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2020-12-07 水生
光線引力偏折示意圖

自從跟牛頓將經典力學的大廈建好,牛頓力學在解釋自然界中各種現象的物理起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

不論是簡潔的大家熟悉的牛頓力學,還是看起來複雜無比的廣義相對論,在進行光線偏折計算的時候,都需要一些繁瑣的數學計算,為了避免過多的數學計算,這裡從量綱計算入手,光線偏折的物理現象,共包含有物理參數四個:偏折角度θ(無物理單位),太陽質量Ms(質量單位M),光線與太陽中心的距離R(長度單位L),光的運行速度c(長度單位除以時間單位,L/T),引力常數G(物理單位是質量、長度、時間等單位的組合,L^3/T^2/M),很顯然,無物理單位的θ應該由以上幾個物理參量的數學組合得到一個無量綱的數來獲得,通過Ms、R、c、G各自的物理單位可以發現:G*Ms/R/c^2組合剛好得到一個無量綱的數,而且也符合距離太陽越近偏折角度越大的預期。因此可以推測θ=f(G*Ms/R/c^2),其中f(x)表示x的函數,當然其中最簡單的關係:θ=G*Ms/R/c^2。實際上,這與真實的物理結果已經無比接近了。

笛卡爾坐標中的示意圖

再進一步的使用牛頓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F=m*a,其中a代表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可以得知:a=G*Ms/r^2,考慮到光線自遠處(笛卡爾坐標系中用(x,r)來表示)而來經過太陽的表面,將太陽看作是一個質點,不考慮太陽質量的分布,那麼該光子受到太陽引力而產生的加速度a在垂直於光線運動方向上的分量如下:

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dx/c後,速度在光線垂直方向上的改變為dv=a*dx/c,那麼當光線從無窮遠處穿過太陽表面後,再飛行島無窮遠處,那麼再光線運行的垂直方向上的改變的速度的總量可以用簡單的積分形式表示:

簡單的積分後可以得到結果:

。以上兩個公式由於使用了圖片,所以公式中m代表了太陽質量,r代表了太陽半徑,c就是光速。

那麼光線的偏折角度是多少呢?可以使用θ=v/c=2*G*Ms/c^2/r (因為v相對於光速c非常的小,使用了近似公式:sin(a)=a),這就是通過經典的牛頓力學得到的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個結果的推導過程中有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在牛頓力學中,是沒有光速不變定律的,所以嚴格上光線運動方向上的速度也有增量,因為也存在計算中的加速度!但是這個結果,就是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之前計算得到的結果!將各個參量:太陽質量Ms=1.99*1d30kg、太陽半徑R=7*1d5km、光速c=3d5km/s、引力常數G=6.672/1d11N*m/kg,帶入到θ中去可以得到:在經典的牛頓力學下,經過太陽表面的光線的偏折角度為:θ=0.87″ (計算時請注意弧度和度之間的換算)。

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折騰一下,如果放到廣義相對論中,這個光線的偏折角度是多少呢?很遺憾,我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數學像上面一樣給出簡潔的計算過程,求解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過程到現在也讓人腦袋漲大。但是我們可以稍微的比較一下,對於牛頓力學來說,在一個太陽質量大小的物體附近,讓光線不能離開的尺度為G*Ms/c^2,但是在廣義相對論中,不考慮旋轉等因素的影響,該尺度為2*G*Ms/c^2,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廣義相對論中,由於彎曲時空的作用,引力會比牛頓力學的平直時空中的大的多,而繁雜的運算後,廣義相對論理論下的光線的偏折角度剛好是牛頓力學下計算的兩倍:θ=4*G*Ms/c^2/r=1.75″。

最後,稍微的看一下實際的觀測結果。最早的觀測是在1915年的5月29日,愛丁頓和戴森率領的兩個探測小組分赴西非的普林西北島和巴西的索勃拉市拍攝日全食太陽附近的星空照片,與太陽不在這一天區的星空照片相比較,得出的光線偏折值分別為1.61″±0.40和1.98″±0.16,與愛因斯坦的理論預言符合得很好,引起世界的轟動。以後幾乎每逢有便於進行日全食觀測時,各國的天文學家都要做此項觀測。20世紀70年代以後,射電天文學的進展,在射電波段進行觀測,觀測精度更為提高,觀測結果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言符合得更好。彎曲的時空觀開始被廣為接受!

