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陽系的爆炸到下一次的重複,周而復始,永不停歇。從爆炸後的膨脹,到收縮的力逐步增大。有了分開的力,就有了合攏的力。
一切都在相對的存在中。
善與惡,人類談論了一輩子。將永遠存在。因為善不可能單獨的存在,如果沒有惡,就不知道什麼是善,更重要的是"惡"讓人返回善,因為惡的體驗是痛苦的,痛苦本身就是惡。
那麼善惡都是上帝的安排。只是善是上帝的寵兒,而惡是上帝創造的思維的寵兒。
上帝創造了"生命樹",是為人類提供善。也創造了"分別善惡知識樹"。這本身是要人能夠分辨善惡,知道善惡,認識善惡。
但是人類如果不吃"生命樹"的果子,就不知道上帝給予人善的美意。
思維是上帝造的,如果思維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是自己造的,那麼就會做出惡來,惡就成了思維的寵兒。
也許這正是宇宙相對論的一部分。思維也是處於相對狀態。思維存在著"包容公正的思維",也存在"非包容公正的思維"。
所以老子說:"大制不割"。大制善,不割惡。如果按照這個思想,這個路邊標語"管住髒亂差,留下真善美",就應該改為"建設真善美,減少髒亂差"。哪個更好呢?
老子進而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的人專注於善,無德的人專注於惡。
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存在於思想領域,人類永遠不可能消滅惡,因為消滅惡,就連善也要被跟著消滅。這是"思維"本身就有的功能,是上帝安排的。有思維就會有善惡,所以人要相互包容,要公正的對待自己和別人,要吃"生命樹"的果子,永遠靠近善或在善裡。
王陽明說:"為善去惡是格物",所以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善惡"乃表,在"表"上作為,下苦功夫,是舍本究表。所以《聖經》說我耶穌是生命,是源泉,是動力。
所以相對的東西是永遠存在的,不要在相對的東西上下功夫。而是遵從源頭,活出生命的本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