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到底有多牛?看他如何想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你就知道了

2020-11-28 李論科學

艾薩克·牛頓,一個任何人都耳熟能詳的人物,他的大名是如此的如雷貫耳,他是大部分人上學時認識到的第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天才級人物。

牛頓本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真的很牛!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將科學和神學分家的人,他憑藉一己之力,通過總結前人的經驗,憑藉自己猶如神助一般的思維見解,以及高超的數學能力,開創了經典物理學。

其中最為偉大的發現就是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發現不僅為克卜勒的三大定律提供了理論依據,還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以及行星繞太陽運行的本質。

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看起來相當的簡潔,但其中有兩個相當關鍵的部分:萬有引力的大小和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第一部分我們還能夠理解,但第二部分F∝1/r,這個關係現在看來依然讓我們感到困惑,為什麼引力會和質量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呢?牛頓當時是怎麼知道這種數學關係的?

今天我們就說下平方反比的來歷,通過這件事,我們就能充分的認識到牛頓在當時的驚人見解。

在說牛頓之前我們不得不提一下伽利略和笛卡爾,這兩位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物理學家。因為牛頓本人都說了,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伽利略本人除了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以外,還是實驗物理學的開山鼻祖,在伽利略之前,人們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根本,這個觀點來自亞里斯多德。

說的意思是,物體運動是因為他受到了一個持續的力,如果撤掉這個力,物體就會靜止。但伽利略認為力不是物體運動的根本,是改變物理運動速度的原因。

其實伽利略已經把牛頓第二定律差不多說出來了。(F=ma)

再一個就是笛卡爾,在克卜勒提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以後,很明顯亞里斯多德之前提出的物理規律已經不適合新的時代要求了。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地球上重物下降、輕物上升,在地球之外的天上和地球不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天上是由以太組成的,各大行星在各自的天球上繞著地球旋轉,在行星的天球之外是恆星天球,然後是由上帝主管的原動力天,原動力天為行星的運動提供原動力)

因此為了適應新的太陽系模型(日心說)以及行星的橢圓軌道,就急需提出一套新的物理學,來為此模型作為理論基礎。

笛卡爾當時想開創新的物理學,想完成牛頓的工作,但他最終還是沒有成為牛頓這樣的人。

不過笛卡爾還是提出了一些驚人的見解,為牛頓後來的工作鋪平了道路。

首先笛卡爾認為宇宙中除了物質就是運動,再沒有其他任何事物了。

這個思想相當的關鍵,意思就是說,地球和天上沒有區別,都遵循著同樣的物理規律。舉個例子就是:在笛卡爾看來蘋果和月球沒有任何區別。

徹底否定了亞里斯多德幾千年來認為的,天地之別的概念。這個思想啟發了牛頓,敢把月球繞地球的運動,和蘋果在地面的下落聯繫起來進行研究。

其次笛卡爾認為,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下,會保持自己原有的狀態(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而且數量守恆。

這個思想也啟發了牛頓提出了第一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

有了以上前人的成就,牛頓作為人類幾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能夠開創新的物理學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我們常聽說牛頓的萬有引力來自於他在家躲避瘟疫的時候,看見自家後院下落的蘋果想到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牛頓躲避瘟疫的時間是1665年,而萬有引力出來的時間是1687年,這中間經歷了23年。

足以見得萬有引力並不是牛頓一時間的靈光乍現,而是幾十年的辛苦成果,因此一顆蘋果不足以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但這顆下落的蘋果足以讓牛頓思考,蘋果本身是受到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力,不然蘋果應該保持靜止,而不會下落。(這一點可以從笛卡爾早就提出的慣性定律得出)

其實在當時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蘋果應該是受到了力才會下落,但他們不敢相信),但只有牛頓敢於相信,蘋果受到了一種看不見的、魔法般的、超距作用力。

說真的,就算亞里斯多德復活,他也不敢相信世間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魔法之力,那麼牛頓為何就願意相信呢?