當然,還應該有一些題外話,在計算光線偏折時,實際上太陽的質量分布情況、太陽的自轉都會影響到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所以在計算廣義相對論的結果時,真實的計算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儘管計算的結果幾乎不會偏離1.75太多。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這次日食,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在這個過程中,愛因斯坦得到了數學家格羅斯曼與希爾伯特的幫助,基本上把這裡面的數學問題都搞清楚了——剩下沒解決的問題,就是需要用物理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了。愛因斯坦開始宣傳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其實在1916年,德國有一個叫史瓦西的天文學家也看懂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且解出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靜態球對稱解,這個解可以精確描述太陽附近的引力場。光線本來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但是,在彎曲時空中,光線也會偏折——類似於光線在水面附近的折射,遠方的星光在路過太陽的時候會被太陽的引力場所彎曲,而這是可以做實驗檢驗的。
  • 在日食中,尋找愛因斯坦的預言!太陽周圍的時空,真的會發生改變
    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利用日全食現象,首次成功的驗證了一個革命性的理論,也正是這次驗證,從此讓我們人類對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而這次驗證,就是被稱為廣義相對論三大驗證之一的,光線偏折驗證。這期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光線偏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日全食為何能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還有一個常在日全食期間進行的經典觀測項目,就是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光線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其方法是在拍攝黑太陽及其周圍的恆星照片,再與半年前或者半年後夜間拍攝的這些恆星照片,比較這些星星的角距離是否有變化。若引力會造成光線偏折,則星光從太陽旁邊通過是會略為改變方向。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認為質點在引力場中是沿著彎曲時空的短程線運動,這種把引力場「幾何化」的物質運動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拓寬並發展了牛頓的引力理論。原來,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內行星,離中心天體越近,則引力場越強,時空彎曲的曲率就越大。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把行星的繞日運動看成是它在太陽引力場中的運動,他計算得到的水星近日點進動的數值與實際的觀測值極其吻合。第二個是光線彎曲。廣義相對論認為,當光線經過一些大質量的天體(例如太陽級別的恆星)時,它的傳播路線是彎曲的,這源於它沿著大質量物體傳播時所形成的時空曲率。
  • 廣義相對論驗證引力是由時空扭曲產生!
    牛人們總是在一開始本部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就像愛因斯坦,他的廣義相對論所提及的引力在一開始因為只是一個猜想而不被外界所認同,直到最後的以證明人們才不得不接受了這一事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一,等效原理:慣性力場與引力場的動力學效應是局部不可分辨的;二,廣義相對性原理: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參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雖然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已經能在一定範圍內很好地描述引力,但人類對引力的本質仍然一無所知。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本文將簡要介紹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和各種預言及其實驗檢驗,例如:廣義協變原理、等效原理、磁型引力(或說引力磁場)效應、時鐘變慢與引力紅移、引力波、光線偏折(引力透鏡)、行星近日點進動、雷達回波的時間延遲、中子星、引力塌縮與黑洞、黑洞熱力學與霍金輻射、大爆炸宇宙模型、計算(數值)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等。
  • 廣義相對論中,大尺度物質形成引力場
    中子星是介質半徑為太陽半徑1/1000到1/5000,但導體厚度比太陽半徑還要厚的巨大黑洞,原有的核聚變反應能量已經用盡,也就無法再進行太陽巨大的核聚變反應。一旦快速消耗中子,太陽可能會爆炸或由於中子外逃時間過長,逐漸產生比太陽質量還大的黑洞引力波損失導致體積擴大。而太陽風會損失能量以抵消核聚變能量,使得太陽光年擴大5.4光年,直徑擴大1萬光年。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曾多次強調,他提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都與馬赫的影響有關。他們還閱讀和討論了龐加萊的名著《科學與假設》,在此書中,龐加萊簡單提到過黎曼幾何。這本書曾引起愛因斯坦和他的朋友們的極大興趣。現在發現這本書中提到的內容居然有可能與自己研究的問題有關,愛因斯坦十分高興,於是他愉快地接受了格羅斯曼的忠告,開始關注和學習黎曼幾何。
  • 引力彎曲光線的那些事兒 | 賢說八道
