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轉變為本體論,王冰的陰陽觀與氣本論

2021-01-13 和怡的文科知識

王冰在其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對「氣」做了詳細的闡述。其哲學的形上學已由宇宙論轉變為本體論,雖然王冰在這方面論述比較少,但是從其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中還是能看出端倪的。所謂本體論,在中國哲學的傳統裡,是尋求萬物得以如此存在、如此發生作用的終極依據的理論。在這裡王冰的陰陽觀顯然是與楊上善的不同。

以氣為本的本體論傾向王冰陰陽觀是以氣為本的本體論展開論述的。王冰有一段關於太虛的註解,可謂表明了以氣為本的本體論主張,其云:「太虛,為空玄之境,真氣之所充,神明之宮府也。真氣精微,無遠不至,故能為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矣。」又云:「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總統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氣,生化之道也。

《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在王冰看來客觀世界存在的基礎是氣。太虛之中的氣無所不在,太虛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賴於氣,「真氣精微,無遠不至」,「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這兩句話表明了氣是客觀世界存在的基礎,氣是真實存在的。對於人的聰明才智來說,則是氣中精微到達一定程度,陰陽和合從而產生出來的。氣充滿於太虛之中,那麼太虛也是真實存在的。對於氣與太虛的關係,王冰進一步說明:「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承氣,故師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氣是世界萬事萬物存在的基礎,太虛亦是由於氣的維持。太虛中充滿了氣,則維持著天與地,由於氣的維持則天地長久存在。萬事萬物與太虛一樣都由氣所維持,萬事萬物的生長衰敗是由於氣的變化,氣發生變化而不能維持物,物就表現出衰敗的現象。通過王冰的這段註解不僅進一步表明了氣的真實存在,而且闡明了太虛是氣的存在形式。

總之,通過這兩段註解王冰對氣的屬性和特徵進行了規定和分析。氣和太虛是真實存在的,氣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氣的存在是永恆的,它不因萬事萬物的生長消亡而消失。萬事萬物的生長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消亡亦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其所表現出的形式是氣能否維持。在王冰看來,太虛即是指遼闊的虛空又是指氣的存在形式。遼闊的虛空與存在的形式其意義是統一的。萬事萬物不能離開氣而存於太虛中,太虛是氣存在的一種形式。

王冰陰陽觀的展開是依據「氣」,王冰云:「夫氣之有生化也,不見其形,不知其情,莫測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萬物自生自化,近成無極,是謂天和。」氣是天地萬物生化之本原,是變化莫測的。為了進一步說明氣的本源作用王冰引入了「陰陽」,作為本原之氣可分為陰氣與陽氣,萬事萬物由於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生。在《四氣調神大論》註解中云:「時序運行,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在這裡作為本原的氣生育萬物依靠的是氣中陰陽的變化。為了進一步說明陰陽變化產生萬物這一觀點,則必須闡明陰陽的特性,王冰云:「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及,全陽則陰氣不窮。」

這裡表明的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陽依賴於陰,陰也依賴於陽,二者相互依賴共同存在。王冰在繼承《內經》對於陰陽特性描述的基礎上還通過引用《易傳》的話加以說明陰陽的特性。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表明的是陰陽對立統一的屬性,陰陽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這種特性是萬事萬物生成的根本;「天氣絪縕,萬物化醇」則表明了陰陽的交感與互用。王冰對於陰陽的特性有大量的描述,他的根本出發點在於運用陰陽的特性來闡發氣本原的作用。除了使用陰陽的特性展現「氣」的本源作用,還以寒、暑、燥、溼、風、火來說明天地萬物的生成,其云:「三陰三陽為標,寒、暑、燥、溼、風、火為本,故云所謂本也。天真元氣,分為六化,以統坤元生成之用,徵其應用,則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則正是真元之一氣,故曰六元也。」

天地萬物本為一氣所成,但依據寒、暑、燥、溼、風、火則所成不同。又云:「萬物居天地之間,悉為六氣所化生。陰陽之用,未嘗有逃生化,出陰陽也。」寒、暑、燥、溼、風、火雖可生成萬物,但其本在陰陽,陰陽則本為一氣。

王冰以氣為本解釋宇宙,但是在他的陰陽觀中還是具有一定神秘色彩,這種神秘色彩體現在王冰的鬼神觀念中,不過王冰的鬼神觀念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基礎上展開的。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對「神明之府」的註解最能體現其鬼神觀念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思想上展開的,其云:「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故《易·繫辭》曰:陰陽不測謂之神。亦謂居其中也。」王冰引用《易傳》裡的話解釋「神」,可以說王冰在這裡基本上繼承了儒家的氣論立場,把「神」解釋為「陰陽不測」,王冰在《天元紀大論》中還進一步解釋了「陰陽不測謂之神」中的「神」的意思,「神,無期也」,「無期稟候故曰神」。這一段與楊上善的註解比較來看,王冰只是從哲學層面展開論述的,而不像楊上善那樣已經注意到哲學之「神」與醫學之「神」的區別。在《天元紀大論》中也有類似經文,但是其註解於此不同,其云:「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天元紀大論》中的經文與《陰陽應象大論》的經文大體相同,但王冰的註解有所不同。

