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1919,廣義相對論是如何一步步被證明的

2020-12-05 騰訊網

從1919年的日全食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第一個觀測證據,到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散到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廣義相對論經受住了所有最嚴峻的考驗。

科學革命:牛頓的思想被推翻了!

宇宙的新理論!」

「天空中所有的光線都偏斜了」

愛因斯坦的偉大勝利!」

......

1919年11月,這些標題出現在了全世界媒體的頭版頭條。一瞬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1.

回到100年前的5月,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帶領了一組科學考察隊抵達了西非的普林西比島。5月29日,他在那裡目睹並記錄了在天空中發生的一次壯觀的事件:日全食

日全食是一種絕妙的神奇體驗。當它發生時,空氣逐漸變冷,光線慢慢變暗,可能鳥兒也突然安靜了下來……接著,太陽會短暫地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如今,觀測日全食是非常直截了當的一件事,但一個世紀以前,情況卻遠非如此。當時,世界剛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復甦,科學資源相當貧乏,攝影技術也相對原始,炎熱潮溼的天氣使儀器難以對焦,而且還有一個難以擺脫的障礙——雲。

愛丁頓無疑會為這些風險擔憂,但這並不會阻撓他的行動,因為這次觀測能夠證明或反駁現代科學中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廣義相對論

2.

1915年11月,愛因斯坦向普魯士科學院遞交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引力並非像艾薩克·牛頓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作用於物體之間的力,而是一個物體的質量導致空間彎曲的結果。愛因斯坦寫下的方程解釋了物質如何彎曲時空,以及彎曲的時空告訴物質該如何運動。

廣義相對論完美地解釋了牛頓理論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但這還不夠!要讓所有人都接受新理論,那麼就需要能夠檢驗新理論所做出的種種預測。

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預測在日全食期間,恆星的位置看起來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當遙遠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太陽的質量會扭曲周圍的時空,所以星光會發生偏折。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第二年,儘管通訊渠道因戰爭而被中斷,愛丁頓和天文學家弗蘭克·沃生·戴森還是設法獲得了愛因斯坦發表的論文。戴森立刻意識到,1919年5月的日全食將是驗證愛因斯坦預測的絕佳機會。

事實上,愛因斯坦在1912年便已經發展了廣義相對論的早期版本。通過新理論,他計算出當恆星發出的光經過太陽附近時,光線會發生偏折的角度。為了驗證他的計算,愛因斯坦說服了年前的天文學家Erwin Finlay-Freundlich帶領一個觀測團隊前往克裡米亞,因為在1914年8月21日,在那裡將會發生一場日全食。不幸的是,由於德國向俄羅斯宣戰,Erwin在旅途中也因間諜罪遭到監禁。然而,這對於愛因斯坦而言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他的方程並不完全正確,因此也就沒有給出正確的預言。如果Erwin成功地進行了觀測,那麼將證明愛因斯坦是錯誤的。到了1915年,愛因斯坦才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最終版本。

3.

在日全食期間,月亮的圓盤會經過太陽的前面,遮住它耀眼的光芒,讓天文學家能夠研究背景恆星相對較暗的光線。通過比較某一特定星團在平時的照片和它們在日全食期間的拍攝照片,應該能夠看出恆星的位置是否如預測般發生變化。

由於意識到拍攝日全食將會有多麼的困難,所以除了愛丁頓率領的團隊,還有另一隻科考隊前往了巴西北部的索布拉爾。兩支考察隊都是由戴森組織的,他們要研究的都是金牛座畢星團中的恆星,因為日全食會經過這一星團。如果這些恆星的位置確實發生了位移,就說明太陽的質量導致了空間的彎曲。

實際上,牛頓的理論也預測了日全食期間恆星的位置會發生變化,但偏差會比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的要小。

因此,愛丁頓面臨的是一個令人畏懼的雙重問題:他能夠探測到恆星位置的任何變化嗎?他能足夠精確地計算出位置的變化是支持牛頓的理論還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嗎?根據牛頓理論,恆星的位置會偏折0.87弧秒,而愛因斯坦則計算出會偏折1.74弧秒。鑑於1弧秒是1度的1/3600分之一,因此要區分如此微小的差異將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任務。

而且出乎意外的是,普林西比島的情況比愛丁頓預想的還要糟糕得多。他們不僅需要在蚊帳內工作,還要驅趕不斷試圖偷取裝備的猴子。在29日的清晨,愛丁頓和他的助手是在暴風雨中醒來。

當日全食發生時,雲層慢慢地散去,天空中仍有斷斷續續的薄霧。愛丁頓拼命地工作,只成功獲取了16張底片。後來,他發現其中只有兩張含有足夠的恆星來判斷它們的光是否被彎曲了。

