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的囚籠,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宇宙中最奇特天體——黑洞簡史

2020-12-05 星宇飄零

黑洞是宇宙中一種特殊的天體,它跟其它所有已知天體都不一樣,因為它並不像其它已知天體一樣有一個實體表面,它的「表面」是空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故事要從300多年前說起。

黑洞前傳——暗星初現

在300多年前,天文學家羅默通過對木掩衛星(木星遮擋其衛星)天文現象的觀測,計算出光速是一個有限的值,它不再像自古以來人們認為的那樣具有無限的速度。這是人類第一次較為精確地測量了光速,不過可能是由於當時對木星軌道的估算存在誤差,因此這一次的測量結果(約22萬公裡每秒)存在較大的誤差。

隨著對光速測量方法和測量精度的進步,光速逐漸被確定為約30萬公裡每秒。

到了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米歇爾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分別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可能存在一種天體,它們的表面逃逸速度達到了光速,則光也沒有辦法從其表面逃離,因此這種天體是不發光的,即使它們擁有熾熱的表面。他們把這種不發光的天體稱為暗星。根據逃逸速度公式,一個發光的天體要形成暗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其質量增加,另一種是使其天體半徑縮小。即要麼密度大致不變而質量大幅增加,這可以通過吸積物質來實現;又或者質量不變密度大幅增加,這可以通過壓縮體積來實現。

他們預言的這種暗星具有固實體的表面,並且溫度可能極高,然而由於其表面逃逸速度過高,光輻射無法逃離,以致外界無法看到它們。根據牛頓引力理論,光會從其表面往上射出後,在逃離引力場過程中損失動能,最終沿拋物線落回天體表面。我們在遠處看,由於沒有光能達到我們的眼睛,它們將是完全黑暗的。

天才的狙擊——暗星落幕

不過很快,他們這一理論就被一位天才的英國醫生打臉了,這位光學天才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託馬斯·楊。19世紀初,他利用一束平行光經過兩條狹縫,投射到縫後面的牆壁上時產生了水波一樣的幹涉現象,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由於幹涉是波的特有性質,因此這實驗表明光是一種波。既然光是波,自然不可能像普通物體一樣向上飛出後因動能損失而沿拋物線落回天體表面,這樣,米歇爾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暗星理論就不成立了。

新理論誕生——星光偏折

又過了一百年,到了20世紀初,新的引力理論橫空出世,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先後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修正了主導物理學界兩百多年的牛頓時空觀和萬有引力理論。在廣義相對論裡,引力並不是一種大質量天體把物體向自身拉的力,而是大質量天體的質量使空間產生彎曲,物體沿著彎曲的空間做測地線運動所產生的一種效應。

在一般情況下,這兩者所產生的效果是一樣一樣的,但是當情況變得極端,兩者的差異就會明顯起來。比如當光線經過大質量天體,會因天體導致的空間彎曲而使行進路徑發生偏折,這種偏折會對發光體的位置產生可觀測的變化。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作出的幾個理論預言之一——星光偏折現象

雖然在廣義相對論之前,愛因斯坦就通過光電效應的解釋恢復了光的粒子性,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計算公式:E=hv(E為光子能量,h為普朗克常數,v為光子的頻率),利用狹義相對論的質能公式E=mc^2就能得到光子的質量。光子有了質量就能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它被太陽引力吸引產生的偏折。但根據計算,兩者預言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星光偏折程度會更為嚴重。

在廣義相對論作出預言三年後的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通過對非洲日全食的觀測,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他拍攝到的星光偏移程度與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相當吻合,與牛頓萬有引力理論的計算則存在較大的誤差,廣義相對論的空間彎曲理論大獲全勝。

彎曲的時空囚籠——黑洞

在愛因斯坦給出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以後,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通過求解引力場方程,得到球對稱、非旋轉引力場下的一組精確解,其中得到一個著名的公式——史瓦西半徑公式。

通過把一定質量代入這個公式能計算得到一個半徑,這個半徑稱為史瓦西半徑,其半徑處的逃逸速度將剛好達到光速,牛頓時代的暗星重現了!而且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實際上跟變換後的逃逸速度的計算公式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把v換成了光速常數c。

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廣義相對論根據史瓦西解半徑公式所預言的這種天體跟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根據逃逸速度公式預言的暗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根據牛頓理論,暗星上的光子發出後是會向外跑一段距離的,最終會因動能損失沿拋物線落回暗星表面,無法傳播到無窮遠處。但當你靠近一個表面逃逸速度剛好達到光速的暗星時,你是能看見部分向外非常,還沒落回暗星表面的光子的。

而根據廣義相對論,光子是由於空間的彎曲無法逃逸,在史瓦西半徑處,光子的的傳播方向是向內的,它根本不能向外傳播,它沒法離開其表面哪怕1納米。可以認為,史瓦西半徑處的空間彎曲得向內閉合了。

