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奔月成功 | 看看古代宇宙觀察員和他們的發明研究

2020-11-30 嶽麓書社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得最早的國家之一,天文傳統歷史悠久,我們的先民們很早就開始了天文觀測、記錄,更是創製出許許多多複雜而精妙的曆法。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對宇宙蒼穹的探索從未停止。

本文節選自嶽麓書社《國學入門》第七十八講,作者陳蒲清,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的天文曆法

第七十八講 天文曆法

我國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天文觀測的記錄。《尚書·胤徵》記載了夏朝仲康年間(前21世紀)九月初一發生的日食,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記錄。當然,這可能是後代人的追記。殷墟所發現的商朝武丁時代(前14世紀)的三片記載日食的甲骨文,則應該是可靠的記錄。

我國先民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宇宙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最古老,認為天像車蓋一樣覆蓋大地。渾天說認為大地浮在水上或氣中,被一個「天球」籠罩,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上運行。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三國時代陸績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宣夜說認為並沒有一個固體的「天穹」,「天」是無邊無涯的氣,日月星辰都在氣中飄浮遊動。三種宇宙學說中,渾天說影響最大,《周髀算經》和張衡製造的渾天儀都離不開渾天說。

我國傳統天文觀測儀器主要是兩類:一是表,一是渾儀。表是測量太陽影子的直立標杆,或設置跟表成直角平臥的圭,或把表直立在圓盤中央,在圭和圓盤上刻出表示時間推移的刻度,互相配合,用以表示方位、時間和季節變化。渾儀是根據人類眼睛所看到的球形天體而創造出的天文儀器。

在天文儀器製作方面,最突出的科學家是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公元117年,張衡在洛陽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儀器的主體是一個球形模型,即「天球」。天球表面排列出二十八宿和其他恆星,還有黃道圈和赤道圈,圓周劃分為365度,並排列出以冬至為起點的二十四節氣。「天軸」貫穿天球的北極和南極,讓天球向地球自轉的方向轉動,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顯露在地平圈上面。張衡又把表示時刻的滴漏壺跟天球連接起來,利用壺中滴出來的水的力量推動齒輪,齒輪再帶動渾天儀運轉,一晝夜轉動一周,展示出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張衡的天文學著作是《渾天儀注》和《靈憲》。《靈憲》闡述宇宙理論,並認為天球之外還有無窮的宇宙:「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公元132年,張衡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它準確測出了遠在千裡之外發生的地震。

唐朝一行、宋朝蘇頌、元朝郭守敬都在張衡的基礎上改進了渾天儀。蘇頌(1020—1101)所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是最傑出的天文觀測建築。臺高12米,分三層。其中安置的水運渾天儀就像布滿星辰運轉著的天穹一樣,人們可以走入內部進行觀察。蘇頌還寫了《新儀象法要》介紹這臺儀器,繪出60多幅圖樣和150多種機械零件。

我國古代天文研究的成果集中體現在曆法方面。

我國從遠古時代就產生了曆法。《世本》有黃帝大臣容成製作曆法的記載。《漢書·律曆志上》說,「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是上古六歷。我國歷代使用的曆法有六七十種之多,最著名的有太初曆、四分曆、大明曆、大衍曆、授時曆等。

太初曆由史官司馬遷、星官射姓、歷官鄧平和民間歷算家唐都、落下閎等制定,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施行。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太初曆是陰陽合曆。它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365.25016日),一朔望月為一月(29.53086日),並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它採用夏曆的正月為歲首。西漢末年,劉歆曾經修訂太初曆而改名為三統曆。

四分曆在東漢章帝時代由編訢、李梵等創製。

大明曆是南北朝著名數學家祖衝之在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創製的。祖衝之首次在曆法中引入了「歲差」的概念,所謂「歲差」就是「回歸年」和實際「恆星年」(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差距;又提出了每391年設置144個閏月。這兩項創新使曆法更加精確。

大衍曆是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創製的。一行(673或683—727),俗姓張名遂,幼年出家。唐玄宗開元年間被召入京,主持修訂曆法。他既吸收前人成果,又深入全國各地測量觀察,歷時十年完成大衍曆。一行最突出的貢獻是發現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速度有變化,而且比較精確地計算了其變化規律。