因為在牛頓的心裡一直住著一位萬能的上帝,一位有著自由意志的上帝,牛頓本人一生都痴迷著鍊金術,他相信世間存在魔法,相信超自然現象,有人甚至認為牛頓除了是一位科學家以外,他還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位魔法師。

這樣的牛頓相信兩個物體之間有超距作用力,就顯得合乎情理了。

而牛頓研究這個超距作用力並不是從蘋果入手的,而是繞地球旋轉的月球,根據笛卡爾的見解,牛頓本人產生了這樣在當時十分超前的想法:

讓蘋果下落的力和使得月球繞地球旋轉的力是同一個力。

不可否認,這是牛頓靈光乍現的時刻。

而且牛頓為了驗證他這個想法, 還做了一個驚人的思想實驗。就是牛頓大炮。

想像在一座高山上架一門大炮,就像上圖那樣,現在大炮向前發射炮彈,排除空氣阻力以及神乎其神的引力外,這個炮彈的路徑就是A,直線勻速飛行,並且徹底的遠離地球,不會落到地面上。

但是牛頓想,地球上有神奇的引力,那麼炮彈的路徑就會變成B或者是C,落點的遠近取決於炮彈的初始速度。

那麼當炮彈的速度達到一定的值,那麼炮彈的下落的速率就會等於地面彎曲的速率,這時炮彈就不能落到地面上了,它的路徑就是D。

這時的炮彈其實是一直往地面落,但是總是會錯過地面,因為地面是彎曲有一定曲率的。那麼同樣的,月球繞著地球轉,也是同樣的道理,月球一直在受到地球的引力,往地面落。但是一直在錯過地面。

這個想法簡直神了,不僅讓牛頓知道了平方反比定律,而且這也是現代人類發射火箭的原理。沒有一個聰明絕頂的大腦,是根本想不到這個思想實驗的。

那麼牛頓是如何證明平方反比定律的?

上圖就是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月球的軌道速度為V,如果月球沒有受到地球的引力,那麼它的路徑就是AB,在任何時間內AB的距離都等於VΔt。

但是月球會受到地球的引力,那麼在Δt的時間內月球都會落向地球,而下落的距離就是CB。

三角形EAB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那麼通過勾股定理就能得出:

其中EC和EA是相等的,可以抵消掉,然後給式子的兩邊我們再除一個2EC,得:

上個式子中的CB,這個值的大小會隨著Δt的變小而變小,而CB²會比CB變小的更快,也更快的趨近於0,因此我們可以忽略掉上式中的CB²,得出:

上式中的AB等於VΔt,EC其實就是月球的軌道半徑,因此:

牛頓當時也知道自由落體公式,他能輕而易舉的寫出一個物體在Δt的時間內下落的距離:

上個式子中的a就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因此在根據式子(4),我們就能寫出月球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為:a =v²/ R。還可以寫成:

上式中的ω是角速度,ω還可以寫成:

上式中的C是月球軌道的周長等於VT(T月球的軌道周期),所以ω=2π/ T。

在牛頓當時已經知道了月球的軌道周期,以及月球的軌道半徑,所以把這些數字帶到式子(7)和(6)中就能得出月球的a= 0.274cm / s²。

很明顯,月球在距地地球R的位置上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小於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g = 981 cm /s²);

這表明當遠離地球的時候,引力就會減小,但是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對於地球表面來說,蘋果與地球的距離就是地球的半徑Rₑ = 6371 km,而月球與地球的距離為R =384400公裡。

牛頓注意到g / a和R / Rₑ之比分別為3580和60.33。

兩者之間的關係大約是:

牛頓得出這個數學關係的過程並不是特別的複雜,主要的是他的思想在當時無人能及。

也可以說,牛頓當時敢這樣去想、去算,完全是因為自己鍊金術士的身份。他相信宇宙中存在魔法般的超距作用力。

通過對月球軌道的計算,讓牛頓更加堅信了自己的想法沒有錯。萬有引力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可以寫成F=GmM/r^2。