因此,科學家以史瓦西半徑作為界限,稱為事件視界,代表沒有任何信息能從其內逃逸出來。而視界構成的一個光速無法逃逸的臨界面稱為視界面,這種特殊天體就是以視界面作為表面,後來美國物理學家惠勒給他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黑洞

黑洞現身——視界面望遠鏡陣列拍攝的黑洞照片

雖然,黑洞被視為廣義相對論預言之一,但很長時間裡並不被科學界多數人接受,包括愛因斯坦本人也不相信天體能坍縮到一個黑洞那樣緻密。不過隨著天文觀測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黑洞的存在,期間催生了霍金這樣的專門從事黑洞研究的物理學家,並把黑洞理論成功地向大眾科普。

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懷疑黑洞的存在,在去年,人類就首次通過分布在全球的視界面望遠鏡陣列在亞毫米波段成功拍攝了黑洞的影像,拍攝的圖像與根據廣義相對論數值模擬的影像完全一致,再次不容置疑地證明了黑洞這種奇葩天體的存在。

爭議——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黑洞之爭

雖然黑洞的存在已經無可置疑,但對黑洞性質的探討卻還在繼續。原因來自於廣義相對論之外的另一基礎物理理論——量子力學。

當人們把這一理論應用於黑洞的研究,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首先是霍金通過把量子力學應用於視界邊緣的彎曲時空時發現了彎曲時空存在的量子效應,從而提出了霍金輻射理論。而霍金輻射理論又引出了黑洞信息守恆問題,事件視界是否依然是事件視界成了問題。因此在前些年,霍金曾提出給黑洞更名,因為他證明黑洞會隨著霍金輻射向宇宙歸還信息,這樣黑洞根本不黑,事件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

