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言 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解開 國人卻偏偏看不懂

2020-12-03 萬物聚態

大約在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經》第一章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原文

公元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探討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的論文,《廣義相對論》從此開始萌芽;直到了1915年, 「愛因斯坦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從此一個物理學定律失效的「奇點」誕生。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對宇宙來說可能發生在一瞬間,但對人類來說卻跨越了將近2千5百年的兩件看起來毫不相干事,實際上存在一個「問」和「答」的關係,可惜國人卻偏偏看不懂。

為什麼這樣說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國人是怎麼斷句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那麼解釋就是:「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然後我們再看看物理學對「奇點」的定義。引力奇點(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是大爆炸宇宙論所說到的一個「點」,即「大爆炸」的起始點。該理論認為宇宙(時間-空間)是從這一「點」的「大爆炸」後而膨脹形成的。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也就是說剛開始這個點實際上是無形的,卻因為「大爆炸」產生了包羅萬物的宇宙。這個結論可以說與國人那個斷句關係不大。

奇點爆發

但是如果我們這樣斷句呢?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然後再這樣解釋:無形的時候,是天地之始;有形的時候,是萬物之母。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就是在描述「奇點」大爆炸前和後的狀態。

我們不要小看了這兩種不同的斷句方式,由於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它甚至能影響到我們是從消極的、迷信的角度,還是從積極的、科學的角度去看待整個《道德經》及其老子本人。

第一種斷句方法,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的翻譯是這樣的。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從上面的字裡行間,我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老子為了讓自己那個所謂的「道」顯得與眾不同而故弄玄虛。

老子

但是如果我們按第二種斷句方法,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的翻譯卻是這樣的。

「道」一定是可以用言語來描述,但是它肯定和我們現在描述的所有「道」不一樣;它一定是可以被一個適合的名字命名的,但是這個命名卻和我們目前能想到的所有命名不一樣。在它無形的時候,它是天地之始;在它有形的時候,它是萬物之母。我們通常要用客觀的、沒有任何偏見的方式,才能觀察到它的共通的奧妙;通常要用特殊的、帶有某種目的的方式,才能觀察到它的細微的變化。雖然它是同一種物質,但卻有兩種形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命名,這兩種形態都可以看成是玄妙,而且是玄妙中的玄妙,所有玄妙都可以通過它去解釋。

現在我們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感覺:雖然老子並不知道這種物質是什麼,該怎麼描述和命名,但他堅信這種物質一定存在,只要能夠解開它的秘密,那麼所有的秘密都能夠解開。

當然,後來老子又想到了該怎麼去進一步描述這種神秘的物質,所以才有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描述就更接近於愛因斯坦場《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引力奇點」,只不過老子又把他悟出的東西運用到了管理學中。

本文僅為筆者片面之觀點,意在拋磚引玉,交流探討。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況且,宇宙間也許還存在其他未知的、肉眼看不見的作用力。怎麼才能判定一個質點不受力呢?最好的方法是預先設定一個慣性系。如果質點在其中保持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就可以認為它不受力了。然而,用這樣的方式定義「不受力」,要求事先存在「慣性系」,而定義「慣性系」恰恰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題。我們陷入了無法解決的邏輯循環。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不像牛頓所描述的那樣是絕對平直的,而是會在質量和能量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在彎曲的空間中,天體與光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由此表現出引力效應。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奇蹟年」,又獲諾獎! (轉載)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說狹義相對論,不是我老愛做出來,別人也能做出來。但是,廣義相對論,如果不是我老愛做出來,人類永遠做不出來。(本人的演繹表述)。可以說,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是他繼1905年「奇蹟年」之後的 第二個「奇蹟年」。
  • 愛因斯坦又對了!恆星繞銀河系黑洞的運動,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用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了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運動。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它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是橢圓狀。這是科學家們經過近30年來日益精確地測量,才終於揭開了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的神秘面紗。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有些讀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們想知道愛因斯坦是怎麼發現相對論的,是用實驗的方法慢慢驗證推理出來的,還是直接用數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推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要去創立相對論的呢,有哪些時代背景和機緣巧合,為什麼同時代那麼多權威的物理學家都沒有辦到,他一個畢業工作沒幾年的小毛頭是怎麼辦到的?
  • 關於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你應該知道的事
    1916年6月,愛因斯坦基於自己建立的廣義相對論在《普魯士科學院會刊》(物理數學卷)發表了第一篇預言引力波的論文。   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成真,原因是在這裡
    結合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星系中引力的行為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在星系的尺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如何起作用進行了解釋。自那以來,廣義相對論通過了一系列在太陽系內的高精度檢驗,但還從沒有在巨大的天文學尺度上對其進行過精確地檢驗。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致敬偉大的廣義相對論!
    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搖擺的脈衝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最新觀測顯示,在距離我們25000光年外的脈衝星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搖擺,這種現象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大量關注並為之震撼。因為在一個多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已經預言了這一現象。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手稿原件來滬展出,楊振寧也來參觀了
    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人們再次向這位與牛頓比肩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表達崇敬與紀念。著名的廣義相對論論文手稿原件、科學史上最知名的公式E=mc、愛因斯坦與羅素最後的書信……8月2日,在愛因斯坦唯一到訪過的中國內地城市上海,「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向公眾正式開放。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地球表面上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中基於相對性原理利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該理論由愛因斯坦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狹義相對論加以推廣。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曲率屬性,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
  • 不讓談相對論的諾貝爾物理學頒獎大會——中國的朋友愛因斯坦與諾...
    愛因斯坦的這四篇文章闡發的科學理論,放在當時,哪一篇都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了。加上1915年發布的廣義相對論論文,頒發五次諾獎給愛因斯坦都當之無愧。雖然歷史上有多人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但是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只是青睞了愛因斯坦一次。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斯隆數字巡天中星系分布的部分地圖,距離70億光年。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星系聚類量是重力作用於宇宙時間的標誌,並允許測試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於這些尺度。1915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 每篇論文相隔一周,然後是1916年3月的一份總結論文 - 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吹響了人類的集體思想。愛因斯坦早期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已經足夠令人困惑,因為它與空間和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愛因斯坦特展上海開展 廣義相對論手稿原件首次中國大陸展示
    140周年之際,8月2日,「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廣義相對論論文手稿原件、愛因斯坦1905奇蹟年的四篇論文,以及愛因斯坦與羅素最後的書信等科學史上的頂級文物首次來到中國大陸與觀眾見面。
  • 不讓愛因斯坦談相對論的頒獎大會?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荒誕的故事
    即使如此,愛因斯坦給朋友的信中說:「我開始寫博士論文了,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為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歷史不能假設,如果米列娃不是大學期間碰到愛因斯坦,說敢說米列娃不是居裡夫人第二呢?是愛情毀掉了事業,還是家庭戕害了前途?但是可以肯定是:是愛因斯坦毀掉了米列娃!中國古話: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沒想到,這句話成立米列娃後半生的痛!
  • 白話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個即證明又推翻廣義相對論的獎項
    我前面寫了一篇《圖解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愛因斯坦哭笑不得的獎項》,為了給大家更好地梳理這個獎項由來,從牛頓的萬有引力開始,到量子力學結束,導致很多人留言看不懂,在這裡給大家說聲抱歉所以,黑洞的存在,也就是間接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為我們未來用這套理論探索宇宙奠定了基礎。(備註:牛頓的萬有引力並非錯誤,只是適用範圍有限,廣義相對論是從廣義上擴展了萬有引力的適用範圍以及用引力場代替了引力,更準確,所以大家不要因此推翻牛頓的學說,他對經典物理學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