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輻射導致的軌道衰減是咋回事?牛頓定律能否解釋這個現象

2020-12-05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我們都知道雙星軌道衰減問題,例如兩顆中子星會互相螺旋靠近對方。那麼它們轉得好好的軌道為何會衰減呢?我們太陽系行星軌道會衰減嗎?牛頓和克卜勒能解釋這個問題嗎?相對論是怎樣解釋的?今天就討論這些問題。

讓我們先回到牛頓和克卜勒定律。

太陽系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我們可以把太陽看作是太空中一個固定的不動的點,於是我們就可以追蹤太陽系內所有天體,包括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圍繞太陽的軌道運動。我們高中時期的物理都是這樣分析問題的,但是這樣得到的只是近似值!

400多年前第谷死後把幾麻袋的天文觀測數據交給了克卜勒,克卜勒就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好、最豐富天文數據,再加上克卜勒這個人數學能力特別強,於是他就發現每一顆行星都不是在以太陽為中心的圓形軌道上運行,而是在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上運行。這就有了克卜勒三大定律!半個多世紀後,牛頓發現了導致橢圓軌道發生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定律。

引力定律不僅適用於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太空中的物體,也適用於地球上簡單的墜落物。怎麼說,你拿著引力定律,走遍宇宙任何角落,都可以解決所有宏觀物體的引力問題!引力定律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被稱為「宇宙定律」,因為它適用於整個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

換句話說,在任何時刻,只要你知道宇宙中所有物質的位置和質量,你就能夠準確地預測在引力的影響下,在無限遠的未來一切將如何發展。這就是牛頓定律的魅力和力量。

預測整個宇宙,這個想法有點飄!首先,要預測模擬整個宇宙,我們就需要一臺像整個宇宙一樣強大和複雜的計算機,其模擬精度與宇宙本身運行的精度相同,我們目前根本無法辦到,但是也不需要這樣勞民傷財!我們更喜歡製作一個簡單的模型,而不是計算整個宇宙中所有亞原子粒子的作用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

牛頓引力能否解釋軌道衰減問題?

最簡單的系統,也是我們最了解的系統就是:太陽系。

在我們的印象和平時看到的圖像中,八大行星被巨大的空間隔開,太陽系的行星軌道應該是8個繞著靜止太陽運動的完美封閉的橢圓!但是要得到這樣的結果,我們就必須做出以下的假設才能成立:

所有的行星和太陽的質量都可以看作是一個點。每顆行星的軌道僅有太陽對其施加的引力決定。牛頓定律是絕對的,所以不存在洛倫茲不變性(意思就是不考慮行星之間速度的差異,外行星比內行星運行的速度快)。但是,在現實中,以上的假設都不是真實的!

為了研究方便質量是可以看作一個理想的點,但是真實的行星和太陽可一點也不像點。雖然各天體之間的距離比它們自身的大小要大得多,但是天體的大小(從水星直徑4879公裡到太陽直徑1391684公裡)不等,天體質量分布也不均勻,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而且太陽系中的每一個天體都以非零的固有角動量旋轉。

實際上,太陽系內沒有一顆行星的軌道是完美的橢圓,我們的太陽也不是靜止的。行星相互之間以及太陽引力的變化導致了行星軌道在時間上並不是恆定的,如果我們的計算和測量足夠精確的話,我們應該能夠看到克卜勒的軌道預測只是一個實際情況的近似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考慮到更複雜的現象,比如與其他微小顆粒、粒子、塵埃的碰撞,行星也會損失少量的軌道能量。在現實中,行星軌道不會形成一個封閉的橢圓,會慢慢的螺旋靠近太陽!

這是牛頓引力對軌道衰減能做出的最極限的預測和解釋了,因為牛頓引力並不關心引力的速度是多少,也沒有引力場和引力輻射這一說。兩個有質量的物體只要一出現就會瞬時產生引力作用,拿走一個引力也會立即消失,除非有外在的因素影響引力,才會產生軌道的變化。而太陽系肯定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系統,所以引力變化也是存在的!

廣義相對論中的軌道衰減

而在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大質量物體會在它周圍產生一個引力場。如果這個物體自身在運動或旋轉,就會導致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引力場。那麼另一個大質量物體在引力場中運動,會發生什麼呢?

不知道也沒關係。大約在同一時間,科學家們也正在考慮當帶電粒子穿過電場時會發生什麼。具體地說,科學家把原子想像成一個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環繞原子核的電子。如果是這樣的原子模型,那麼原子肯定不能存在!

快速移動的帶電粒子會發射電磁輻射,而電磁輻射攜帶能量。因此,電子的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因此原子就會崩塌!盧瑟福首次發現了這個電磁輻射問題,直到幾十年後量子力學的出現,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特定能量的電子存在於特定的軌道上,而電子輻射出的能量並不是連續的,一次只能發射一份能量,這就是量子的定義!

