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

2020-11-25 光明網新聞中心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

——文學地理批評視野中的《水地篇》

作者:陶禮天(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者按

  文學活動都發生在一定時空當中,但學界關注文學發生時間維度遠遠多於空間維度。目前文學地理學方興未艾,將會大大改變學人考察文學的思想維度。文學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一樣,重在考察「人地關係」,主要研究地理、空間與作家、作品、讀者的關係,以及文學的「詩性地理」、文學的空間詮釋等問題。陶禮天、曾大興、杜華平三位學者長期致力於文學地理學研究,所作論文或討論先秦時期文學地理批評的發生思想,或論析中國古代文學接受的地域性差異,或分析杜詩閱讀的地理視角問題,都是文學地理學的重要論題。(吳相洲)

資料圖片

  文學地理批評,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傳統,深刻地影響到當代文學理論批評與文學創作。班固《漢書·地理志》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之說,以此分析《國風》,並直接影響到後來鄭玄《詩譜》和王逸《楚辭章句》等著述。南朝文論家大都具有文學地理批評思想,尤其是劉勰《文心雕龍》評論屈原所提出的「江山之助」論,對其後文藝理論批評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地理批評思想發生於先秦時期,最初或許僅僅體現為一種有關人地關係的人文地理思想,而這正是文學地理批評思想的基礎。本文即以《管子·水地篇》(下文直接稱引篇名)為例,對先秦思想家有關人地關係論述與先秦及秦漢文學地理批評思想發生展開分析。

  根據學界已有研究,《水地篇》成文時間大體可以確定在齊國稷下學宮興盛時的戰國中期或稍早。《水地篇》是《管子》這部「學術之叢書」中非常重要的具有廣泛影響但又是歷來研究聚訟紛紜的一篇文章。20世紀初期以來,不少學者把《水地篇》類比或等同於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本體論,從而導致對其主旨的誤解。《水地篇》水土「本原」論的主要內涵,是指最重要的生成條件或要素之意。但目前對《水地篇》主旨詮釋仍不明晰,必須首先進行分析。《水地篇》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該文主旨的前提性論點,即水土乃萬物生長之根本要素和條件:「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均據黎翔鳳《管子校注》本)歷來學人多將此首段視為全文主旨,非是。地和水,本為一體,也就是「水土」之意,《七法篇》有「水土之性」之說。當然《水地篇》作者突出談論的是水,但水也是「地之血氣」。第二部分,進一步論證前文提出的前提性論點,從「何以知其然也」到「管子以之」這句話結束,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水德本身來論證;第二層,水為具材而存在萬物之中,是一切生命之要素,其最重要的是要「適度」;第三層,總結上述內容,並過渡到管子根據水(水土)的道理來「則之」「以之」,作為「理國之道」(《問篇》語)。第三部分,回到開頭所論,進而完成本文的主旨論述:以「夫齊之水」這段著名的論斷,論析不同邦國地域水土之性,是造成不同邦國地域民性的客觀的重要因素,曰:「夫齊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濁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晉之水枯旱而運,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正。是以聖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這段話可以跟《地員篇》《禁藏篇》等有關論述結合起來看。《禁藏篇》說:「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地員篇》也表示,土各有其性,不同土壤所產出的物產,人們所飲所食之不同,其體質氣性就會不同,進而「風氣」就不同。有些說法今天看來仍然是較為科學的,如云:五粟之土,「其泉黃白,其人夷姤」;五沃之土,「其泉白青,其人堅勁」;五位之土,「其泉青黑,其人輕直」,等等。總之,《水地篇》的主旨在於說明水土之性乃是形成不同邦國地區的民性的客觀原因,乃是一種人地關係論,其內涵實際上說明了地域文化個性(民風民情、風俗習慣等等),乃是發端於所依賴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自然形成的生產方式,統治者應該充分認識這一點並能夠因勢利導,加以教化管理。

