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經》第一章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公元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探討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的論文,《廣義相對論》從此開始萌芽;直到了1915年, 「愛因斯坦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從此一個物理學定律失效的「奇點」誕生。

對宇宙來說可能發生在一瞬間,但對人類來說卻跨越了將近2千5百年的兩件看起來毫不相干事,實際上存在一個「問」和「答」的關係,可惜國人卻偏偏看不懂。
為什麼這樣說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國人是怎麼斷句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那麼解釋就是:「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然後我們再看看物理學對「奇點」的定義。引力奇點(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是大爆炸宇宙論所說到的一個「點」,即「大爆炸」的起始點。該理論認為宇宙(時間-空間)是從這一「點」的「大爆炸」後而膨脹形成的。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也就是說剛開始這個點實際上是無形的,卻因為「大爆炸」產生了包羅萬物的宇宙。這個結論可以說與國人那個斷句關係不大。

但是如果我們這樣斷句呢?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然後再這樣解釋:無形的時候,是天地之始;有形的時候,是萬物之母。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就是在描述「奇點」大爆炸前和後的狀態。
我們不要小看了這兩種不同的斷句方式,由於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它甚至能影響到我們是從消極的、迷信的角度,還是從積極的、科學的角度去看待整個《道德經》及其老子本人。
第一種斷句方法,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的翻譯是這樣的。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從上面的字裡行間,我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老子為了讓自己那個所謂的「道」顯得與眾不同而故弄玄虛。

但是如果我們按第二種斷句方法,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的翻譯卻是這樣的。
「道」一定是可以用言語來描述,但是它肯定和我們現在描述的所有「道」不一樣;它一定是可以被一個適合的名字命名的,但是這個命名卻和我們目前能想到的所有命名不一樣。在它無形的時候,它是天地之始;在它有形的時候,它是萬物之母。我們通常要用客觀的、沒有任何偏見的方式,才能觀察到它的共通的奧妙;通常要用特殊的、帶有某種目的的方式,才能觀察到它的細微的變化。雖然它是同一種物質,但卻有兩種形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命名,這兩種形態都可以看成是玄妙,而且是玄妙中的玄妙,所有玄妙都可以通過它去解釋。
現在我們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感覺:雖然老子並不知道這種物質是什麼,該怎麼描述和命名,但他堅信這種物質一定存在,只要能夠解開它的秘密,那麼所有的秘密都能夠解開。
當然,後來老子又想到了該怎麼去進一步描述這種神秘的物質,所以才有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描述就更接近於愛因斯坦場《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引力奇點」,只不過老子又把他悟出的東西運用到了管理學中。
本文僅為筆者片面之觀點,意在拋磚引玉,交流探討。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