並且在1687年發表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巨著《原理》,為人類撥開迷霧,迎來科學的光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平方反比普遍存在,為什麼引力不能納入量子力學?
    我們知道即使在粒子尺度,引力依然存在,只不過影響很小,所以一般忽略不計。且這樣的距離的反比定律,這讓我想到了「圓的面積」或「球的體積」。這意味著這種平方反比定律不注重個體,而且強調「塊」,而這樣的「塊」在我看來就是場。
  • 引力為何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有何特殊意義?
    引力為何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為什麼離質量源越遠引力就越小?平方反比有何特殊意義?幾個世紀以來,牛頓萬有引力是描述引力最成功的理論。牛頓認為宇宙中的每一個質量物體都會互相施加一種神乎其神的力,這種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而且你想想除了蘋果,你能相信牛頓在生活中再也沒看到其他物體下落的景象嗎?顯然不可能,任何時候牛頓都能看到物體朝向地球中心下落!那為什麼是一顆蘋果鑄就了牛頓神話呢?而不是一個杯子、一支筆呢?很顯然這個神話它就只是個神話,讓小孩子看一看還行,要真正的了解科學,我們就必須知道牛頓本人到底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的。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很顯然這個神話它就只是個神話,讓小孩子看一看還行,要真正的了解科學,我們就必須知道牛頓本人到底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的。首先說下牛頓的蘋果神話是怎麼來的?這件事其實還真不是坊間傳聞,而是牛頓本人晚年的時候親口告訴別人的,而且和他有親緣關係的後人也這樣說過,包括牛頓的同鄉寫的牛頓傳記也是這樣介紹。所以說可以肯定的是,蘋果砸頭這件事就是牛頓本人親口說出來的。
  • 牛頓到底有多牛?
    原標題:牛頓到底有多牛?因為,據我看來,至少有十來位科學家可以看作是第二偉大的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盧瑟福,玻爾,巴斯德,達爾文,伽利略,麥克斯韋,阿基米得等,都可以算得上。 事實上,世界上很可能根本沒有第二偉大的科學家。既然有那麼多科學家都能如此合適地看作第二偉大的科學家,既然在上面列舉的科學家中很難區別出到底誰更偉大,我們只好停止進行這項評選,乾脆說他們都是名列前茅的選手。
  • 書本上從來沒有的:你知道牛頓是如何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嗎?
    當人們說艾薩克.牛頓,完全顛覆了物理學領域的時候,他們真的不是說著玩的,我們已經知道了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我們可以用來描述事物如何運動,但牛頓對物理的另一個著名的貢獻,是他對引力的理解。在牛頓出生以前,科學家幾乎對重力沒有什麼概念,他們知道當你丟東西時,物體會落在地面上,而且仔細觀察他們知道行星和衛星以特定的軌道運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兩個概念是相互關聯的當然,就像運動一樣,我們現在對引力的了解,要遠遠比牛頓能觀察到的還要多,儘管如此,當涉及到描述引力的效果時,比如說,在我們整個太陽系的規模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不可思議的有用,這全都開始於一顆蘋果。
  • 物體無限靠近時牛頓引力定律有效嗎?科學家測量52微米近距離引力
    ,現在中學生最基礎的物理課上就介紹了引力定律——引力與距離的平方(r)成反比。牛頓生活在17世紀到18世紀,逝世已經快300年了,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提出,到現在依然是不朽的。但在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主要局限在宏觀物體——比如地球,或者蘋果。300年多來,科學家一直想要走進微觀世界,探尋一下萬有引力定律是否還成立?
  • 牛頓與愛因斯坦關於引力觀點的異同
    牛頓的靜態引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引力學在時空曲率上並沒有實質區別。比如我們知道兩個學說在低速率和中等質量的結果上有重疊。那是因為牛頓本人也身處時空當中!並且因為力的概念在牛頓公式F=ma中是不必要的,比如你設m=1那麼你可得F=a。
  • 牛頓到底有多牛?牛頓成名的歷史由原到底有多深?
    牛頓,我們上小學就知道這個人,是大科學家。但到了中學,他突然搖身一變,變成了我們的物理老師,什麼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變成了考題。自此,甭管牛頓多偉大,我們對他都是敬而遠之,因為在青春時代,他為難過我們。同樣的,甭管我們對他多敬而遠之,其歷史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 開局一個牛頓和若干定律,如何一統力學江湖?
    假設你生活在牛頓那個時代,你要如何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規律開宗立派,創建一個完整的力學體系?這篇文章我們來嘗試復盤一下牛頓一統力學江湖的過程。牛頓出生於1642年,我們先來大致了解一下時代背景。加上一些實驗的驗證,牛頓發現了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了牛三的加成之後,在地面上摸爬打滾的事都可以統一解釋了,但是另外還有一大類事情不好解釋:人走路騎車明顯的跟地面有接觸,所以有力也是正常的,但是蘋果為什麼要往地上落,水要往低處流呢?
  • 大自然為何偏好平方反比定律,引力和庫倫力均是如此?