  《水地篇》人地關係論的思想派別和哲學基礎是什麼?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批評思想的基本問題。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天人關係,至春秋戰國時代,既出現天人相合的思想,也產生天人相分的觀念,道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更重視人與社會現實的關係。而到《易傳》,儒道乃至陰陽家等思想就交融會通在一起了,《管子》一書也有這種傾向。《水地篇》具有明顯的陰陽和五行之思想,馮友蘭先生就認為該篇思想屬於黃老和陰陽家。《管子·四時》篇說「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這就是主張一種天地人三者和諧共生的關係。先秦老子與孔孟荀等諸子多有頌水德之論,其中也包含他們對「道」之「德」性的理解。在《水地篇》中,如上之解讀,水並不是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水,其論與《郭店楚墓竹簡》之《太一生水》篇所謂「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既成萬物也」的思想有明顯類同之處,可以進一步說明上述問題。

  《水地篇》關於人地關係的討論,具體是落實在水土之性與民心民性的關係上,這在先秦及秦漢其他論著中也可以看到類似表述,說明人地關係論實際上是先秦文學地理思想發端的理論基礎。《晏子春秋》有所謂「水土異也」之論,這也正是《水地篇》的主要思想。相關的觀點,還有如《禮記·王制》篇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溼,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論述作品的風格特色常常聯繫作家的性情和氣質,並認為這種個性與其成長的具體地理環境有關。上引《禮記·王制》這段論述,唐代孔穎達有大段疏文,詳細分析了箇中道理。《禮記·中庸》云:「子路問強。子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鄭玄注云:「南方以舒緩為強」「北方以剛猛為強」。中國歷代談藝者好言南北之別,蓋東西差異也在其間矣(參閱孔疏引鄭衝語)。《大戴禮記·易本命》有云:「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其中道理與我們前文對《水地篇》的分析是一樣的。相同或幾乎相同的論述還見於《淮南子·地形訓》和王肅注《孔子家語·執轡》篇,不再贅述。

  上述《水地篇》之人地關係論、文化地域論,與先秦文學地理思想有著密切關聯也有顯著例證。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季札觀樂評論各國國風:「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再如《禮記·樂記》記載子夏論各國音樂,有「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闢喬志」云云。《禮記·樂記》所記子夏這段論述與季札觀樂評論,在邏輯上是相同的。從春秋時代季札到戰國時期《水地篇》相關論述,說明在這一歷史發展時期人們對邦國詩歌文學(十五國風)地域性差異已經十分關注,對不同地域的「民性」與不同地域的「水土之性」密切相關性有了自覺認識。季札這段論述已經蘊含了區域詩歌文學(十五國風)的比較意義。

  要之,從人地關係這一科學的基本理論出發進行考察,先秦時期可謂是中國文學地理批評思想的創發和理論奠基時期。《水地篇》及先秦以及秦漢文獻中的有關人地關係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先秦時期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有關文學地理批評的思想與方法。當然,《水地篇》「夫齊之水」這段論述,明顯具有「詩性智慧」的特徵,用義大利維柯《新科學》的話來說,具有「一種感覺到的想像出的玄學」的意味,這也是應該加以特別指出的。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18日 13版)

[責任編輯:邱亭]

