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得最早的國家之一,天文傳統歷史悠久,我們的先民們很早就開始了天文觀測、記錄,更是創製出許許多多複雜而精妙的曆法。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對宇宙蒼穹的探索從未停止。
本文節選自嶽麓書社《國學入門》第七十八講,作者陳蒲清,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的天文曆法。
第七十八講 天文曆法
我國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天文觀測的記錄。《尚書·胤徵》記載了夏朝仲康年間(前21世紀)九月初一發生的日食,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記錄。當然,這可能是後代人的追記。殷墟所發現的商朝武丁時代(前14世紀)的三片記載日食的甲骨文,則應該是可靠的記錄。
我國先民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宇宙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最古老,認為天像車蓋一樣覆蓋大地。渾天說認為大地浮在水上或氣中,被一個「天球」籠罩,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上運行。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三國時代陸績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宣夜說認為並沒有一個固體的「天穹」,「天」是無邊無涯的氣,日月星辰都在氣中飄浮遊動。三種宇宙學說中,渾天說影響最大,《周髀算經》和張衡製造的渾天儀都離不開渾天說。
我國傳統天文觀測儀器主要是兩類:一是表,一是渾儀。表是測量太陽影子的直立標杆,或設置跟表成直角平臥的圭,或把表直立在圓盤中央,在圭和圓盤上刻出表示時間推移的刻度,互相配合,用以表示方位、時間和季節變化。渾儀是根據人類眼睛所看到的球形天體而創造出的天文儀器。
在天文儀器製作方面,最突出的科學家是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公元117年,張衡在洛陽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儀器的主體是一個球形模型,即「天球」。天球表面排列出二十八宿和其他恆星,還有黃道圈和赤道圈,圓周劃分為365度,並排列出以冬至為起點的二十四節氣。「天軸」貫穿天球的北極和南極,讓天球向地球自轉的方向轉動,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顯露在地平圈上面。張衡又把表示時刻的滴漏壺跟天球連接起來,利用壺中滴出來的水的力量推動齒輪,齒輪再帶動渾天儀運轉,一晝夜轉動一周,展示出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張衡的天文學著作是《渾天儀注》和《靈憲》。《靈憲》闡述宇宙理論,並認為天球之外還有無窮的宇宙:「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公元132年,張衡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它準確測出了遠在千裡之外發生的地震。
唐朝一行、宋朝蘇頌、元朝郭守敬都在張衡的基礎上改進了渾天儀。蘇頌(1020—1101)所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是最傑出的天文觀測建築。臺高12米,分三層。其中安置的水運渾天儀就像布滿星辰運轉著的天穹一樣,人們可以走入內部進行觀察。蘇頌還寫了《新儀象法要》介紹這臺儀器,繪出60多幅圖樣和150多種機械零件。
我國古代天文研究的成果集中體現在曆法方面。
我國從遠古時代就產生了曆法。《世本》有黃帝大臣容成製作曆法的記載。《漢書·律曆志上》說,「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是上古六歷。我國歷代使用的曆法有六七十種之多,最著名的有太初曆、四分曆、大明曆、大衍曆、授時曆等。
太初曆由史官司馬遷、星官射姓、歷官鄧平和民間歷算家唐都、落下閎等制定,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施行。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太初曆是陰陽合曆。它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365.25016日),一朔望月為一月(29.53086日),並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它採用夏曆的正月為歲首。西漢末年,劉歆曾經修訂太初曆而改名為三統曆。
四分曆在東漢章帝時代由編訢、李梵等創製。
大明曆是南北朝著名數學家祖衝之在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創製的。祖衝之首次在曆法中引入了「歲差」的概念,所謂「歲差」就是「回歸年」和實際「恆星年」(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差距;又提出了每391年設置144個閏月。這兩項創新使曆法更加精確。
大衍曆是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創製的。一行(673或683—727),俗姓張名遂,幼年出家。唐玄宗開元年間被召入京,主持修訂曆法。他既吸收前人成果,又深入全國各地測量觀察,歷時十年完成大衍曆。一行最突出的貢獻是發現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速度有變化,而且比較精確地計算了其變化規律。
授時曆是元朝郭守敬以及許衡等人編制的。郭守敬(1231—1316)是卓越的天文和水利專家。他總結古代曆法成果,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多種新儀器,編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他還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修浚了西夏境內的古渠,修治了通惠河(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
我國傳統天文學特別重視研究氣候和農業生產的關係。如先秦時代的《禮記·月令》記述了一年十二個月的物候和農事。《逸周書·時訓解》《淮南子·時則訓》等提出七十二候,即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季節),四時為一歲,一年共七十二候。各候的氣溫氣象不同,動植物生長發育和農事活動也不同。後來,東漢崔寔著《四民月令》,唐朝韓鄂著《四時纂要》,元朝吳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魯明善著《農桑衣食撮要》,把這個理論更加系統化了。
我國歷代天文歷算家的事跡,分散記述在各朝的史書中,清朝出現了集中記述他們事跡的《疇人傳》。
《疇人傳》,阮元(1764—1849)著。「疇人」這個詞出現在《史記·曆書》中,裴駰《史記集解》注釋說:「家業世世相傳為疇……各從其父學。」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數學、工匠等大多是師承家學,所以稱為疇人。《疇人傳》著於乾隆、嘉慶年間,共46卷,337000餘字,傳主達280人。其中,前42卷收錄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歷算家243人,後4卷收錄來自西洋的學者37人。每人一傳,敘述傳主的事跡、論說及著作,傳末有作者評說;所引材料都註明出自哪部典籍。
道光二十年(1840),羅士琳撰《疇人傳續編》6卷;光緒十二年(1886),諸可寶撰《疇人傳三編》7卷;光緒二十四年(1898),黃鐘駿撰《疇人傳四編》12卷。
《疇人傳》及其續編是研究我國科技史特別是天文曆法史的寶貴資料。
本文節選自嶽麓書社《國學入門》第七十八講,作者陳蒲清。
《國學入門》,嶽麓書社出版
END
《國學入門》
編 著:陳蒲清
定 價:¥30.00
國學入門,讀這一本就夠了!
深入淺出的鳥瞰式概覽,綱舉目張的百科式常識,一本書助力國學愛好者開啟國學之門!
告別艱澀難懂、枯燥龐雜,輕鬆掌握國學常識,體味探索中國文化奧義之妙趣!
擇要論述,多維參照,突破以往國學範疇,增加傳統科技與少數民族成果介紹。
系統精梳,簡明扼要,輕鬆好讀,助力高效掌握國學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