當然,並沒有人響應霍金的倡議,到今天,黑洞依然是黑洞。關於霍金輻射可以翻看我去年6月2日的文章:《霍金理論系列之三:霍金輻射》

相關焦點

  • 從快遞到黑洞:廣義相對論給我們的饋贈
    當然廣義相對論不僅可以幫助快遞小哥精準地找到我們,還帶給我們另一項重要饋贈: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涉及的黑洞理論。早在廣義相對論誕生100多年前的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就基於光的微粒說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提出存在一種暗星(類似今天所說的黑洞),這種暗星具有極大的質量和密度,因此能夠吸引自身發出的光。
  •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漣漪已經露出破綻
    >三體網訊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疑是偉大的理論,相對論解釋了水星環繞太陽的奇怪軌道、猜測了日食中的光線偏移現象以及預言了引力紅移等,並讓物理學界一百年來一步一步地驗證。然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引力波因其信號微弱,很難被測量,一百年來還一直未被證實。最近,「發現引力波」的傳言鬧得沸沸揚揚,我們暫且不論這個傳言的真假,先扒一扒引力波這貨。引力波,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就是「時空的漣漪」。根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宇宙中大質量物體的碰撞和黑洞的形成會釋放出引力波。
  • 幾句話通俗解釋廣義相對論,它的預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基於等效原理以及廣義相對性原理,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本質上,這個理論是一個引力理論。不同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廣義相對論看來,引力是物體彎曲時空產生的一種幾何效應。基本上,在宇宙尺度領域,廣義相對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各種天文觀測結果,並對一些現象做出預言。 在廣義相對論誕生之前,天文學家發現水星近日點存在反常的進動現象,實際觀測值比理論值更大。在廣義相對論創立不久後,愛因斯坦利用他的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個反常現象。
  • 黑洞是愛因斯坦早期預言的天體他卻不相信黑洞真實存在
    黑洞最早是愛因斯坦預言的一種天體,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創造性地將引力的本質解釋為物質扭曲時空所造成的幾何現象,質量越大的天體造成的時空彎曲程度越大。在廣義相對論發表一個月後,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得到了著名的史瓦西解。
  • 彭羅斯與霍金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研究的貢獻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給了三位研究相對論天體物理的科學家。一位是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物理做出傑出貢獻的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R.Penrose),另外兩位是對銀河系中心的高密度天體做出了精確觀測和研究的天文學家根澤爾(R.Genzel)和蓋茲(A.Ghez),他們重點研究的這個高密度天體,很可能是黑洞。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架的黑洞奇點,真可能通向另一個宇宙嗎?
    黑洞從廣義相對論中的預言走到2019年4月10日的首次對黑洞成像,差不多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但我們認識黑洞卻不是從4月10日後才開始的,人類已經通過理論模型到一步步的觀測驗證,對黑洞已經建立起了大量的認知,但即使我們已經拍下照片,但對視界以內的狀況仍然一無所知!
  • 黑洞、奇點、重力塌縮、時空扭曲、廣義相對論,你了解多少
    這幾天,網絡上最火爆的照片無疑就是那組「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了。這組照片的公布盡掃科學界過去對黑洞是否存在的質疑。當然,也讓「某覺」公司活了一把,愣是趁機大撈一筆。且不說這種恬不知恥的行為如何,今日筆者只說黑洞,相比之下,「某覺」比黑洞還要「黑」。
  • 檢驗廣義相對論,還要經歷「三重門」?
    作為關於時空的理論,廣義相對論自然也沒有「免檢合格」的權利。雖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它在各種挑戰面前屹立不倒,但對它的檢驗還會持續下去。尤其考慮到過去的檢驗都是在弱引力場中開展的,科學家期望未來能在中子星、黑洞等天體附近的強引力場中一試它的對錯。屆時,這個一世紀前愛因斯坦靠一張紙、一支筆搞出來的理論,將遭受更加嚴格的審查。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黑洞無疑屬於後者。對於今人而言,黑洞已經沒有過往那麼神秘,我們不僅通過觀測發現了黑洞的存在,更是取得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 恆星運動軌跡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科學家們數十年來對S2運行軌道進行觀察,發現其軌道並非一個固定的橢圓,而是像一個螺旋圖像一樣規律變動,這一現象被稱為Schwarzschild進動,從而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預測。這是首次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探測到Schwarzschild進動,證明即使在最極端的引力環境中來觀察天體運行軌跡,相對論預測仍是正確的。
  • 每日一練|基礎知識:科技熱點「廣義相對論」
    公職類考試的科技類題目偏向於結合科技時政熱點進行考核,本次黑洞照片的公布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可能成為近期考試的一個熱點,現對廣義相對論關常識性知識作相關總結:發展過程:1905年,愛因斯坦針對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發表了一篇論文,廣義相對論開始萌芽。
  • 廣義相對論最後預言──重力波──終被證實
    理論簡介愛因斯坦在1916 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至今剛好100 周年。 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重力理論,把重力和加速度統一。當時空被物質或能量所扭曲,就會產生所謂的重力。重力原來非「力」,而是時空結構和質能互動的結果。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 黑洞,18世紀人們預言的天體在2020年再一次獲得諾獎
    後來德布羅意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即任何物質在運動的時候都是以波動的方式運動的,只不過宏觀物體的德布羅意波長太長,我們很難發現而已。再到後來物理學終於迎來了華麗的升級,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繼建立,人們認識到微觀粒子更加本質的性質,也深刻理解了物質和時空的關係。
  • 黑洞,18世紀人們預言的天體在2020年再一次獲得諾獎
    後來德布羅意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即任何物質在運動的時候都是以波動的方式運動的,只不過宏觀物體的德布羅意波長太長,我們很難發現而已。再到後來物理學終於迎來了華麗的升級,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繼建立,人們認識到微觀粒子更加本質的性質,也深刻理解了物質和時空的關係。1910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牛頓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
    那裡將是廣義相對論真正要接受考驗的地方。強大的望遠鏡已經在尋找脈衝星——恆星死亡後留下的緻密核心——信號中的微小變化。很快,全世界的一項共同努力將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的樣子。巨大的引力波探測器還將掃描數千個星系,尋找宇宙時空結構中的微小漣漪。這些實驗——其中一些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設想——要檢驗的是一個在110年前用鉛筆和紙寫下的理論。
  • 諾獎快評|從廣義相對論到銀河系的中心:直擊黑洞的奧秘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正式揭曉,三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英國),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德國)和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美國)因在發現黑洞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貢獻,共同分享此次獎項。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原來,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內行星,離中心天體越近,則引力場越強,時空彎曲的曲率就越大。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把行星的繞日運動看成是它在太陽引力場中的運動,他計算得到的水星近日點進動的數值與實際的觀測值極其吻合。第二個是光線彎曲。廣義相對論認為,當光線經過一些大質量的天體(例如太陽級別的恆星)時,它的傳播路線是彎曲的,這源於它沿著大質量物體傳播時所形成的時空曲率。
  • 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正確性,天體物理學家觀測到恆星拖曳時空
    根據一篇新的論文,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旋轉的恆星拖著時空。天體物理學家說,該事件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行。圖註:該插圖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帕克電波望遠鏡(Parkes radio telescope)觀測到的脈衝星白矮星雙星系統。
  • 臻材時料|今日諾獎:從廣義相對論到銀河系的中心,直擊黑洞的奧秘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正式揭曉,三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英國),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德國)和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美國)因在發現黑洞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貢獻,共同分享此次獎項。
  • 黑洞中的奇點,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無法解釋,它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黑洞內部最奇怪的地方—奇點。先說一下這個詞的讀音,很多人搞不清楚,究竟應該讀「奇怪」的「qi」,還是讀「奇偶」的「ji」,個人認為應該讀讀「奇怪」的「qi」。因為「奇怪」這個詞是翻譯過來的,它的英文是「singularity」,有奇怪、奇特、奇異、異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