相關焦點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而中國人則沿用「本體論」一詞直到今天,雖然已經有許多人提出這個詞不能對應地翻譯西方ontology一詞,並提供了多種選擇,如「存在論」、「存有論」、「是論」、「本是論」等等,但不論他們說得多麼振振有詞、多麼在理,然而一到要一般地談論西方的ontology時,往往不知不覺地順從了原來的「本體論」的譯法,反而覺得自己所提出的新譯法很「彆扭」。為什麼彆扭?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1其中的許多討論都是圍繞狩獵採集社會而展開的,而本體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狩獵採集社會及其生存之道,這使得狩獵採集社會研究者需要對人類學的本體論進行關注與透徹理解。對於何謂本體論,科恩(Eduardo Kohn)認為本體論是對真實(reality)的研究,即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建構的世界的研究。
  • 從本體論開始說起——運營商關係圖譜的構建及應用
    但是,人際關係將隨著時間而產生親疏遠近等不同的變化,如果能夠識別出人與人的關係定義,則能為諸多行業領域帶來更多方向的探索,如:詐騙團夥識別,通過詐騙分子的通話關係網去識別可能存在的團夥關係,將壞人一網打盡。一.本體論全球資訊網之父Tim Berners-Lee教授在1998年將語義網絡(Semantic web)帶入人類的視線。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對本體的認識,必須要用主體無執之禪悟去體認,不能用知性的概念思維去把握,因為本體是大全的共相具體,不是一個抽象理性。本體是存在的終極,因而對主體人而言,認識本體,就意味著超越解脫。認識本體就是生命的升華,就是從有限性而達到無限性。不論西方哲學、印度哲學還是中國哲學都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有效本體論,所以近代西方哲學把本體問題取消了,認為知性達不到本體界。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本體不能說它「是什麼」 ,必然地得出它只能是「是什麼」 中的「是本身」 , 這是「是」 的問題邏輯使然, 依賴於「是本身」 和「是什麼」 (或「是」 和「是者」)的區別和關聯, 因而只能從「是」 得出, 從「存在」 或「有」 是得不出來的。前面的分析顯示, 本體之「有沒有」 與其「是什麼」 兩問題之間構成一種解釋學循環。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在不斷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藝術自身的理念性、精神性、社會性與它自身的本體性仍需要尋找一個堅實的平衡點,在表達和語境的拉鋸中,也不能缺失藝術本體分析這一環。當下重新回到藝術作品本身的形態之源去進行爬梳和探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提升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其中,形式本體論將文學文本看作認識的對象,從作品形式、語言等出發,將作品看作有著獨自意義的獨立自足體,探討文藝獨特的審美特徵;人類學文藝本體論則強調以人的生命體驗、社會實踐為研究對象,將藝術本體看成人類本體,認為文藝是生活的一部分,兩者具有潛在的同構性;否定形式本體論將具體的文學要素作為研究對象,格式塔質文藝本體論是在文學主客體相統一的架構中探討文藝的本質。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等,五十二章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比如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這一命題,既可按其順向作宇宙生成論的詮釋,又可按其逆向作本體論的一般詮釋,還可從主客體關係的角度作本體論的特殊詮釋。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1.1 哲學本質術語本體論來自於哲學。根據Webster詞典定義,本體論的含義是指:一個與存在的本質和關係相關的形上學的分支;一個關於存在本質或者存在種類的特定理論。本體論(存在科學)是一個字詞,類似於形上學,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存若亡,始與茫焉無所謂,終如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10)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地追問:存在是什麼?基礎本體論的存在究竟停留在何種層而上?存在者是否回到存在狀態就心領意足,還是向一定的不斷變更的目標奔赴?本體論的闡釋學還有沒有必要建立方法論和價值論?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他者"之為他者,原因顯然是"異","同"與"異"旨趣相差何止千裡。單純的個體在西方哲學的這種"總體性"中幾無容身之地,更遑論"他者"的出現。所以"他者"在西方哲學中遲遲不得露面。列維納斯不無遺憾地說,"自巴門尼德以來,我們還沒有成功地以別樣的方式來思考。"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這是當前「網際網路+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必須回答的本源性問題,本文嘗試對之進行回答。  二、教育哲學本體論  對本體論以及教育本體論的追尋一直都是哲學和教育哲學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話題。本體論就是要超越現有對象來追求其本真、本性和本源,追求當下的超現實存在(高清海,1997)。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本體論的發生淵源與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是」,恐怕也沒有本體論。一切東西,都可以用「X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去追問,一切「XX」都可以稱之為所是,所是或者說在者,就成為泛指一切的概念。在《智者篇》中,柏拉圖提出,哲學的任務在於尋找較為普遍的所是的結合,他們之間結合產生的就是純粹先驗的原理,在超出經驗層面上,以各種所是之間的關係的本體論由此產生。而亞里斯多德在此基礎上,對一切所是進行劃分,形成了所謂的範疇理論,而對於範疇中最重要的一個範疇,即實體,傾注了大量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