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不僅研究物理學,也很喜歡研究哲學。他在哲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他的相對論達到了哲學的高度。他說過,「現在物理學家面臨的困境,需要探討和研究一些哲學問題來解決」,「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不如說我是一個哲學家」。
他喜歡看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書,奧地利哲學家恩斯特·馬赫的書。在他家的書架上,還有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德文版老子《道德經》。他的物理學理論受到了這些哲學家的影響和啟發。他最著名的理論相對論和老子的辯證思想有相似之處。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時間越短。物體運動得越慢,時間越長;物體運動得越快,體積越小。運動得越慢,體積越大。這反映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和體積成相反的關係。
這和老子說的,最大的形象反而是無形的,急於求成反而會失敗,緩慢地做事反而能得大利等哲理,是相似的。它們反映的都是物極必反的規律,都是辯證的思想。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其實一切都是相對的,象速度、大小、時間等等都是相對而言的。老子也有類似的哲理,柔和剛是相對的,善和惡都是相對的,福和禍是相對的等等。
老子的哲理包含了修身、養生、做事、用兵、治國等方面,是反映人生和社會普遍規律的哲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是反映物理學規律的哲學,都屬於哲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