愛因斯坦也預測,物體在變化的引力場中加速或改變方向,也會引起引力輻射或引力場的振蕩,就是我們常說的引力波,引力輻射和電磁輻射一樣,也會帶走能量,所以就會發生天體的軌道衰減!像我們太陽系這種較小的質量引起的引力波是無法探測到的,所以科學家就選擇了那種強引力,並且速度不斷變化的天體,進行測量。距離我們地球1.7萬年的雙星脈衝星就是很好的選擇,科學家也第一次成功間接的測量到了引力波!

總結:地球螺旋進太陽的時間需要10^150年

還記得50年前阿波羅登月時放在月球上的雷射測距反射鏡嗎?科學家通過使用雷射測距精確測量月球的位置,我們不僅能夠證實引力輻射效應(導致軌道衰變的相同效應)的存在,而且發現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具有99.9%的一致性(不確定性為0.1%)。

對於像地球和太陽這樣的系統來說,地球螺旋進太陽的時間需要10^150年,這個時間大到可以讓太陽毀滅,所以基本上不去考慮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一個雙星脈衝星來說,幾億年後就會撞向對方,這就是引力輻射效應!

所以牛頓定律也可以解釋一個部分行星的軌道不是一個封閉的完美橢圓,想要完美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輻射效應!

相關焦點

  • 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兩大引力理論的角逐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我們都聽說過水星軌道的進動問題是牛頓引力理論揮之不去的一朵烏雲,那麼你知道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其實牛頓的引力理論也可以預測出了光線在重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那麼它是怎樣在與新引力理論的角逐中落敗的?以及1919年的日食是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解釋廣義相對論三大預測嗎?
    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立的,當年廣義相對論的三大預測:引力紅移、光線偏折和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定律是無法預測的。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包含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而這三大預測用牛頓定律也能得到結果。
  • 暗物質和修正引力理論 誰是解釋宇宙本質的真理
    投稿請聯繫:mike300@126.com本期作者:晗冰 責編:王真暗物質理論是當前的主流理論,但在暗物質沒有完全得到證實的情況下,一些科學家又提出了修正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現象。萬有引力定律是迄今為止最成熟的物理學定律。但是宇宙中的行星、恆星、星系甚至於更廣意義上的現象似乎並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的描述,以至於你會反覆對你所看到現象進行反覆檢查。
  • 如果牛頓定律不同,行星的軌道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來解一個方程其中M是太陽的質量,G是一個不一樣的引力常量:單位是速度平方每單位質量。在其它情況下,規則軌道是存在的,但是不會成為閉合軌道(特殊情況除外)這裡有一個軌道的例子,它的向心力是和距離成反比的(非平方反比):用一個遊戲解釋會很有趣我很感謝我在Patreon(Patreon是藝術眾籌服務供應商)上那些慷慨的支持者。
  • 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能解釋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嗎?
    當有人把這個問題提給牛頓的時候,牛頓知道他必須回答,因為當時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也是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現者,實際上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正跟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有關。圖解: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關於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這個問題,早在牛頓之前4000年古希臘人就開始琢磨了,他們的認識是從地球開始的,他們很聰明地意識到地球可能是圓球,這個意識首先來自於對船的觀察,觀察地平線外駛來的船,古希臘人見到這些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再露出船身,如果地球是平的,就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怎麼看引力的?
    幾百年來的觀察已經證明了物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引力。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使用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量化了這一現象,並將其表述為:在宇宙之中,每一個物體都吸引著其他所有物體,並且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他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引力為何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有何特殊意義?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告訴了我們:任何質量系統在引力作用下的行為。那麼引力為什麼滿足與距離平方反比的關係?首先看一下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幾乎所有已知的物體,從行星到小行星和大多數彗星都繞著太陽以圓形或橢圓形軌道運行。
  • 引力速度為什麼必須等於光速?
    你想一下地球感受到的引力是8分鐘前太陽所處位置的引力,那麼這個引力不僅會給行星提供一個朝向太陽中心的徑向加速度,而且這個引力還會在行星軌道運動的切線方向上提供一個分量,使得行星在軌道上運動總是有一個加速度。因此行星的在軌道上運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使得軌道變得不穩定,這種變化足以在數十年間被觀測到,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行星的軌道運動發生如此的變化。
  • 為什麼引力速度必須等於光速?
    你想一下地球感受到的引力是8分鐘前太陽所處位置的引力,那麼這個引力不僅會給行星提供一個朝向太陽中心的徑向加速度,而且這個引力還會在行星軌道運動的切線方向上提供一個分量,使得行星在軌道上運動總是有一個加速度。
  • 解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