    引力與距離呈平方反比定律,或許正說明我們的宇宙空間是三維的。物理學中有四種基本力,其中強力和弱力只在微觀尺度有效,電磁力和萬有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的,而且電磁力和萬有引力都滿足平方反比定律,實現生活中還有很多物理現象滿足這一規律,比如燈泡的光照強度也是和距離平方成反比。
  • 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引力只是一種時空幾何效應的?
    他的橢圓軌道理論也因為與觀測結果高度一致而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也因為克卜勒的卓越工作而被學界接納。接下來就是牛頓的工作了,他在總結了伽利略的工作之後推出了牛頓三大定律。當他把有關圓周運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克卜勒的工作相結合的時候,一個偉大的發現降臨了,這就是萬有引力。
  • 引力是時空性質,不是由時空曲率產生的!
    因為種種跡象和客觀事實表明,引力絕對不是個「孤兒」,相反她是「寵兒」,她真真做到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作用範圍。牛頓300年前就告訴我們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庫倫先生受此啟發,大膽假設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也符合距離平方反比定律,結果推理得出假設正確。無獨有偶照度第一定律也是遵守平方反比定律。而且庫倫定律在形式上也與萬有引力定律非常相似。
  • 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
    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牛頓大器早成!他的科學貢獻,都是在26歲前完成的!牛頓是個敗家子,上帝給了他無與倫比的頭腦,讓他在那個時代孤獨求敗,未嘗一敗!因此,從30歲開始他決定揭開上帝的神秘面紗,當然他失敗了!不過他的戰鬥精神卻給未來人樹立了典範!牛頓的科學成就,至今無人敢與之爭鋒!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成為大師很難,牛頓在很多領域成為了宗師!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和牛頓引力之間對彈跳球預測有差異?
    為什麼對彈跳球的預測會在廣義相對論和牛頓引力之間產生分歧? 從概念上講,這是一件簡單而有趣的問題,你可以在這裡看,如果在理論物理網站上的文章讓你感到震驚又失望的話。
  • 牛頓的蘋果如何落地——萬有引力定律
    由於母親再嫁,從兩歲起,他就與年邁的外祖母過著貧困孤苦的生活。在小學時他就非常愛科學,經常製作一些靈巧的小機械,如水鍾、風箏和日晷等。他的興趣很廣,時而做詩,時而繪畫。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孩子。因為經濟困難,14歲就離開學校回家務農。勞動之暇,他獨自躺在草地上聚精會神地鑽研數學。牛頓的舅父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成員,發現牛頓熱愛科學,很有鑽研精神,就幫助他重新回到學校讀書。
  •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如何提出的?帶你走進經典原理背後的故事
    牛頓是如何推導萬有引力定律的?根據一個著名的軼事,當牛頓又老又有名的時候,有人問他是如何想到萬有引力定律的,他的回答是,「通過不斷地思考它。」但相對於其他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人,牛頓手上有幾張王牌。首先,他對如何將力學問題簡化為應用一組簡單的動力學原理有了更清晰的概念。現在我們稱這些原理為「牛頓運動定律」,儘管牛頓並不是從零開始發明它們的(他也沒有聲稱自己是這麼做的)。例如,胡克彈性彈簧恢復力定律是由胡克在1660年提出的,遠早於牛頓發表他的力學一般定律。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怎麼看引力的?
    幾百年來的觀察已經證明了物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引力。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使用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量化了這一現象,並將其表述為:在宇宙之中,每一個物體都吸引著其他所有物體,並且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他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給你一個蘋果,你會想到什麼,偉大的牛頓就想到了地心引力
    給你一隻蘋果,你會想到什麼?這大概是人類史上最出名的水果。這個果子的事之所以能變得這麼膾炙人口,一大半要歸功於大名鼎鼎的作家伏爾泰。他是個大文豪,但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遺餘力地介紹和鼓吹牛頓的學說。要知道,在其發表萬有引力理論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法蘭西科學院根本不相信。
  • 在蘋果落地之前,因為沒有聽眾,牛頓常常對著牆壁講課
    牛頓一生深信上帝用可以想到的最單純、最巧妙、最有效的方式操控著宇宙。無論研究的對象是《聖經》還是自然世界,他都從這個原則出發。(我們已經注意到他堅持「上帝完美的成就讓一切以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宇宙沒有多餘的部分或力量,理由完全如同時鐘沒有多餘的齒輪或彈簧。正因如此,當牛頓轉而思考引力時,他不可避免地會好奇單一的力量可以解釋的領域有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