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你應該知道的事

2020-11-22 騰訊網

  關鍵詞

  引力 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 萬有引力

  閱讀提示

  1.這篇文章並不是專門講引力波的。

  2.這篇文章講了萬有引力和引力波的關係。

  3.一個理論和方法在適合的位置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用知識愛上學習,大家好,我是大於老師

  這一周在科學界有一個大事件發生,就是最近刷爆網絡的:我們終於看到了中子星撞擊後產生引力波的事件。從之前的「聽到」到現在的「看到」,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且這次也是全世界眾多的天文臺共同合作的成果 。其中還有我們國家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和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等多臺設備參與了觀測。這也很讓我們感到自豪。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次事件的過程吧:

  2017年8月17日,12:41:04 (協調世界時),在近地軌道默默飛馳著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向地面自動發送了一條簡訊,內容是它剛剛探測到了一次來自宇宙深處伽馬射線暴發。

  大約6分鐘後,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漢福德市的 LIGO 引力波探測器傳來消息,在剛剛探測到的伽馬暴發生前 1.7秒,探測到一次引力波暴發事件。

  13:21:42,加入全球聯網系統(Gamma-ray Burst Coordinates Network, GCN)的世界各地的望遠鏡控制中心同時收到一則通知,內容是發現一例高度疑似雙中子星併合事件,並通報了初步判定的方位坐標。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頓時都沸騰了,紛紛把自己的望遠鏡指向信號來源的方向.....

  同一時間(北京時間8月17日晚上9點多鐘),已經通過協議加入了LIGO多信使全球觀測合作的中國的慧眼團隊,也收到了疑似觀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的通報,把在軌運行僅2個月,還處在緊張測試階段的慧眼衛星,對準了信號來源的方向……

  全世界的望遠鏡都在同一時間指向了同一個方向:那席捲1.3 億光年的時空狂瀾的源頭。

  第一次,人類不僅「聽」到了引力波的「聲音」,還「看」到了引力波的起源。

  天體劇烈活動引起的時空擾動,好比在浩渺的宇宙中央投下一顆石子,歷經10多億年漫漫星系之旅,時空的漣漪最終與地球邂逅1秒。從1916年愛因斯坦的預言,到2016年2月首次確定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人類為了這最後1秒的相遇,苦苦探尋百年。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有引力波的預言呢?關於引力波中的引力與萬有引力中的引力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廣義相對論對萬有引力幹了什麼?

  1916年6月,愛因斯坦基於自己建立的廣義相對論在《普魯士科學院會刊》(物理數學卷)發表了第一篇預言引力波的論文。

  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手稿

  大於老師看過廣義相對論的中文版,我的結論是什麼呢?完全看不懂。不過也別笑話我,估計你也不一定能看懂。當年廣義相對論發表的時候,人們都震驚了,因為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可以說是推翻了之前人們廣泛認同的萬有引力的原理,重新闡述了這個世界的基本原理。對於當時全世界那些聰明的大腦來說,想完全理解廣義相對論也是非常困難的。20世紀20年代初,一位新聞界人士問當時的英國天文學家艾丁頓爵士說:他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懂廣義相對論。而艾丁頓的回答是:「我正在使勁想,那第三人是誰。」所以咱們看不懂也不丟人,也就是70億人減去那3個人中的一個嘛。

  話說回來,這個廣義相對論到底對萬有引力幹了什麼呢?咱們委婉點兒說:就是用了一種新的理論解釋了「引力」是怎麼回事。要是不客氣的說,就是用一種新的理論,說明」引力」這東西壓根就不存在。而這一下子可就不得了了。

  同學們可能會知道萬有引力理論,咱們在中學會學到一個萬有引力公式。而這個公式是誰提出來的呢?就是那位牛的不能再牛的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在他的那本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的。據說萬有引力是牛頓是被蘋果砸了一下就想出了的,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可愛的謠傳,不過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了,咱們後文再敘。

  牛的不能再牛的牛頓

  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簡單來說萬有引力就是說: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有關,質量越大引力大,距離越遠引力越小。所以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太陽的巨大引力在牽引著地球運動。利用萬有引力公式,人類在牛頓的解釋下第一次看清了宇宙的運動形式,這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質的飛躍啊。人們都因為這個理論而歡欣鼓舞,甚至有人說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結果愛因斯坦一個論文,引力沒了。這大家哪能一下子就能接受了呢。

  愛因斯坦

  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有什麼不同?

