礎的世界、時空的概念,跟我們現代認知中的宇宙,可能並不是一樣,那麼古人心中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呢?雖然古代科學基礎條件有限,但並不妨礙人們對我們生活這片空間的探索熱情,對於宇宙的面目和規則,最早就有三種說法,分別為蓋天說、渾天說以及宣夜說。三種理論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 「渾天說」中的地球處於什麼狀態中?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由於古人只能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想像,來構想天體的構造。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的。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遊"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
  • 古代歷史:漢代渾天說的集大成者——張衡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張衡宣傳的渾天說。其一,天體運轉如車輪,軸為南北方向,有兩極和兩極圈.張衡在他的《渾天儀圖注》中說:「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當時在洛陽實測).然則北極上規,經七十二度,常見不隱。
  • 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為什麼天圓地方未能發展為現代天文學?
    「時空」一詞,出於現代人對西文time-space之對譯,古代中國人則從不這麼說。《尸子》(通常認為成書於漢代)上說: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
  • 古希臘人認為大地是個球,中國古代的渾天說認為地球一半泡在水中
    大地是個球歐洲傳統的大地球形觀念,產生於古希臘。它最早由畢達哥拉斯學派和帕爾門尼德創立,14 其後阿納克薩哥拉斯提出經驗性證明,最後亞里斯多德進行了全面的論證。西歐到中世紀中期,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阿拉伯人、拜佔庭人作媒介,又有少數學者重提大地球形說。其中最著名的有13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13至14世紀的義大利詩人但丁。培根堅信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並認為從西班牙橫渡大西洋到印度去的路程不會太遠,途中沒有大陸。
  • 經營渾天 運算轉歷
    我們要講天上某某星在什麼位置的時候,第一就是說它離開北極有多少度,古代叫「去極度」,然後就說它進入某某宿多少度,叫做「入宿度」。落下閎對恆星也進行了這樣的測量。  中國星空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人間社會、人間帝國在天上做了一個投影。大家知道北極星,如果你觀測的話,就會發現所有的星都會圍繞北極星轉。大家如果看過天文科普照片,經常可以看到一圈一圈以天極為中心的恆星運動軌跡圖。
  • 中國古代天文學渾天說落伍了嗎
    例如說地球繞太陽運動,其坐標原點就是太陽。說太陽系繞銀河系運動,其坐標原點,自然是銀河系中心。可惜啊,古人沒本事站在太陽上,或者銀河系中心觀察,所以最初不可能採用這樣的坐標系。渾天說,只是採用了古人最直接便於觀測研究的地球為坐標原點,地軸為旋轉軸的坐標系,這個坐標系,是科學合理的,沒有問題。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蓋天說」,即「天圓如地蓋,地方如棋局」,天體都附著在天蓋上,周日旋轉不息,帶著諸天體東升西落。後來又認為天地都是球穹狀的,而且互不相連,於是有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說法。戰國時又出現了另一種關於宇宙天體的說法—「渾天說」。
  • 天文科普: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平塘研學行
    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地心說: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斯多德、託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日心說:哥白尼 1543 年《天體運動論》提出地動說,天體運動是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以太陽為宇宙中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 為什麼說渾天地震儀是張衡辛勤汗水的結晶?
    古代埃及人認為宇宙象南北較長的箱子。地相當於箱底而稍凹,埃及居其中央;天是箱蓋,有人說是圓的,也有人說是平的。日月星辰都掛在蓋子上面,借神的力量支持著最初認為有四根柱支撐著天,後來認為東西南北四隅有高入雲霄的山峰頂著天,而山峰之間則有山脈連貫著。
  • 張衡球:渾天說「氣能」渾體道根論,在現代科學宇宙觀中得到發展?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這是張衡探尋宇宙本元演化生成的新「渾天」說,與前人的「渾天」說截然不同的獨到之處,所以本文特別命名為「渾體道根」論。對於宇宙演化生成模型,中國道統哲學有「五太」時空觀,說的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種存在狀態。
  • 中國古代天文學: 何為「天極」
    中國古代的曆法,理論上來講,也很簡單,就是發現各種周期,定各種常數,然後找一個最小公倍數。但這裡有個追求暗含在裡面,就是把自然的、人體的和社會的節律融為一體,包括歷史、朝代的更替等社會現象。  說律歷相生,就必須要提到中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氣」。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說的就是氣的狀態。冬至到了,宇宙之氣就到了那個時刻的狀態。怎麼才能測定這種狀態?用測量音律的辦法。
  • 古代天文儀器有哪些,一切還要從「天地徹」說起
    自漢代開始,渾天說的「天體概念」是最為史官所用的,這裡離不開學說理論的支撐,更有賴於以此學說製作的天文儀器「渾天儀」(渾儀和渾象的總稱。其也是渾天說較早的提出者之一,這個儀器後世也以「渾天」得名,正來自於此。
  • 「嫦娥五號」奔月成功 | 看看古代宇宙觀察員和他們的發明研究
    我國先民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宇宙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最古老,認為天像車蓋一樣覆蓋大地。渾天說認為大地浮在水上或氣中,被一個「天球」籠罩,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上運行。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三國時代陸績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宣夜說認為並沒有一個固體的「天穹」,「天」是無邊無涯的氣,日月星辰都在氣中飄浮遊動。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儀」是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最著名的是「渾儀」。根據傳世文獻記載,最早的渾儀由漢武帝朝落下閎所創。「象」是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最有名的是「渾象」。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不僅改進了渾儀,而且創作了渾象。《竹書紀年》記載夏桀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此為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看法精緻化為一種蓋天說的宇宙理論。蓋天說認為,天和地是兩個同心半球,之間相距八萬裡,北極是天球的中央,日月星辰附著天而平轉。蓋天說比較直觀,但不能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天象。所以春秋戰國時又孕育了另外兩種宇宙理論—渾天說和宣夜說,並在漢代形成完整的理論。
  • 麥哲倫證明的地圓說,跟渾天儀表現出的「地圓說」是一回事嗎?
    就連《渾天儀注》中,也同樣明確記載著「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的說法。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最起碼在東漢時期,我國封建時期的古人就已經證明了「地圓說」?
  • 麥哲倫證明的地圓說,跟渾天儀表現出的「地圓說」是一回事嗎?
    雖然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提出了地圓說的概念,但這個猜想的出處,其實是來源於他、或者說是古希臘大多數人對「球體」的崇拜。就連《渾天儀注》中,也同樣明確記載著「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的說法。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最起碼在東漢時期,我國封建時期的古人就已經證明了「地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