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相似之處

2021-01-17 獨視角

中國有五行說,古希臘也有類似的「五行」說,這裡將他們做一下對比,供大家欣賞評判。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中國的五行是認識論(不是風水先生的那套五行),而古希臘的「五行」包含本體論和認識論。

泰勒斯與萬物之源

所謂的希臘哲學並不是在希臘本土產生的,是源於小亞西亞的米利都。米利都城在公元前494年,毀于波斯人之手。

在那之前,米利都那裡產生了三位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並稱米利都學派三傑。

一般認為科學和哲學都是從泰勒斯來的,大約從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初期開始。之所以知道這個,是從記載中泰勒斯預言的一次日蝕時間推斷的。之前巴比倫人已經有能力預言日蝕,這不算什麼。

泰勒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滿足於現象,是第一個追溯萬物本源的人。

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認為萬物之源是水。萬物都是由水做成的,大地浮在水上的,萬物都充滿了神。(這與中國古代萬物有靈論的思想是一致的。)很可惜,泰勒斯的思想傳下來的很少。阿那克西曼德反對萬物之源是水的說法。他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只是許多宇宙中的一個,是由一種簡單的元質所組成的。元質不是實質,卻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

元質包圍著一切世界,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阿那克西美尼則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氣是基質,靈魂也是氣。萬物之間的一切區別都是量的區別,完全取決於凝聚的程度如何。氣稀薄形成火,凝聚變為水,再凝聚就變為土,凝聚到最後變為石頭。

黑格爾量變質變的思想,即源於此。在阿那克西美尼的世界裡,大地像一個圓桌,氣包圍著萬物,宇宙跟動物一樣,也是在呼吸著。

赫拉克利特的火。

赫拉克利特不屬於米利都學派的科學傳統。羅素說他屬於一種特殊的神秘主義。他認為火是根本的實質;萬物都像火焰一樣,是由別種東西的死亡而誕生的。「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後者死則前者生,前者死則後者生"。

世界是統一的,但它是一種由對立面的結合而形成的統一。「一切產生於一,而一產生於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實在性遠不如一,一就是神。

前希臘哲學的道

先說說赫拉克利特的道。赫拉克利特的道很清楚.只要將「神」改成「道」,在將赫拉克利特上面的說法與老子做一下對照就可以了。

赫拉克利特:

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後者死則前者生,前者死則後者生。

老子: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7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統一的,但它是一種由對立面的結合而形成的統一。

老子:

有無之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恆也。

赫拉克利特:

