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2021-01-11 城市名人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的由來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百家爭鳴

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從政治到經濟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了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各個學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記載,至漢代(前206-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學術觀點的有一百八十力家。漢代史學家將它們分門別類,歸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在這十家之中,雜家、農家、小說家所討論的問題很少涉及哲學。在這些學派中尤以儒、墨、道、法家四家影響最大。在這十家之外,對《周易》的研究當時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哲學,可以稱為易家;對軍事和兵法的研究當時也已形成了種含有豐富哲學思想的學說,可以稱為兵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學派之道家學派以春秋時期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為理論基礎,並以此說明宇宙及社會萬象的本質、根源、構成及其變化。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為基點,主張人們在思想上遵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清靜無為」的「道」理;政治上「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行為上主張順乎自然、守雌守柔、以柔克剛。由於各自闡發重點不同,戰國時期的道家分化成若干派,其中以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最為著名。道家學派對後世影響極深,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幹之。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期、戰國時期的主要學派之一。其創立者為孔子,他以六藝為法,藉助對傳統倫理制度的發掘,推進人文精神文明建設,以大同社會為理想目標。學說核心以「仁」、「禮」為兩端,反對偏執與極端,主張中庸與義、恕。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主張「有教無類」,通過教育使全社會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據史書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有七十二人。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除了商鞅之外還有李悝、申不害、慎到這三位思想家。法家後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兩位:韓非和李斯。法家主張以君主為核心,法制為手段,強調君主要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民,推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對秦王朝的統治影響極大。

名家

名家也稱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與公孫龍。名家分為兩大派,派是以惠施為首的合同異派,該派認為事物不論性質上的同異,都可在大同的基礎上,不計小異而混合於一。另一派是以公孫龍為代表的離堅白派,該派認為事物的概念可以脫離事物本身而獨立,有著名的「白馬非馬」辯。名家的學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現。黃老學派黃老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一個分支,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駢、環淵等。他們以老子天道自然、無為而治的道本體思想為立足點,融合儒家德治思想、法家法治思想,形成1一種以清靜無為、愛民惠民、刑名法術為核心的新學說體系。該學派奉黃帝為始祖,以老子為近祖,因而被稱為黃老學派。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1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惠等內容。

禮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荀子在《禮論》中,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的等級制中都有恰當地地位。

忠恕

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忠恕之道簡言之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最早將忠恕聯繫起來的是曾子,他在解1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智」是理智、理性、智慧,儒家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孔子認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步驟。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儒家認為「勇」是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有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孝悌

歷朝歷代統治者都「以孝治天下梯」之道成為封建倫常名教體系以及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內容。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三不朽

「三不朽」,是中國仁人志土孜孜以求的一種凡世的永恆價值,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命題。由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首先提出,他稱「立德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行有無過失。儒家很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孔子要求人們內省」、「自論」。孟子則提出「存心也叫「求放心」。宋明理學家程頤的修養方法為「誠敬」、「致和集義」。王守仁則為「致良知」。

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指的是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內聖是指將道藏於內心、自然無為;「外王」指道顯於外,推行王道。兩者合一即是內有聖人德,外施王者之政的意思。

