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萬有引力定律成功解釋了天體的運動。並且,萬有引力還幫助科學家發現了海王星的存在。但是,對於大質量和高速運動的物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再適用,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彌補了這一缺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黑洞的存在和水星的近日點進動。
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立的,當年廣義相對論的三大預測:引力紅移、光線偏折和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定律是無法預測的。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包含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而這三大預測用牛頓定律也能得到結果。
光的頻率是光每秒鐘的振動次數,這個概念可以和時間聯繫起來。廣義相對論認為,在太陽表面測得的光的頻率和地球上測得到的是不一樣的。這是由於引力造成不同的時間膨脹,導致在太陽附近的光的頻率比在地球上測得的要大。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光的波長在地球上更長,也就是說光線從太陽傳到地球後發生了引力紅移。
牛頓理論認為,光子是粒子,它自然也會受到引力的影響。當它從太陽傳播到地球時,它需要克服引力做功。由於其速度保持不變,那麼損耗的能量必然發生在光的波長。它跑得離太陽越遠,它的頻率就越小,波長就越大,這就是牛頓理論所解釋的引力紅移。
總結起來就是,廣義相對論把紅移歸因於時空幾何,引力大的地方時空走得慢,就造成紅移;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把引力紅移歸因於能量的轉換。而且,以目前的實驗精度,我們無法準確區分兩種解釋的對錯。
廣義相對論認為,質量引起了時空的彎曲,而物體在彎曲時空中走的最短的「直線」是測地線。這條測地線在我們這種歐式幾何中看來是條彎曲的線。光也不例外,它也要遵守廣義相對論,因此光線在太陽附近會發生偏折。牛頓理論也預測過光線會在太陽附近發生偏折。按照他的理論,太陽附近的時空仍然是平直的,但是光子由於受到了引力的作用,會像炮彈一樣偏離直線軌道。
用廣義相對論計算出經過太陽的光線偏折角度為1.75角秒,而使用牛頓定律計算出的光線偏折角為0.88角秒。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利用日食測量了光線偏折角,數據值為1.89角秒,符合愛因斯坦的理論。
我們知道,水星的軌道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它會在近日點附近發生進動。科學家使用牛頓定律對此作出了解釋,水星近日點進動是由歲差和其它行星的進動引起的,並計算出每世紀進動值為5557角秒。但是,根據天文學的實際測量,每世紀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值為5600角秒。牛頓理論與實際值之間還有43角秒的差距。
廣義相對論成功彌補了這一差距,成功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但是,許多人說牛頓理論不能解釋這一現象,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