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到行星的運動,我們要先了解一些行星運動的基本規律。
首先,在太陽系內每一個行星的運動不僅僅受到太陽的質量導致的空間彎曲,也受到其它的行星的影響。但是為了簡化(「簡化」是物理學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發現基本規律),我們可以忽略其它行星的影響,畢竟太陽的影響主導了太陽系內行星的運動。
其次,即使只考慮一個行星和太陽的兩體系統,原則上太陽和行星是圍繞著他們的共同「質心」相互繞轉運動的,但是太陽的運動相比行星的運動也是可以忽略的,為了簡化(「簡化」仍然是關鍵詞)起見,我們就只考慮行星繞太陽的運動。
在這種簡化了又簡化的情況下,行星的運動就可以用著名的克卜勒第三定律來描述了:繞同一中心天體的所有行星的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a³)跟它的公轉周期的二次方(T²)的比值都相等,是一個常數。
如果行星的橢圓軌道是太陽質量引起的空間彎曲的形狀,那麼不論行星運動的速度如何,都應該在同一條軌道上,因為空間彎曲應該和行星或者衛星的初始速度無關。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軌道半長軸(大致可以說是軌道的半徑)的大小取決於軌道周期,而軌道周期的大小取決於行星的運動速度,即行星的初始速度決定了它的軌道半長軸(或者軌道「半徑」)。如果我們在同一個位置釋放出具有不同初速度的人造衛星,那麼它們的軌道將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說明它們的軌道不能反映真實的空間彎曲(在我們簡化成只考慮行星繞太陽的運動的情況下,行星或者衛星本身是不會影響空間彎曲的)。
那麼,有沒有什麼事物是沿著空間彎曲運動的,讓我們能看到空間彎曲呢?答案是光線。光線的速度永遠是一個常數,光線運動的路線就是沿著彎曲的空間。
恆星發出的光線經過太陽時會因空間扭曲而產生偏折。繪圖:小米
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之後立刻就想到了用光線的傳播路徑的彎曲測量太陽附近的空間彎曲。他的這個預言在1919年被英國的天文學家愛丁頓的團隊在日全食的時候觀測到了,觀測的結果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一致,這是第一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而最近的一次驗證就是引力波的觀測,引力波也同樣於100年前由愛因斯坦預言。
實際上,在廣義相對論裡面,除了質量,能量和壓力也會產生空間彎曲的效應,這些被統一地稱為「能動量張量」。能動量張量不僅會導致空間彎曲,也會導致時間變慢,因此稱為時空扭曲。
和只能用在沒有引力沒有加速度的(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絕對慣性參照系的狹義相對論相比,廣義相對論原則上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也許在量子效應顯著的微觀世界需要使用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的量子引力理論),這就是「廣義」的由來。之所以還叫相對論,是因為空間的尺度和時鐘的快慢也還都是相對的,既取決於觀測者所在地的引力場的強度,也取決於觀測者運動的速度。
作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