  萬有引力與廣義相對論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在牛頓構建的物理世界裡,時間和空間都是穩定而絕對的,不能變化更不能扭曲。引力來源於物體本身,物體被吸引,相互運動是引力的結果,但是牛頓並不能解釋為什麼物體有質量就有引力。

  但在愛因斯坦構建的世界裡。時間和空間可以扭曲變形。有質量的物體彎曲了時空,而這種彎曲影響了其他物體的運動,引力是時空變形後的後果。

  我們經常用一個彈簧床來比喻愛因斯坦的這種時空觀。雖然這種比喻和宇宙真正的變化還有很大的差距,不過作為在三維空間中生活的我們,能去用這種方式來理解時空的變形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假設時空是一個軟軟的蹦床,在這個蹦床上放一個物體,比如一個保齡球,這個蹦床自然會產生一個凹陷。我們從蹦床的邊緣放一另一個玻璃球會發生什麼呢?這個玻璃球會沿著凹陷的蹦床滾落到凹陷的最深處,直到和保齡球碰到一起。我們給這個小玻璃球一個速度,如果速度不夠,這個小球會繞著大球一圈一圈的滾動,越滾越深最後依然與大球相撞。但如果速度夠高,玻璃球會在凹陷處下沉一下,然後從另一頭出來。但如果保齡球的位置質量發生了變化,蹦床上的凹陷也就會對應著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會迅速從中間向四周傳播出去。也就是咱們一直在說的引力波。這次我們看到的引力波事件中就是兩顆中子星合併以後產生的引力波紋傳到了我們的地球上的結果。

  有質量的物體使時空彎曲

  時空彎曲造成小球圍繞大球旋轉

  引力波的漣漪

  引力波的發現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不過難道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嗎?要不要我們建議一下學校就別學萬有引力?同學你想多啦。

  廣義相對論雖然比萬有引力定律更好的解釋了這個宇宙。但是它也有一個問題:太複雜了。比如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場方程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二階偏微分方程,有16個自變量。換句話說你要是沒有紮實的大學數學的基礎,這個公式你都看不懂。而不要說去應用它了。要知道愛因斯坦為了建立廣義相對論理論還特意去大學裡整整學習了一年的黎曼幾何外加重新研究了微積分,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數學知識。愛因斯坦況且如此,何況咱們普通人呢。

  但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就要簡單的多——兩個物體各自的質量,物體之間之間的距離,在加上一個不用怎麼變化的萬有引力常數,用簡單的乘法和除法就可以分分鐘搞定。

  萬有引力公式,清爽了好多啊

  萬有引力與廣義相對論各有什麼用?

  於是,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都在發揮著他們不可取代的作用:

  當我們需要計算火箭的彈道,計算潮汐現象,計算如何把衛星發射上天,計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等等速度比較低的事物的時候,萬有引力就可以大展拳腳。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並沒有被徹底否定,而是被限制了它可以適用的範圍,就是在宏觀低速情況下。這種情況下牛頓理論的精確程度已經能夠滿足要求了。

  但當我們把眼光放眼宇宙,想研究一下黑洞的形成、恆星的運動這種高速度,引力作用很強,要求計算精度很高的情況的時候就需要廣義相對論的幫助了。有同學可能會說:宇宙這個項目太高大了,我可能一輩子都研究不了。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也離不開廣義相對論的幫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們尤其是你的爸爸媽媽開車時每次都要用的GPS定位系統。GPS系統能夠定位是因為在我們頭頂有著24顆衛星,這些衛星中裝配著精確的原子鐘。我們每時每刻都至少能至少接收到4顆衛星的信號,這些衛星用電磁波不斷的發射帶有時間信息的數據,因為這些電磁波的速度是恆定的。而我們的手機、導航儀這些帶有GPS接收器的設備通過不斷地分析這些時間數據來確定我們的位置。

  GPS衛星(想像圖)