形體所稟賦的氣是由氣中的陰陽五行所統攝,「合散不測,生化無窮」則是由於氣的特性所產生的。此外王冰關於「聖人」的註解藉助類似《易傳》的語言進行表述,其中的鬼神觀念再次反映出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在於以人為核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故曰聖人。對於「聖人」來說,要順乎天地的意志,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符合四季的變化規律,也要順應神鬼的吉兇。這裡王冰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鬼神會影響人,但是只要順應這種規律,則人可無憂,所以後面講到:「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

王冰在《天元紀大論》再次闡述了只要順應規律,則人與神各自相安的思想,其云:「幽顯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張,言陰陽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其居,無相干犯,陰陽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猶也。」「人神各得其序」是王冰鬼神觀念的核心,這個核心所展示的是在以氣為本的陰陽觀中順應本原的重要性。在這裡清楚的表明王冰認為有神的存在,但是只要順應相應的規律則人神可互不幹涉。在王冰的鬼神觀念中雖然以「陰陽不測」來解釋「神」,是以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但是其鬼神觀念中鬼神的作用明顯要強於楊上善,「與鬼神合吉兇」,「人神各守其居,無相干犯」都表明鬼神對人作用之大,這不能不說與其信仰有關。

相關焦點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如朱熹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②又說:「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受萬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緣其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③一本而生萬殊,正如從同——株植物的根部發出無數枝條來一樣。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
  • 譚同學 | 多重宇宙論並接的交互主體性闡釋——兼論「做」民族志
    ) 摘 要:闡釋法曾被用以應對科學民族志方法論危機。它他主張的改進措施是:將一元論作為方法使用,在民族志材料理論加工的過程中,比較不同的宇宙論,但不要進行「異文合併」(conflate)並剔除「雜質」以求「純化」(purification)。 三、同一世界多元文化主體與闡釋中的權力實踐 既然闡釋所涉及的乃交互主體,關鍵的中介則是語言,而語言又以宇宙論為基石。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本篇文章將從五個方面闡述康德對本體論的主張:1、康德所知的本體論本體論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沃爾夫的定義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道」既是世界萬物的邏輯起點,又是萬物的終極根據。從終極根據的意義上說,「道」便成為本體論範疇。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經過長期的初步的研究,筆者對老子「道」的規定性作了這樣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內在於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和價值本體,它的實質是天地萬物最本質的共相,集中表現為矛盾法則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面的協調、和諧或轉化是其落腳點,自然無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統一是道在價值觀上的集中體現。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確立了以「社會」為前提條件的「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的感性存在本體論立場。感性存在本體論是馬克思在批判並超越黑格爾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繼承費爾巴哈感性原則的人本唯物主義本體論思想之後確立的。
  •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
    20世紀初期以來,不少學者把《水地篇》類比或等同於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本體論,從而導致對其主旨的誤解。《水地篇》水土「本原」論的主要內涵,是指最重要的生成條件或要素之意。但目前對《水地篇》主旨詮釋仍不明晰,必須首先進行分析。《水地篇》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該文主旨的前提性論點,即水土乃萬物生長之根本要素和條件:「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1)  古典釋義學經施萊爾馬赫之手轉變為闡釋學,但由於他的局限,不可能將古典釋義學轉變為當代形態的闡釋學。在這方面卓有貢獻的是狄爾泰。從施萊爾馬赫到狄爾泰的轉變,表明闡釋學已從古典釋義學過渡到人生哲學或生命哲學的闡釋學。  人生哲學或生命哲學的闡釋學強調闡釋者的個體體驗和創造,並把它與歷史、文化的普遍性聯繫起來,由個體和局部推向整體。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這兩種關於文藝本體論建設的爭論,不僅體現了40餘年中國文藝自身發展的路徑及方向,也為深化當代文藝研究提供了反思角度和多種研究方法。從機械反映論到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結合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文藝理論界經歷了這樣的轉變:從忽略自身獨立性的文藝認識論、推崇建設文藝本體論,到批判走向狹隘化的文藝本體論、強調外部研究的文藝認識論。
  • 從「重寫」到「本體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在關心本體論,而如今的「本體論轉向」是在恢復人類學之所長。因此,筆者認為用本體論的回歸而非轉向更能準確地描述出人類學對本體的重新關注。但是,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回歸到今天的本體論,人類學中的兩種本體論依然存在著一些差別。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這個判斷大體上本沒有什麼錯,但是由於過於簡單粗糙且急功近利,在沒有藝術本體論學養的前提下,所謂語言的翻新就是花樣的鍊金,繼續執行現代主義業已衰竭的線性演進方案,要麼淪為強弩之末,要麼就演變為炫目的景觀大比拼。而漠視藝術本體、單方面強調藝術的社會性和幹預性實際上就突破了現代性以來藝術自治、審美獨立的界限,使藝術失去自我根基,進退失據,倒逼藝術自身的隱退,徹底同化為文獻學素材、社會學檔案。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術語「本體論」可以定義為概念化體系(conceptualization)的顯式規範。本體論用於描述領域(domain)的結構,即概念化體系。概念化體系描述領域相關的知識,但不包括領域中所發生事件的具體狀態。換句話說,概念化體系不會變化,或者變化非常少。本體論就是針對這種概念化體系的規範——概念化體系通過使用特定的建模語言及特定的術語來進行規範。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