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的由來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百家爭鳴
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從政治到經濟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了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各個學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記載,至漢代(前206-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學術觀點的有一百八十力家。漢代史學家將它們分門別類,歸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在這十家之中,雜家、農家、小說家所討論的問題很少涉及哲學。在這些學派中尤以儒、墨、道、法家四家影響最大。在這十家之外,對《周易》的研究當時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哲學,可以稱為易家;對軍事和兵法的研究當時也已形成了種含有豐富哲學思想的學說,可以稱為兵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學派之道家學派以春秋時期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為理論基礎,並以此說明宇宙及社會萬象的本質、根源、構成及其變化。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為基點,主張人們在思想上遵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清靜無為」的「道」理;政治上「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行為上主張順乎自然、守雌守柔、以柔克剛。由於各自闡發重點不同,戰國時期的道家分化成若干派,其中以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最為著名。道家學派對後世影響極深,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幹之。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期、戰國時期的主要學派之一。其創立者為孔子,他以六藝為法,藉助對傳統倫理制度的發掘,推進人文精神文明建設,以大同社會為理想目標。學說核心以「仁」、「禮」為兩端,反對偏執與極端,主張中庸與義、恕。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主張「有教無類」,通過教育使全社會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據史書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有七十二人。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除了商鞅之外還有李悝、申不害、慎到這三位思想家。法家後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兩位:韓非和李斯。法家主張以君主為核心,法制為手段,強調君主要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民,推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對秦王朝的統治影響極大。
名家
名家也稱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與公孫龍。名家分為兩大派,派是以惠施為首的合同異派,該派認為事物不論性質上的同異,都可在大同的基礎上,不計小異而混合於一。另一派是以公孫龍為代表的離堅白派,該派認為事物的概念可以脫離事物本身而獨立,有著名的「白馬非馬」辯。名家的學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現。黃老學派黃老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一個分支,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駢、環淵等。他們以老子天道自然、無為而治的道本體思想為立足點,融合儒家德治思想、法家法治思想,形成1一種以清靜無為、愛民惠民、刑名法術為核心的新學說體系。該學派奉黃帝為始祖,以老子為近祖,因而被稱為黃老學派。
仁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1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惠等內容。
禮
禮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荀子在《禮論》中,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的等級制中都有恰當地地位。
忠恕
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忠恕之道簡言之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最早將忠恕聯繫起來的是曾子,他在解1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智
「智」是理智、理性、智慧,儒家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孔子認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步驟。
勇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儒家認為「勇」是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有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孝悌
歷朝歷代統治者都「以孝治天下梯」之道成為封建倫常名教體系以及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內容。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三不朽
「三不朽」,是中國仁人志土孜孜以求的一種凡世的永恆價值,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命題。由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首先提出,他稱「立德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行有無過失。儒家很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孔子要求人們內省」、「自論」。孟子則提出「存心也叫「求放心」。宋明理學家程頤的修養方法為「誠敬」、「致和集義」。王守仁則為「致良知」。
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指的是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內聖是指將道藏於內心、自然無為;「外王」指道顯於外,推行王道。兩者合一即是內有聖人德,外施王者之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