一切產生於一,而一產生於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實在性遠不如一,一就是神。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有之以為利,(道)無之以為用。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簡史》裡面,特別強調了阿那克西曼德的這個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運規定了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羅素評論說這是「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而這與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反(返)者,道之動」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從歷史上看,阿那克西曼德,特別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老子哲學的相似之處
    愛因斯坦不僅研究物理學,也很喜歡研究哲學。他在哲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他的相對論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2018年01月18日 08: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曹青雲 字號 內容摘要:全書用歷史批判的目光審視古希臘哲學,將其放在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就必須追溯到古希臘;因為可以說,古希臘思緒就是整個哲學史、科學史、乃至人類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最初起點和推動人類高速發展的源頭;但在具體了解古希臘哲學思緒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我們需要以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古希臘哲學,乃至一切思想學說,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既往的學說思想,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古希臘哲學;/壹/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
  • 古希臘體制下的哲學傳奇,米利都學派的輝煌
    和巴比倫、耶路撒冷、古埃及都不同,古希臘並沒有邁向大一統,它仍由分裂的城邦構成,通過許多雕塑,我們都能感受到,這裡開明的氛圍和自然主義精神。 古希臘這種聯邦式初級形態體系,極大地解放了思想,讓人文主義在這裡萌芽,繼而,誕生了偉大的哲學先驅。
  • 哲學科普!古希臘晚期的哲學派別和智者運動!
    古希臘晚期的幾個哲學派別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懷疑主義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並駕齊驅,雖然他們都是抱著同樣高尚的倫理目的——追求靈魂安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皮浪還認為對於每一個命題都可以提出一個相反的命題與之對立,二者具有同樣的價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獨斷論都是不能成立的。伊壁鳩魯學派是伊壁鳩魯於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伊壁鳩魯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他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分,認為真理的對象是圓滿的、不可動搖的,真理之路依靠理智進行辨析和思考,而意見的對象則是非真實的,意見之路依靠眾人的習慣和感覺,學習意見的目的是為了判明真理,掌握真理。除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還有承認「存在與非存在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這條途徑使什麼也不懂的凡人兩頭彷徨,搖擺不定,使理智誤入歧途。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哲學比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學、不同哲學派別的哲學和不同哲學家的哲學,以及不同哲學家的不同哲學概念、命題和思想的共時性的比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學派別、同一哲學家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上的哲學概念、命題和思想的歷時性的比較,還可以包括相同或相似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變化之比較。  可是,自中西哲學比較得以誕生之日起,西方中心論就成了這一比較得以展開的先驗視域。胡著和馮著均難以倖免於此。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古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有哪些相似之處?
    在大家的印象中,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其實並非如此,二者之間其實有很多相似的神話傳說,只不過大家沒有注意罷了。 中國神話是怎麼說的呢?沒錯,大家都知道的盤古開天闢地,但盤古並非起點,盤古之前還有一個狀態,叫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即混沌。 中國創世神話的核心,不是盤古,而是混沌。古希臘神話也同樣如此,也有類似混沌的概念。先是從混沌中誕生了大地之母蓋亞,蓋亞生天空之神烏拉諾斯等。總之都是由混沌中誕生世界萬物的神話起源。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後來雅典人幡然悔悟,為之平反昭雪,並因其對哲學的重大貢獻,獲得了後世「聖人「的讚譽。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而在蘇格拉底這裡,真正完成了這個過渡,他明確提出:自然萬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並不是物質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內在目的,亦即「善」。但是認識自然的本性為我們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學的真正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
  • 雅典對話錄:中國和希臘:哲學觀念相互參照中的巨大理解空間
    華輿訊 據中希時報報導,希臘和中國在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開啟的思考方式,以及相伴隨的觀念, 給每一個傳統都開闢出了更大的理解空間,有鑑於此,中國和希臘在哲學觀念上的相互比較和參照,意義重大。陳嘉映,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德語。
  • 徐濤: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淺析
    而要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不僅要從歷程中區辨別更需要去探尋文化產生的源頭,從頭開始,理清事物發展的脈絡並且試圖預期事物的未來發展,哲學便是如此。本文旨在探討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之對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公元3000年前,地中海及其東部愛琴海域憑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因素孕育產生了古希臘哲學,而古希臘哲學恰恰正是西方哲學的源頭。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古希臘哲學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地中海古文明逐漸衰落、覆滅,希臘民族進入歷史舞臺,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當時希臘的貿易港口「米利都」成為一個不同語言、種族、宗教混合的城市,於是誕生了希臘和西方的哲學和科學。
  • 從物質的「無限分割」引發的哲學和科學思考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先賢莊子在《莊子·天下篇》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比中國的莊子還早的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種子論」,也認為萬物可以分成無限個小「種子」。可是這個幾千年來被人們信奉的哲學理念在上個世紀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挑戰。當時中國科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劉耀陽也認為物質不是無限可分,他還得到了與國外的蓋爾曼夸克模型相似的結果。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哲學啟蒙之《蘇菲的世界》
    關於哲學,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晦澀、難懂,但喬斯坦·賈德用一種簡潔、易懂的故事,介紹了人類的哲學史。喬斯坦·賈德是誰?他是挪威國寶級作家喬斯坦賈德,被評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蘇菲的世界》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距離現在已經有28年,至今全球銷量突破了3億冊。因為寫出了這部現象級的超級暢銷書,作者喬斯坦·賈德也獲得了超高的版稅。
  • 理性VS感性:古希臘無神論哲學鬥不過基督教,到底輸在了哪裡?
    這裡所講的基督教,當然是指基督教的神學,它到底是憑藉什麼超越古希臘無神論哲學的呢? 一、兩種思想的來源和各自特點 1、古希臘無神論哲學 古希臘無神論哲學又叫自然哲學,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城邦時代。
  • 中國哲學的「本體」
    中國哲學界經常鬧些本土哲學的爭論。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先說什麼叫本體?
  •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2014年05月14日 08: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春海 張夢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