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在其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對「氣」做了詳細的闡述。其哲學的形上學已由宇宙論轉變為本體論,雖然王冰在這方面論述比較少,但是從其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中還是能看出端倪的。所謂本體論,在中國哲學的傳統裡,是尋求萬物得以如此存在、如此發生作用的終極依據的理論。在這裡王冰的陰陽觀顯然是與楊上善的不同。
以氣為本的本體論傾向王冰陰陽觀是以氣為本的本體論展開論述的。王冰有一段關於太虛的註解,可謂表明了以氣為本的本體論主張,其云:「太虛,為空玄之境,真氣之所充,神明之宮府也。真氣精微,無遠不至,故能為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矣。」又云:「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總統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氣,生化之道也。
《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在王冰看來客觀世界存在的基礎是氣。太虛之中的氣無所不在,太虛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賴於氣,「真氣精微,無遠不至」,「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這兩句話表明了氣是客觀世界存在的基礎,氣是真實存在的。對於人的聰明才智來說,則是氣中精微到達一定程度,陰陽和合從而產生出來的。氣充滿於太虛之中,那麼太虛也是真實存在的。對於氣與太虛的關係,王冰進一步說明:「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承氣,故師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氣是世界萬事萬物存在的基礎,太虛亦是由於氣的維持。太虛中充滿了氣,則維持著天與地,由於氣的維持則天地長久存在。萬事萬物與太虛一樣都由氣所維持,萬事萬物的生長衰敗是由於氣的變化,氣發生變化而不能維持物,物就表現出衰敗的現象。通過王冰的這段註解不僅進一步表明了氣的真實存在,而且闡明了太虛是氣的存在形式。
總之,通過這兩段註解王冰對氣的屬性和特徵進行了規定和分析。氣和太虛是真實存在的,氣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氣的存在是永恆的,它不因萬事萬物的生長消亡而消失。萬事萬物的生長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消亡亦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其所表現出的形式是氣能否維持。在王冰看來,太虛即是指遼闊的虛空又是指氣的存在形式。遼闊的虛空與存在的形式其意義是統一的。萬事萬物不能離開氣而存於太虛中,太虛是氣存在的一種形式。
王冰陰陽觀的展開是依據「氣」,王冰云:「夫氣之有生化也,不見其形,不知其情,莫測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萬物自生自化,近成無極,是謂天和。」氣是天地萬物生化之本原,是變化莫測的。為了進一步說明氣的本源作用王冰引入了「陰陽」,作為本原之氣可分為陰氣與陽氣,萬事萬物由於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生。在《四氣調神大論》註解中云:「時序運行,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在這裡作為本原的氣生育萬物依靠的是氣中陰陽的變化。為了進一步說明陰陽變化產生萬物這一觀點,則必須闡明陰陽的特性,王冰云:「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及,全陽則陰氣不窮。」
這裡表明的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陽依賴於陰,陰也依賴於陽,二者相互依賴共同存在。王冰在繼承《內經》對於陰陽特性描述的基礎上還通過引用《易傳》的話加以說明陰陽的特性。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表明的是陰陽對立統一的屬性,陰陽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這種特性是萬事萬物生成的根本;「天氣絪縕,萬物化醇」則表明了陰陽的交感與互用。王冰對於陰陽的特性有大量的描述,他的根本出發點在於運用陰陽的特性來闡發氣本原的作用。除了使用陰陽的特性展現「氣」的本源作用,還以寒、暑、燥、溼、風、火來說明天地萬物的生成,其云:「三陰三陽為標,寒、暑、燥、溼、風、火為本,故云所謂本也。天真元氣,分為六化,以統坤元生成之用,徵其應用,則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則正是真元之一氣,故曰六元也。」
天地萬物本為一氣所成,但依據寒、暑、燥、溼、風、火則所成不同。又云:「萬物居天地之間,悉為六氣所化生。陰陽之用,未嘗有逃生化,出陰陽也。」寒、暑、燥、溼、風、火雖可生成萬物,但其本在陰陽,陰陽則本為一氣。
王冰以氣為本解釋宇宙,但是在他的陰陽觀中還是具有一定神秘色彩,這種神秘色彩體現在王冰的鬼神觀念中,不過王冰的鬼神觀念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基礎上展開的。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對「神明之府」的註解最能體現其鬼神觀念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思想上展開的,其云:「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故《易·繫辭》曰:陰陽不測謂之神。亦謂居其中也。」王冰引用《易傳》裡的話解釋「神」,可以說王冰在這裡基本上繼承了儒家的氣論立場,把「神」解釋為「陰陽不測」,王冰在《天元紀大論》中還進一步解釋了「陰陽不測謂之神」中的「神」的意思,「神,無期也」,「無期稟候故曰神」。這一段與楊上善的註解比較來看,王冰只是從哲學層面展開論述的,而不像楊上善那樣已經注意到哲學之「神」與醫學之「神」的區別。在《天元紀大論》中也有類似經文,但是其註解於此不同,其云:「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天元紀大論》中的經文與《陰陽應象大論》的經文大體相同,但王冰的註解有所不同。
形體所稟賦的氣是由氣中的陰陽五行所統攝,「合散不測,生化無窮」則是由於氣的特性所產生的。此外王冰關於「聖人」的註解藉助類似《易傳》的語言進行表述,其中的鬼神觀念再次反映出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在於以人為核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故曰聖人。對於「聖人」來說,要順乎天地的意志,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符合四季的變化規律,也要順應神鬼的吉兇。這裡王冰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鬼神會影響人,但是只要順應這種規律,則人可無憂,所以後面講到:「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
王冰在《天元紀大論》再次闡述了只要順應規律,則人與神各自相安的思想,其云:「幽顯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張,言陰陽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其居,無相干犯,陰陽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猶也。」「人神各得其序」是王冰鬼神觀念的核心,這個核心所展示的是在以氣為本的陰陽觀中順應本原的重要性。在這裡清楚的表明王冰認為有神的存在,但是只要順應相應的規律則人神可互不幹涉。在王冰的鬼神觀念中雖然以「陰陽不測」來解釋「神」,是以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但是其鬼神觀念中鬼神的作用明顯要強於楊上善,「與鬼神合吉兇」,「人神各守其居,無相干犯」都表明鬼神對人作用之大,這不能不說與其信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