相關焦點

  • 古希臘體制下的哲學傳奇,米利都學派的輝煌
    第歐根尼・拉爾修( Diogenes Laertius)是一位知名的哲學史研究者,他將哲學形成的歷史寫進了《著名哲學家評傳》一書中,這本書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研究。
  • 哲學科普!古希臘晚期的哲學派別和智者運動!
    古希臘晚期的幾個哲學派別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懷疑主義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並駕齊驅,雖然他們都是抱著同樣高尚的倫理目的——追求靈魂安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晚期斯多葛學派(公元1世紀—2世紀),代表人物是辛尼加、愛比克泰德和奧裡略。它的特點是著重發展了宿命論和禁欲主義的倫理學。在這三個時期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早期和晚期兩個學派,中期的影響不大。何謂智者運動?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作者通過對希臘和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經典文本的創新解讀,始終以使它們相互輝映為目的,令人欽佩地實現了這一目標。對比之下,古希臘語是一門高度屈折的語言,通過繁複的詞形變化將詞語安排到複雜的關聯形式中。語言學上的這種差異——在此只能過分簡略地呈現出來——伴隨著一系列可以在文學(希臘史詩和中國抒情詩)、歷史(作為統一敘事的希臘歷史和作為「片段」展示的中國歷史)和哲學(希臘對系統化的傾向和中國對情境反應的強調)中找到的差異。兩門語言的文字形式同樣對比鮮明。
  • 中國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相似之處
    中國有五行說,古希臘也有類似的「五行」說,這裡將他們做一下對比,供大家欣賞評判。請注意這裡所說的中國的五行是認識論(不是風水先生的那套五行),而古希臘的「五行」包含本體論和認識論。泰勒斯與萬物之源所謂的希臘哲學並不是在希臘本土產生的,是源於小亞西亞的米利都。米利都城在公元前494年,毀于波斯人之手。在那之前,米利都那裡產生了三位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並稱米利都學派三傑。一般認為科學和哲學都是從泰勒斯來的,大約從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初期開始。之所以知道這個,是從記載中泰勒斯預言的一次日蝕時間推斷的。
  • 語言觀哲學:古代一字一詞為什麼要變成現代兩字一詞?
    ……孔子和曾子所說的話中,幾乎每一個字(即一個音節)就是一個詞語。其中,只有「遠方」「君子」算是兩個音節一個詞。「朋友」在古代都基本上是分開說的,因為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即同一個老師的學生稱為「朋」,志同道合者為「友」。這是先秦時期的文章,離我們較遠了,基本上全是一個字一個詞。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古希臘哲學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而古希臘是哲學的一大發源地,為何哲學會發源於古希臘,伯蘭特.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中有詳盡的分析,我們不再過多討論,然而古希臘時期(相當於我國春秋)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哲學家。
  • 理性VS感性:古希臘無神論哲學鬥不過基督教,到底輸在了哪裡?
    古希臘時代是個充滿智慧,思想閃光的時代,自由民主的社會風氣孕育了一大批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每個名字都閃耀著那時代的光輝,他們到處演講,宣揚自己的哲學思想,以智慧作為美德得到人們的愛戴。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社會結構、歷史背景中解讀,認為古希臘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但缺乏歷史意識和批判精神。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 來自古希臘的互撕:世界到底由什麼組成
    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原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在西方和它差不多的古希臘時期,也存在一次百家爭鳴的多學說共存的階段,只不過他們思考的是關於「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命題,是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的一種樸素的認知的討論。鼻祖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通常被認為是原子說的鼻祖。
  • 克拉(carat)源於古希臘文?​最早用來表示「種子」?
    克拉這個詞,起源於古希臘文keration,指的是生長於地中海的角豆樹的種子。角豆樹的果實莢裡有很多種子,其重量幾乎一樣。鑽石這種精細的物質,正好能用角豆樹種子作為其標準參考物。因此,早期的寶石商就用這種統一的(uniform)小種子作為度量鑽石重量的砝碼。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除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還有承認「存在與非存在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這條途徑使什麼也不懂的凡人兩頭彷徨,搖擺不定,使理智誤入歧途。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2008年09月27日 11:02 來源:解放日報 發表評論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第一部分: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我在《宇宙智慧的本質是什麼?》中指出,宇宙智慧是一種可以以智慧載體進行傳播的信息,這種信息具有驅動智慧載體群體與群體相關的所有組成的綜合系統熵值減小的能力。而國外的基督教從以前的一神崇拜也逐漸演變為今天西方國家的倫理宗教,從精神上維持著社會的秩序。無論怎樣,宗教都是作為宇宙智慧之人類認知的一個重要分類,對人類以及人類遍及的全部所組成的系統起到了熵減作用。再看哲學,哲學一詞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早期,哲學衍生出科學。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就必須追溯到古希臘;因為可以說,古希臘思緒就是整個哲學史、科學史、乃至人類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最初起點和推動人類高速發展的源頭;但在具體了解古希臘哲學思緒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我們需要以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古希臘哲學,乃至一切思想學說,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既往的學說思想,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古希臘哲學;/壹/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這個詞並不時尚。理想主義跟信仰緊緊聯繫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義才會形成。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們一般稱之為理想主義者。2宿命論宿命論指人生中早已註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禍福、貧富貴賤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無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
  • 人是由原子所組成,但原子沒有任何智慧,我們人類是如何做到的?
    人是由原子所組成,但原子沒有任何智慧,我們人類是如何做到的?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討論,網友說人是由原子所構成,但奇怪的是源自他本身沒有智慧,沒有思考方式,但眾多的原子按照複雜的結構組成人類以後,我們不僅能夠思考,而且還擁有了自己的文明和智慧,那麼我們人類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也是西方文化的淵源,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象徵,它以其獨特的風採與卓越的成就而享譽世界。說起「羅馬文明」的起源,其實是源於義大利中部的「臺伯河」的入海之處。相傳,「古羅馬城」建設于于公元前的753年,但當時它的城市範圍,僅限於「臺伯河畔」一代,後來,在不斷地發展之下,才逐漸擴展至整個「義大利半島」和「地中海」周圍的一些廣大地區。不過,由於其文明發展的迅速崛起,羅馬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上也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從而成為「歐洲文明」的起源之一。
  • 哲學與科學,比你想像的更親密
    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哲學」一詞雖然經常掛在嘴邊,經常和朋友同事顯擺,講一些哲學理論,但真當他們偶爾問起「什麼是哲學」的時候,我也是一時語塞,強行解釋幾句,生硬的轉移話題。那麼哲學什麼是呢?我們來看一下西方哲學的起源,希臘人是如何解釋「哲學」這個詞的。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這種領會凝聚為語言,凝聚為每一個詞。這就是語言的本性。一個民族以人為開始,開始領會到語言,於是語言就到來。語言一到來,人就告別了動物界。人可以俯仰天地,於是世界來了。應當這樣理解語言。   那麼,怎麼理解 「我們在漢語中」呢?這就是,我們在漢語所凝聚的世界經驗、生命情感和人生態度裡。一句話,你在漢語中,你就一定在中國思想中。中國思想的主流是什麼:儒道佛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