而在索布拉爾,由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安德魯·克羅姆林領導的小組經歷了更好的觀測條件。然而,令他們驚恐的是,他們隨後發現用主望遠鏡拍攝的所有19張照片都沒有對焦,太陽的熱量導致鏡片不均勻地膨脹,產生了模糊的圖像。但幸運的是,使用較小的備用望遠鏡的其他8張底片獲得了完美的結果。

考察隊的科學家在8月的時候聚在一起,開始測量底片上恆星的位置。他們得到了兩組結果。從索布拉爾圖片中,他們發現星光偏折了1.98 ± 0.16弧秒,而普林西比島給出的結果是1.61 ± 0.40弧秒。

這些發現雖然是基於有限的數據,但卻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一致。這是一個轟動性的結果,它使這次日全食可能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全食。

11月6日晚,包括戴森、愛丁頓和克羅姆林的研究小組帶著數據和分析,站在倫敦皇家學會擁擠的會議前,宣布了他們的發現。是的,牛頓的理論被推翻了!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諾貝爾獎得主湯姆孫宣布:「這是自牛頓時代以來,在引力理論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可想而知,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全世界的媒體都瘋狂地在報導這一觀測結果。愛因斯坦也因此成為了可以與牛頓比肩的物理學家。

4.

這一結果打開了全新的時代。隨後的日全食也進一步驗證了愛丁頓等人的結果,而後來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揭示了更為壯觀的由強大引力場產生的空間扭曲。在一些圖片中,大質量星系團周圍的星光被扭曲成細長的條紋。

此外,天文學家還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太快了,一定存在著某種看不見的暗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把它們聚集在一起。科學家現在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數量必須是普通物質的五倍以上,才能解釋我們所看到的引力效應。令人沮喪的是,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成功地探測到暗物質粒子。

更令人矚目的是,2015年(也就是廣義相對論提出的100年後)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這也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當兩個特別巨大的物體相互碰撞時,就會產生這些漣漪。雖然愛因斯坦認為我們似乎很難探測到這些極其遙遠的事件在時空中產生的微小漣漪。

2016年,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探測到了兩個黑洞在13億年前相互合併所產生的引力波。從今年四月份開始,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經歷了升級之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地探測到雙黑洞、雙中子星、甚至可能是黑洞吞噬中子星時輻射出的引力波。這些引力波事件將帶來大量寶貴的數據,進一步揭開宇宙所隱藏的秘密。

最後,天文學家在上個月宣布他們拍攝到了時空的終極扭曲——黑洞。這張黑洞的照片是由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它顯示了一個黑色的圓盤——黑洞的陰影——被一個橙色的光暈環繞。光暈是由繞著黑洞周圍旋轉的高能粒子產生的。

從1919年的日全食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第一個觀測證據,到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散到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廣義相對論經受住了所有最嚴峻的考驗。這100年,可以說是引力的100年。