    引力偏折光線緣起牛頓研究光學而來的疑問,然後引力偏折光線的偏折角就被德國人索爾德納當個重物的引力散射經典問題給計算了。後來,德國人愛因斯坦從1911年經1915年用不同成熟度的廣義相對論一路計算到了1936年最終提出了引力透鏡的概念。 1919年英國人愛丁頓的日蝕照片宣稱精確測量了光經過太陽附近的偏折角從而「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一舉將愛因斯坦送上了神壇。
  • 時空的囚籠,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宇宙中最奇特天體——黑洞簡史
    根據牛頓引力理論,光會從其表面往上射出後,在逃離引力場過程中損失動能,最終沿拋物線落回天體表面。我們在遠處看,由於沒有光能達到我們的眼睛,它們將是完全黑暗的。新理論誕生——星光偏折又過了一百年,到了20世紀初,新的引力理論橫空出世,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先後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修正了主導物理學界兩百多年的牛頓時空觀和萬有引力理論。
  • 103年前,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因一戰打斷!卻拯救了愛因斯坦
    生活中的物體質量太小了,根本不足以達到彎曲光線的程度。那麼找什麼物體才合適呢?對,這就是太陽!如果太陽背後的星體發出來的光線經過太陽周圍時被彎曲了,那麼這就表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該怎麼觀察呢,太陽實在是太亮了,除非有物體遮住太陽。所以愛因斯坦認為只有日全食的時候才能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 太陽引力紅移高精確度測量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這是太陽光譜中線條頻率的變化,當光線從太陽引力場逃逸到地球的途中時產生的。這項研究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之一。愛因斯坦在1911年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了一個新的空間和時間概念,它證明了巨大的物體會引起時空的扭曲,而這種扭曲就是引力。例如,光在巨大物體附近以彎曲的路徑傳播,結果之一就是在位於一個較近的巨大物體後面,光被它扭曲了。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解釋廣義相對論三大預測嗎?
    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立的,當年廣義相對論的三大預測:引力紅移、光線偏折和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定律是無法預測的。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包含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而這三大預測用牛頓定律也能得到結果。
  • 如果沒有龐加萊,洛倫茲和馬赫,相對論的出現,至少要晚5年!
    洛倫茲1914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正式基礎》,其中他得到了廣義相對論中描述粒子運動的方程:測地線方程,並籍此推導了引力場中的光線偏折和引力紅移的結果(此次得出的光線偏折結果並不正確,而愛因斯坦曾於1907年用等效方法推導出引力紅移)。
  • 廣義相對論廣在哪裡?狹義相對論狹在何處?|張雙南專欄
    其次,即使只考慮一個行星和太陽的兩體系統,原則上太陽和行星是圍繞著他們的共同「質心」相互繞轉運動的,但是太陽的運動相比行星的運動也是可以忽略的,為了簡化(「簡化」仍然是關鍵詞)起見,我們就只考慮行星繞太陽的運動。
  • 看完這5個預言的檢驗,你還想推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嗎?
    洛倫茲今天發電報給我,說英國遠徵觀測隊證明了太陽會造成星光偏折。」愛因斯坦激動得像小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那根棒棒糖一樣,向他的媽媽匯報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遙遠的星光經過太陽時,會被大質量的太陽彎曲,從而星光會偏折一丟丟,計算的結果是星光會偏折1.74弧秒(1弧秒=1/3600度)。要驗證星光經過太陽時被彎曲的現象,這並不容易。因為星光相對太陽來說太微弱了,平時根本沒法觀測,只有一個機會是,當太陽全日食的時候,我們才容易觀測到太陽背後恆星的光線。
  • 看完這5個預言的檢驗,你還想推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嗎?
    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遙遠的星光經過太陽時,會被大質量的太陽彎曲,從而星光會偏折一丟丟,計算的結果是星光會偏折1.74弧秒(1弧秒=1/3600度)。他們得出的觀測的結果是,星光偏折了1.79弧秒,和愛因斯坦算出來的1.74弧秒比較,誤差在實驗的容許範圍之內。它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廣義相對論1
    決定繩子的張力的大小的是物體的慣性質量,」我們從這個例子看到,我們對相對性原理的推廣隱含著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相等這一定律的必然性。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這個定律的一個物理解釋。  根據我們對作加速運動的箱子的討論,我們看到,一個廣義的相對論必然會對引力諸定律產生重要的結果。事實上。對廣義相對性觀念的系統研究已經補充了好些定律為引力場所滿足。
  • 愛因斯坦的1919,廣義相對論是如何一步步被證明的
    廣義相對論完美地解釋了牛頓理論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但這還不夠!要讓所有人都接受新理論,那麼就需要能夠檢驗新理論所做出的種種預測。 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預測在日全食期間,恆星的位置看起來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當遙遠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太陽的質量會扭曲周圍的時空,所以星光會發生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