  這麼看GPS定位的原理挺簡單的。但是,這些衛星可是在我們頭上2萬米的高度上,以1.4萬公裡的時速高速飛行著。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衛星會有一個必不可免的問題:衛星上原子鐘的時間和地面上的原子鐘時間不一樣,每一天都比地面的鐘快38微秒,而這個誤差並不是因為這個鐘有什麼質量問題,正是由於廣義相對論早就預見的引力與時間的關係,GPS衛星在2萬米的高空高速運動,衛星鐘的時間就會與地面的鐘產生差異。這38微秒是0.000038秒,這個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計的時間差異,卻給GPS的定位帶來每天將近10公裡的誤差。而我們正是通過廣義相對論的精確計算消除了這個時間差異才使我們在使用GPS定位的時候不會產生大問題。

  說了這麼多。其實除了介紹一下萬有引力中的的引力與廣義相對論的引力之外,大於老師還是另有深意的。理論和方法是要不斷的進步,並且要有適當的使用範圍。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萬有引力的延伸,它從時空的角度解釋了引力的產生原因。而萬有引力也並沒有被人類所拋棄。在我們的世界中,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都在通過各自的優勢而為我們所用。

  同學們,你應該了解的事

  其實在我們身邊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用萬有引力去計算衛星的發射,但我們沒辦法用萬有引力去糾正GPS的誤差。進入新的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大於老師是中學老師,我就發現我們在小學養成的學習方法在初中不一定適用,而且不同的環境下你也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學習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你學習語文的方法不能照搬到數學上來。所以,通過這一期節目,你和你的爸爸媽媽也可以思考什麼是適合你的學習方法,我期待這你早日找到自己的「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來解決你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用知識愛上學習,本周的節目就到這裡,我們下周見。