授時曆是元朝郭守敬以及許衡等人編制的。郭守敬(1231—1316)是卓越的天文和水利專家。他總結古代曆法成果,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多種新儀器,編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他還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修浚了西夏境內的古渠,修治了通惠河(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

我國傳統天文學特別重視研究氣候和農業生產的關係。如先秦時代的《禮記·月令》記述了一年十二個月的物候和農事。《逸周書·時訓解》《淮南子·時則訓》等提出七十二候,即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季節),四時為一歲,一年共七十二候。各候的氣溫氣象不同,動植物生長發育和農事活動也不同。後來,東漢崔寔著《四民月令》,唐朝韓鄂著《四時纂要》,元朝吳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魯明善著《農桑衣食撮要》,把這個理論更加系統化了。

我國歷代天文歷算家的事跡,分散記述在各朝的史書中,清朝出現了集中記述他們事跡的《疇人傳》。

《疇人傳》,阮元(1764—1849)著。「疇人」這個詞出現在《史記·曆書》中,裴駰《史記集解》注釋說:「家業世世相傳為疇……各從其父學。」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數學、工匠等大多是師承家學,所以稱為疇人。《疇人傳》著於乾隆、嘉慶年間,共46卷,337000餘字,傳主達280人。其中,前42卷收錄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歷算家243人,後4卷收錄來自西洋的學者37人。每人一傳,敘述傳主的事跡、論說及著作,傳末有作者評說;所引材料都註明出自哪部典籍。

道光二十年(1840),羅士琳撰《疇人傳續編》6卷;光緒十二年(1886),諸可寶撰《疇人傳三編》7卷;光緒二十四年(1898),黃鐘駿撰《疇人傳四編》12卷。

《疇人傳》及其續編是研究我國科技史特別是天文曆法史的寶貴資料。

本文節選自嶽麓書社《國學入門》第七十八講,作者陳蒲清。

《國學入門》,嶽麓書社出版

END

《國學入門》

編 著:陳蒲清

定 價:¥30.00

國學入門,讀這一本就夠了!

深入淺出的鳥瞰式概覽,綱舉目張的百科式常識,一本書助力國學愛好者開啟國學之門!

告別艱澀難懂、枯燥龐雜,輕鬆掌握國學常識,體味探索中國文化奧義之妙趣!