    牛頓出生於1643年,他建立了一套在人類可感知的範圍中能夠解釋世界上許多的物理現象的萬有引力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自古以來,人類在面對世界上紛繁複雜的現象時,總會設想和找到隱藏在眾多現象背後那個統一的本質,人類的努力在十七世紀終於得到回報。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希望解釋蘋果為何從樹上掉下來,或者想精準計算你的炮彈能否準確擲中敵人的位置,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已經足夠用了;或者對於需要學習中學程度的科學而言,牛頓物理學已經夠你頭痛了。
  • 八種作用力靜態輻射與能量動態輻射的區別與分類
    但是,由於牛頓沒有認識到星球之間的主要作用力屬於引力與斥力相對平衡的坎離極性作用力,所以造成了對許多問題的無法解釋或者是做出解釋的錯誤。能量體的揮發性動態輻射則屬于波動輻射。除此之外的任何說辭,都是不能合理解釋的。近代天體物理學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所謂的暗能量。定性暗能量斥力的存在是一個進步,但也是不知道能量來源的無奈。在明確星球之間存在能量斥力的基礎上,就不可以再應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星球質量了,原因就在於虛空能量中和了星球質量的絕大部分,應用牛頓定律計算的星球質量與實際的星球質量相差甚遠。
  • 同樣是解釋「引力現象」,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有什麼區別?
    萬有引力 說起萬有引力,我們知道,這是由牛頓提出來的。牛頓認為,萬物都有彼此吸引的力,也就是萬有引力。而且這個引力和物質的質量成正比,和物質間距的平方成反比。這也是我們高中的時候學習的內容。
  •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修正牛頓引力理論會是正解嗎?
    但是,暗物質並不是唯一一個解釋在宇宙中觀測到的引力現象。另一個想法是修正引力理論本身,並且有很多人已經在嘗試構建這樣的理論。比如「修正牛頓引力理論」(MOND),這是眾多替代暗物質最廣為人知的理論。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其中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回到19世紀,來解決一個長久懸而未決的問題:消失的質量。這也是暗物質和MOND試圖解決的:天王星和水星的問題。
  • 牛頓到底有多牛?看他如何想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你就知道了
    其中最為偉大的發現就是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發現不僅為克卜勒的三大定律提供了理論依據,還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以及行星繞太陽運行的本質。這個思想也啟發了牛頓提出了第一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有了以上前人的成就,牛頓作為人類幾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能夠開創新的物理學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因此這個模型它不完善,顯然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個時候克卜勒就出現了,他通過從第谷·布拉赫那裡得到的大量觀測數據,通過擬合猜測的方式將行星運行軌道規定為橢圓,而太陽就處在橢圓的焦點之一。這個就是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還有第二第三定律,這裡就不贅述了。
  • 根據萬有引力,宇宙會因為引力而塌縮,為何卻在加速擴張?
    而當時解釋地球上物體下落和上升的理論還是古希臘時期提出的古元素說,人們認為地球上的萬物是由水、火、氣、土這四種元素組成的,而重的元素會下降,輕的元素就會上升,雖然這樣的說法解釋了地球上的所有現象,但是無法解釋天上的太陽、月亮以及恆星為何會漂浮在天空中,而且這些天體為何還在天空中做規律性的運動。
  • 牛頓力學在預測水星軌道時存在偏差,是不是說明牛頓力學是錯誤的
    在預測水星運行軌道時,牛頓力學存在偏差,廣義相對論更加準確,是不是說明牛頓力學是錯誤的,應該推廣廣義相對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科學觀講起。,導致我們無法獲知真相3、科學從來沒有自大到認為科學方法可以獲得這個世界的真相,而只是接近真相4、科學方法也許有各種不足,但卻是我們已知的認知這個世界最有效手段,總比跳大神要好一點5、科學是從複雜世界中忽略某些要素,建立一個簡單模型來解釋這個世界6、這個模型有沒有效果取決於以下幾點:可證偽,能夠解釋已知的所有事實,能夠預測未來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科學觀
  • 廣義相對論能證明萬有引力定律是錯誤的嗎?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當然是沒有錯的,不然我們現在也就不會學這個理論。只是這個理論不能完全反映深刻的宇宙規律,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在17世紀,牛頓從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中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認為物體被吸引在地球上以及宇宙中的天體運動都是受到引力的支配。當年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而且現在的火箭發射也都是利用這個理論,所以這個牛頓的引力理論是非常成功的。不過,萬有引力定律只能適用於弱引力場,而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
  • 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克卜勒原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但這個助手職位僅僅做了不到一年,第谷就逝世了。克卜勒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第谷長達20多年天文觀測的精確數據。他對這些數據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現象,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克卜勒三大定律),為當時所觀測的行星軌道運行的規律做了總結。但問題是,這些行星為什麼會繞著恆星運動?是力在起作用嗎?
  • 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克卜勒原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但這個助手職位僅僅做了不到一年,第谷就逝世了。克卜勒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第谷長達20多年天文觀測的精確數據。他對這些數據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現象,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克卜勒三大定律),為當時所觀測的行星軌道運行的規律做了總結。 但問題是,這些行星為什麼會繞著恆星運動?是力在起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