文:大大/圖:嶽嶽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日食照片證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
    近100年前拍攝的一張標誌性日食照片首次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阿瑟·愛丁頓拍攝了這張標誌性的日食照片。1916年發表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仍然是20世紀科學的一項偉大成就。這位德國物理學家的理論解釋了我們所認為的重力實際上來自於時空的曲率。
  • 10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該實驗在100年前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愛因斯坦名揚天下。根據牛頓的物理概念,光沒有質量,因此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所以它應該總是保持直線運動。雖然愛因斯坦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並沒有直接與牛頓相悖,但愛因斯坦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他假設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開始通過在日食期間觀測恆星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愛因斯坦的巨大失誤,廣義相對論是錯誤的嗎?
    有的人說,愛因斯坦的最大成就就是廣義相對論,這真的是科學界很有意思的事情,真的帶有強烈的戲劇化。 然而,對於我們晚輩的科學迷和科學家們,在評論偉大的前輩時,往往會落於人身攻擊,網上也有很多憤青和噴子在詆毀愛因斯坦,這稍微有點欠妥,我們只是站在科學主義的角度上來評價科學,而不是去評價人,我們為了學術交流而能互相進步,不是在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人格評判。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地球表面上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中基於相對性原理利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該理論由愛因斯坦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狹義相對論加以推廣。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曲率屬性,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光線彎曲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原因在這裡
    今年,2019年,是紀念廣義相對論被證實100周年。1919年5月29日發生日全食時,兩支獨立的隊伍成功地測量了太陽邊緣附近恆星的位置。通過當時最高水平技術得到的觀察結果,他們確定了遠處的星光是否會受到太陽引力影響而產生彎曲,以及彎曲的程度。這個結果震驚了許多人,但愛因斯坦已經知道答案是什麼,具體如下。圖解:一個引力透鏡以及星光因質量而彎曲的例子。
  • 1919年日食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實驗,確認愛因斯坦巨星地位
    他的巨星崛起始於1919年5月29日,當時月亮和太陽正好對準,形成日食。天文事件的照片顯示出一些奇怪的現象:日食期間可見的一些星星位於錯誤的位置。愛因斯坦已經預見到這一點。利用廣義相對論,他做出了看似瘋狂的賭注,即日食期間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計算出多少。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部門圖書管理員馬克·赫恩(Mark Hurn)說:「恆星精確地移動了廣義相對論預測的數量。」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再被驗證:時空扭曲質量方式正確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100多年裡,能預測並驗證1910年代實驗範圍之外的科學研究,並且經受了科學家的最新考驗。目前研究人員進行傳統實驗,進一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通常科學家會觀察宇宙天體扭曲空間結構的程度,從而確定它的質量大小。
  • 科學家是如何用6個例子檢驗出,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無間可摧的!
    下面的6個例子,彰顯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如何經受住實驗檢驗的。1.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引力的瑕疵19世紀中葉海王星的發現也許是牛頓引力定律最偉大的勝利。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激起了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的興趣,他抓住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檢驗這一偏折效應。1919年5月29日會發生一次日全食,太陽發出的耀眼光芒會被月亮遮擋,而與此同時,太陽會出現在明亮的星團——畢星團——附近。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星系聚類量是重力作用於宇宙時間的標誌,並允許測試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於這些尺度。1915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 每篇論文相隔一周,然後是1916年3月的一份總結論文 - 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吹響了人類的集體思想。愛因斯坦早期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已經足夠令人困惑,因為它與空間和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並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的!
    這些結果是基於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捕獲的數據進行重新分析得出,這一結果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了一種新的檢驗。因為合併黑洞經歷了破碎的引力,對這些事件的研究,能讓研究人員在極端條件下檢驗廣義相對論。
  • 並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的
    這些結果是基於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捕獲的數據進行重新分析得出,這一結果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了一種新的檢驗。因為合併黑洞經歷了破碎的引力,對這些事件的研究,能讓研究人員在極端條件下檢驗廣義相對論。在這個特殊案例中,科學家們測試了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具體預測:黑洞可以通過質量和自旋速率來完全描述,愛因斯坦的理論又一次通過了測試。
  • 100年前的這次日食,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領導的日全食實驗就支持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現在看來,當年愛丁頓力挺愛因斯坦,讓廣義相對論「一戰成名」,也使愛因斯坦獲得了世界性的影響力。但是,有輿論認為,這個實驗是為了緩和一戰後英國與德國的關係,但當時的實驗精度不足以證明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這種看法合理嗎?當時是實驗又是如何開展的?
  • 黑洞周圍「玫瑰舞」 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黑洞周圍「玫瑰舞」 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葉傾城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而這顆恆星在黑洞周圍閃爍舞動,正好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結果。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到這顆恆星,發現該恆星的運行軌跡猶如玫瑰花結。
  • 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被愛因斯坦構建出來的?
    愛因斯坦也就是在對類似的問題深入思考後,逐步才引出了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在愛因斯坦所在的那個年代,人們已經知道了電場,磁場,也明白了電磁場是統一的。電力和磁力的作用就是通過場來實現的,場就是一種物質作用到另一種物質上的中介。因此當時大多數物理學家是不相信隔空取物這種超距作用的。當然牛頓也一樣,不過牛頓是意識不到引力作用的中介是場,因為他認為的中介是以太!
  •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此文說的明白。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力學相對性原理的推廣,它適用於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質是所有慣性系平權。】和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與光源和觀測者運動無關。】之上。
  • 牛頓無法抹平的水星額外進動問題,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的?
    現在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凌駕於牛頓理論之上,因為如果我們利用牛頓定律,水星軌道的進動就會存在每世紀難以抹平的微小偏差,那麼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略過這個問題,但今天我們就詳細說下,廣義相對論到底比牛頓引力強在哪裡?
  • 為何說100年以前的一場全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對了而牛頓錯了
    它證明不存在絕對距離這種東西。牛頓的理論預測存在瞬時力,這與相對論相違背。1915年,埃爾伯·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替代萬有引力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測試廣義相對論與牛頓的理論相對的方法就是等待一場全日食。100年以前,愛因斯坦被證實是對的。以下為證明方法。
  • 時間扭曲,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科學家看到一個星系團將周圍時空扭曲時,總是想起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一次又一次驗證了這個理論。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呢?因為宇宙一直處於膨脹,並且膨脹加速,這是由某種未被解釋的神秘力量「暗能量」所導致的。
  • 那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並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準備利用日食來檢驗一種革命性的引力新理論——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是尚未出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構想。相對論現在被稱為「人類思想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像當年晚些時候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j·j·湯普森(J.J. Thompson)所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