擇要論述,多維參照,突破以往國學範疇,增加傳統科技與少數民族成果介紹。

系統精梳,簡明扼要,輕鬆好讀,助力高效掌握國學精髓。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奔月
    歷經十六載,成功完成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以及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實現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績。「繞」就是發射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已經實現;嫦娥一號的飛行軌道(左),嫦娥二號的飛行軌道(右)。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隨後,「嫦娥五號」成功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歷經十年,大火箭「胖五」終於和「嫦娥」攜手奔月。而此前,探月工程的發射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記者邀請「胖五」的「娘家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設計師,進行了詳細解讀。
  • 嫦娥五號為何凌晨「奔月」?
    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錢航表示,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此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在滿足地球與月球位置關係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時間的約束、探測器地月轉移時間、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條件下,選擇最合適的發射時間,也就是確定火箭的發射窗口。
  • 嫦娥五號奔月之際,美國人:希望共享數據
    嫦娥奔月是中國的古老傳說,象徵著中國古代人民探索月球的開拓精神,現代中國秉承這一優秀傳統,展開了嫦娥奔月計劃,11月24日4時30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愛心故事:嫦娥的神話故事和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的古典與現代的融合
    祝賀美麗的嫦娥姐姐成功與月亮美滿團圓了,感覺一定是很幸福的。同時,善良的嫦娥姐姐也把這份快樂傳遞給了人類的朋友們,快樂分享出去才會有雙倍的好心情呦。嫦娥奔月是遠古的經典神話,我國古代愛情故事主人公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科技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使得「嫦娥奔月」與「牛郎織女」的比翼雙飛的兩對經典古代愛情傳說,翱翔於智慧星空,是呀,智慧科技延伸了中國經典古老愛情故事的翅膀,也延展了人類的美好心願和唯美遐想,也在宇宙間,見證了人類科技飛速進步的腳步。那麼,美麗的嫦娥奔月的原因何在呢!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組圖」
    這是火箭院第6次執行探月工程任務,此前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先後將「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再入返回飛行器」和「嫦娥四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100%。2007年10月24,長徵三號甲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自主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張一一力證嫦娥故裡在湖南岳陽
    嫦娥五號探測器今晨發射成功   湖南岳陽倉田村湖南民族學院院內「嫦娥故裡」巨型雕塑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本文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嫦娥一號:拉開中國人「奔月」大幕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 「嫦娥五號」為何選在凌晨奔月?專家詳解
    那麼即將肩負著月球採樣返回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胖五」,為什麼發射「嫦娥五號」要選擇凌晨升空?昨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研發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解析。專家們表示,嫦娥五號本月選擇在凌晨,主要有以下一些考量因素: 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相關的軟體著作信息共有12條,其中包括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測試序列執行軟體、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數據自動判讀軟體、嫦娥五號著陸器數管仿真軟體等。」按計劃將著陸在月球風暴洋北部區域,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返回地球,進而開展系統、長期的實驗室分析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回家」是新的啟航|超級觀點
    這一次登月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在月球的表面取了兩公斤的巖樣,向下鑽了兩米深,這是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嫦娥五號」首次完成登月採樣返回任務,距1976年前蘇聯「月球24號」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了,現在,科學家再次擁有了月球的土壤巖石樣本,可以用來研究月球歷史後期發生的事情。
  • 明早再次「奔月」!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回顧嫦娥探月之旅
    ,  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嫦娥5T」,針對高速返回技術無法在地面進行模擬的情況,先行開展了一次飛行試驗,驗證了高速再入返回飛行的可行性,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留再一次打上中國人的印記。小夥伴們,請不要吝嗇你們的手指,為廣大中國科技工作者點個讚吧!因為他們忘我的付出,類似於嫦娥五號奔月的奇蹟不絕於耳。曾經我們常自詡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每當為人說起時無不豪情四溢。而今,中國嫦娥五號再次「登」上月球,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一種豪情、一個夢想,而是一個指日可期的未來!
  • 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
    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吳明攝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長徵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去哪?、提高綜合國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
  • 嫦娥五號即將奔月 BJ40軍團直抵文昌助力中國航空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 人類對太空的憧憬與夢想也從未止步。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51年後的11月底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登月探測器即將發射,同時將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月球表面樣本帶回地球。
  • 「瀋陽元素」助力「嫦娥五號」奔月
    原標題:「瀋陽元素」助力「嫦娥五號」奔月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
  • 「胖五」轉運成功「嫦娥」奔月在即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相關「胖五」迎來新乘客,「嫦娥」走過了怎樣的奔月之路?
  • 嫦娥五號即將奔月,哪些「名場面」將上演?
    圖/國家航天局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據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踏上奔月之旅。目前,搭載嫦娥五號的長徵五號火箭已經矗立在發射塔架,各系統正在進行各項測試等最後準備工作。嫦娥五號執行的是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 嫦娥五號昨天奔月 兩位浙江的年輕人正在守望嫦娥
    ,伴隨著撼天動地的轟鳴聲和照亮天際的尾焰,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標誌著長徵系列火箭圓滿完成我國探月工程三期所有發射任務,成功率達100%。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升空。熱烈的掌聲在發射現場響起,網絡上也熱鬧一片。但此刻,指揮控制大廳樓上一層的機房裡仍寂靜無聲,沈菊鴻和同事們正緊張地盯著屏幕,為任務進程進行實時可視化呈現。從點火,到升空、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直到入軌,嫦娥五號奔月的每個瞬間都清晰又形象地呈現在大屏幕中。
  • 奔月在即!嫦娥五號為啥要在凌晨發射?
    這是「胖五」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錢航說,對於此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在滿足地球與月球位置關係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時間的約束、探測器地月轉移時間、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條件下,選擇最合適的發射時間,也就是確定火箭的發射窗口。經過綜合考慮,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凌晨發射最有利於奔月軌道的設計,可以滿足各種約束條件。二是減少太陽活動對於嫦娥五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