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比較: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

2021-01-09 量子認知

在378年前的1月4日,牛頓出生了,牛頓留給了人類一個牛頓力學的禮物,牛頓力學是最早的定律,描述了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周圍物體如何運動。自那時以來,物理學發展起來,今天,我們有了奇妙的廣義相對論。

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當代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仍在探索有關宇宙的未解事物。這裡,我們簡要比較一下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

在17世紀,牛頓提出了一系列規則和方程式,描述了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這是我們在學校所學習的牛頓三個運動定律。

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指出,除非有外力作用於物體,否則物體將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第二定律指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是其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第三定律是對於每一個作用力,必有一個平等而相反的反作用力。

牛頓還給了我們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所有這些方程和定律都是牛頓力學或經典力學的一部分。這些定律和方程式具有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所有觀察者無論身在何處,以及他們是否在移動,與所處的慣性系無關,會以相同的方式認知到周圍發生的事情,這些規律在慣性參考系內被認為具有普遍性。

慣性參考系是我們理解和描述相對運動的方式。譬如說張三向李四走來,李四靜止不動,所以張三在向李四移動。但是張三與李四都在地球上,地球圍繞著在太空中移動的太陽旋轉。但出於這樣的觀察目的,我們假定地球是靜止的,所以地球是我們的慣性參照系。

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的例子。如果張三駕車扔下一個蘋果,李四站在車外看到車經過,李四會看到這個蘋果走的是拋物線。對於車內的張三來說,車是慣性參考系,蘋果相對於車慣性系運動,處於慣性狀態。

然後在19世紀,麥克斯韋提出了一系列方程式,他將電磁和光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知的電磁學。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這些方程的形式根據觀察者的慣性參考系而變化。

然後是20世紀初的洛倫茲變換,觀測者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之間對物理量進行測量時所進行的轉換關係,在數學上表現為一套方程組,能夠證明即使慣性系發生變化,這些方程也可以保留其形式。

慣性系的洛倫茲變換與慣性系的標準變換不同,慣性系用於牛頓力學。在牛頓力學中,長度和時間是恆定的、絕對的、不會改變。因此,在一個場景中具有一定長度的對象在另一場景中也具有相同的長度,時間的流逝也一樣,在所有參考系中具有相同的方式。

但是洛倫茲變換表明時間和長度實際上確實會根據所處的參考系而發生變化,這使愛因斯坦想知道:時間和空間之間的關係是否不變,因此他於1905年首次提出了相對論。

這個理論假設物理學定律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都是絕對的,真空中的光速對於所有觀察者,無論觀察者或光源是否在運動,愛因斯坦基本上意識到引力改變了一切,這是因為引力基本上是地球的加速度,表示符號為g,近似地等於每平方秒9.8米。

這意味著任何墜落到地球表面的物體都以每秒9.8米的速度加速。如果下落的物體在車內,則每秒會經歷相同的力,以這個加速度加速。

當將加速度或引力納入這些方程式時,甚至基本幾何形狀也會發生變化。這使愛因斯坦意識到引力實際上是運動的結果,不僅是通過空間而且是通過時間。

後來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以質量扭曲為前提,導致彎曲的時空,而引力本質上是此彎曲時空中運動的結果。

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在技術上有所不同之處,但它們彼此並不矛盾。當能量或速度接近光速時,由於時空曲率,相對論代替牛頓力學。在牛頓力學中,時空沒有區別,無論您身在何處或您移動的速度。

在牛頓力學理論上,如果有足夠的力可以按照想要的速度運動。但是相對論指出,沒有什麼可以比光速更快地傳播。

廣義相對論完全改變了物理學領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周圍世界和周圍宇宙的了解,它為物理學和天文學中許多揮之不去的問題提供了解釋,例如非常著名的水星軌道的例子。

在牛頓定律的兩個身體系統中,例如太陽和水星,一個物體繞另一軌道運行的地方,軌道將是橢圓形,在橢圓的兩個焦點之一處質量較大。

這是真的,確實所有的軌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橢圓形。因此,按照牛頓力學的經典橢圓形軌道,水星位於近日點或離太陽最近的點。軌道上的每個軌道都是固定的,數據和觀測值都符合這一理論。確定水星的軌道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大檢驗之一。

牛頓力學無法回答我們在周圍所觀察到的一切,所以科學家仍在不斷尋找替代解釋,例如提出了修正牛頓動力學(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縮寫:MOND),也稱:改良牛頓動力學,以解釋星系的觀測特性。在解釋為什麼星系似乎不服從當前理解的物理定律方面,它是暗物質假設的一種替代方法。

廣義相對論也不能預測一切。在廣義相對論中允許所有已知物理定律失效的奇異點,譬如在黑洞中心。但是對於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引力奇點,相對論也同樣失效。

廣義相對論還有許多其它問題尚未解決,希望在不久或將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人類的認知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相關焦點