  感謝蘋果用戶,寫字不易,隨喜賞讚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與萬有引力的博弈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呢,廣義相對論:主要是指空間扭曲,當一個很大的質量的物體可使空間凹陷。太陽周圍的空間在太陽還沒有來之前是一個很平的平面,因為太陽的質量較大使得原本很平的空間,出現了凹陷,而八大行星就是因為凹陷「滾落」下來的。
  • 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和聯繫?
    萬有引力是自然界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一,而廣義相對論是對萬有引力的全新詮釋,並彌補了牛頓力學萬有引力定律的不足。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萬有引力最先被人類認識,首次提出並構建萬有引力引力體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薩克·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切有質量物質的基本屬性,無論兩個物體相距多遠,本質上它們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這種力和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同樣是解釋「引力現象」,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有什麼區別?
    萬有引力 說起萬有引力,我們知道,這是由牛頓提出來的。牛頓認為,萬物都有彼此吸引的力,也就是萬有引力。而且這個引力和物質的質量成正比,和物質間距的平方成反比。這也是我們高中的時候學習的內容。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從那個蘋果砸中牛頓的一刻開始,牛頓忽然意識到是重力在導致蘋果下墜,而且不僅是大地,任何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引力,所以任何兩個物體都會相互吸引,這就是萬有引力。以牛頓的理論作為基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測量,人類最終找到了萬有引力常數G,於是我們擁有了萬有引力公式。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從那個蘋果砸中牛頓的一刻開始,牛頓忽然意識到是重力在導致蘋果下墜,而且不僅是大地,任何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引力,所以任何兩個物體都會相互吸引,這就是萬有引力。以牛頓的理論作為基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測量,人類最終找到了萬有引力常數G,於是我們擁有了萬有引力公式。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哪個更正確,目前來看顯然是相對論更為正確。我經常看到大家都堅持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依然是正確的。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廣義相對論能證明萬有引力定律是錯誤的嗎?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當然是沒有錯的,不然我們現在也就不會學這個理論。只是這個理論不能完全反映深刻的宇宙規律,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在17世紀,牛頓從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中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認為物體被吸引在地球上以及宇宙中的天體運動都是受到引力的支配。當年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而且現在的火箭發射也都是利用這個理論,所以這個牛頓的引力理論是非常成功的。不過,萬有引力定律只能適用於弱引力場,而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
  • ——從萬有引力理論到廣義相對論
    萬有引力在幾個世紀以前,牛頓首先發現了萬有引力,他認為引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天上所有的天體之間都存在,並且也正是引力維繫了天體的運行,牛頓甚至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計算公式,然而他卻沒有給出引力是如何產生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的答案。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解釋廣義相對論三大預測嗎?
    但是,對於大質量和高速運動的物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再適用,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彌補了這一缺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黑洞的存在和水星的近日點進動。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立的,當年廣義相對論的三大預測:引力紅移、光線偏折和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定律是無法預測的。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包含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而這三大預測用牛頓定律也能得到結果。
  • 廣義相對論一重力與萬有引力闡明
    愛因斯坦在發表狹義相對論之後,開始著手研究另外一個難題一重力。牛頓已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跟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跟質量乘積成正比的力),邁出了重力研究上的重要一步。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今年是廣義相對論創建100 周年,也是狹義相對論創建110 周年。廣義相對論是「關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看作是狹義相對論的推廣,也可以看作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展。它認為萬有引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力,而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彎曲的表。
  • 萬有引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廣義相對論表現得更好?
    根據相關定理,重力一定是通某種媒介的持續影響產生的;但這個媒介究竟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我都需要留給我的讀者去考慮了」第二,萬有引力與狹義相對論是相對立的。這是在數學上的不兼容性:如果將牛頓重力方程代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當中,就會產生矛盾。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李金老師來講講相對論。這個理論好像大家都知道一點但是都不能說是很明白,金老師請大家看一段話,你就明白了。
  • 「反引力」突破「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的物質範疇 引領人
    原標題:「反引力」突破「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的物質範疇 引領人   「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都建立在引力的基礎上。   已知「世界」(包括宇宙)的所有物質之間都有引力,並被稱做「萬有引力」。地球對其上面的物質都有引力,並稱做「重力」。
  • 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通俗的講一下這些不通俗的事
    因為人人都知道萬有引力,而知道了萬有引力,自然也就知道了牛頓。牛頓所創建的牛頓力學體系可以說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石。然而,牛頓力學體系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並不是一種普遍的規律,其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普遍規律之中的一小部分特例,所以,之後便有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終於算是將力和運動的事情給說明白了。那麼,什麼是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以及廣義相對論呢?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水星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與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結果存在一些差異,觀測值與理論值每個世紀相差43秒,這遠大於觀測誤差,所以必然是理論出了問題。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由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十分嚴謹,而且獲得了天文觀測上的證實,在問世後不久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從此正式開啟。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已誕生整整100年,廣義相對論不僅改變了全人類對時空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或許,直到現在你根本不清楚什麼是廣義相對論,但它的確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 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數學理論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廣義相對論的數學背景以及關於數學家們對黑洞形成機制研究的歷史。這一點實際上是與廣義協變性一脈相承的, 因為後者意味著引力場方程及其解允許對 4 個時空坐標作任意變換, 從而只有在添加 4 個坐標條件後才能得到確定的解。) 實際上,關於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對於廣義相對論的優先權之爭就是圍繞著誰先寫下了這個方程。據說,1915年初期愛因斯坦對於如何把引力數學化的想法已經相當的成熟,唯一的缺憾就是未找到描述引力分布的場方程。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兩千年後,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想知道為什麼氣體對容器壁施加有壓力。從牛頓力學的角度來說,這應該用氣體各部分的相互排斥來解釋。但這個解釋看起來十分荒謬,因為在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氣體壓強僅取決於氣體自身的溫度。這個解釋表明相互作用力也取決於溫度,這與牛頓力學體系的思想格格不入。
  • 廣義相對論一直認為引力不是力,為啥我們教科書還要談引力
    其實很簡單,因為他是網友,一般人要想真正理解廣義相對論,那麼就必須要具備以下知識:高等數學的微積分、曲率、二階非線性、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否則你是壓根不懂廣義相對論到底在說啥。所以你現在就可以檢查下自己是否具備上面的這些知識,如果你對上面的知識完全不懂,那麼你其實已經沒有資格去反對廣義相對論了。這就好比於一個人去談如何保養汽車,結果他連啥是汽車都不知道,請問他還有資格去談保養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