  • 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可以使用θ=v/c=2*G*Ms/c^2/r (因為v相對於光速c非常的小,使用了近似公式:sin(a)=a),這就是通過經典的牛頓力學得到的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個結果的推導過程中有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在牛頓力學中,是沒有光速不變定律的,所以嚴格上光線運動方向上的速度也有增量,因為也存在計算中的加速度!但是這個結果,就是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之前計算得到的結果!
  • 愛因斯坦為什麼要提出相對論?
    那就是,光速不變不是相對論規定的和假定的,也不是從相對論公式裡推導出來的,而是測量出來的。當我們測量光速,不論用什麼方法,怎樣測量,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光速不變是實驗結果,至今也沒有發現光速會變和相對運動下光速會變的測量結果。光速不變這一事實,無法用牛頓力學和電動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來解釋,因為根據牛頓力學和電動力學推導出來的速度都是相對的,都是可變的。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上篇:《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上)》16不存在絕對運動馬赫對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就讀過馬赫的《力學史評》,奧林匹亞科學院(大學剛畢業的愛因斯坦和幾位朋友創建的一個以科學和哲學的交界問題為主題的學習小組。
  • 為什麼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能被超越?
    事實上,牛頓力學是這樣認為,叫做速度疊加公式,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也有速度疊加公式,它的速度疊加公式是符合光速不變的假設的。牛頓力學的速度疊加公式牛頓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提出了微積分,而且提出了牛頓三大定理,以慣性係為基礎,提出了宏觀、低速的條件下力的運動規律。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有些讀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們想知道愛因斯坦是怎麼發現相對論的,是用實驗的方法慢慢驗證推理出來的,還是直接用數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推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要去創立相對論的呢,有哪些時代背景和機緣巧合,為什麼同時代那麼多權威的物理學家都沒有辦到,他一個畢業工作沒幾年的小毛頭是怎麼辦到的?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沒有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我們能觀測到的都是相對空間和相對運動。這是愛因斯坦跟其他老一輩物理學家們最大的區別。因為愛因斯坦很年輕,牛頓力學的那套框架對他束縛不深。於是,他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協調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而不是試圖用牛頓力學去解釋一切。看懂了這點,我們才能明白愛因斯坦的那些神來之筆,那些似乎是從天而降的天才想法是怎麼來的。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狹義相對論的誕生,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以太實驗都列出來,那夠寫一本書了。這裡只介紹幾個跟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關係比較大的實驗。在仔細研究了馬赫的思想之後,愛因斯坦的態度基本上就變成了:馬赫說得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不可取。沒有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我們能觀測到的都是相對空間和相對運動。因為愛因斯坦很年輕,牛頓力學的那套框架對他束縛不深。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提出始末,有沒有實驗的驗證?
    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絕對是現代物理學的頂梁柱,它從誕生到如今,一直都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熱點,而且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重大科學成果都與相對論有關係。那麼,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這兩個理論的呢?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通俗的講一下這些不通俗的事
    牛頓所創建的牛頓力學體系可以說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石。然而,牛頓力學體系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並不是一種普遍的規律,其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普遍規律之中的一小部分特例,所以,之後便有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終於算是將力和運動的事情給說明白了。那麼,什麼是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以及廣義相對論呢?這些是複雜而高大上的話題,不是一句兩句,一天兩天能夠說清楚的。
  • 愛因斯坦是如何想到狹義相對論的?
    在狹義相對論被發現的過程中,不少科學家都已經接近相對論,所以愛因斯坦自己都說過:如果我不發現狹義相對論,2年後也會有人發現。因為當時的科學發展,從牛頓力學和電磁學已經無法解釋光速不變這一現象,但是無數實驗又告訴我們,光速就是不變的,所以人們只需要改變自己長久以來的常識,並默認光速不變這一事實,都可以推出狹義相對論。
  • 隨著科技的發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會被推翻嗎?
    從牛頓開始,科學的發展不再是純粹地比較誰的理論更準,而更多的要求,那就是還需要兼容舊理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經典物理學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危機,其實這個危機都和「光」有關。而危機直接引發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這兩個理論幾乎就集中在上世紀的前三十年,由那一代的科學家奠定。
  • 為什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而不是其他人?
    如果要問愛因斯坦為什麼會發現相對論,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談:外部因素:物理理論的矛盾內部因素:愛因斯坦的個性&物理直覺到此,我們來總結一下,麥克斯韋和牛頓力學的理論在「光速」這件事情上出現了矛盾,而且這個矛盾是需要被修復的,這其實是引發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愛因斯坦的個性&物理直覺至於內部因素,來自於愛因斯坦的個性,他不是那種保守的人。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由於影響力太大,自然難逃其「毒手」。為什麼反相對論?民科之所以反對相對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名氣太大。大名垂宇宙的愛因斯坦,享譽中外百年。他的「招牌菜」,就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每一種皆是美妙絕倫,被無數學人所崇拜。可以說,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上的一個嶄新的世代,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基石之一,即使把整個20世紀說成是「相對論時代」都不為過。
  •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會被推遲多久才提出?
    同樣地,愛因斯坦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超越時代背景而提出跨時代的理論。牛頓力學,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都是基於時代背景的。沒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發現應該會推遲5~10年,而廣義相對論可能就推遲的時間比較長了,我認為這個尺度應該是10~50年。
  • 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和聯繫?
    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萬有引力最先被人類認識,首次提出並構建萬有引力引力體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薩克·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
  • 淺談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區別
    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1,研究對象:相同部分:它們都是研究物體的運動現象的。不同不同部分:牛頓力學只是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現象,只是研究的方法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的發展需要使用媒介來傳遞物質運動信號,研究物質運動時常常忽略媒介的運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推導坐標系間的坐標數值的關係時,把物質發出的光信號的運動當成了物質的運動了他只研究光信號的運動而致光源的運動於不顧,因此是搞錯了研究對象了。雖然也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 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已進入倒計時?談談幾大理論的關係你就明白了
    有人問:有人覺得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已進入倒計時,怎麼辦啊? 有人?誰?這個人肯定不是人,而是積累山天降偉牛牛角屁仙下凡塵,把牛子牛孫都吹天上去了。 相對論已經無數的實驗驗證,是符合這個宇宙運行的客觀規律,不會從根本上被推翻。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