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代大多一個字一個詞
先來一篇所有讀者都背誦過的初中古文——《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和曾子所說的話中,幾乎每一個字(即一個音節)就是一個詞語。
其中,只有「遠方」「君子」算是兩個音節一個詞。
「朋友」在古代都基本上是分開說的,因為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即同一個老師的學生稱為「朋」,志同道合者為「友」。
這是先秦時期的文章,離我們較遠了,基本上全是一個字一個詞。
02現在幾乎都要兩個字一個詞
但是現在,我們口中幾乎很少用到一個音字的詞語了,一般都是兩個字形成一個詞語。
哪怕把兩個字勉強湊在一起,也要形成一個兩字的詞語。
明明是「車」,我們偏要說「車子」。
明明是「碗」,我們偏要兒化,說「碗兒」。
明明是「鷹」,我們偏得在前面加一個「老」,叫「老鷹」。
明明是「哥」,我們偏要在前面加個「阿」,叫「阿哥」。
……
我們現代漢語把這個無甚意義的「子」「兒」「老」「阿」叫作詞綴。有點類似於英語裡面的詞綴。
英語裡面有前綴,比如:like——dislike,後面單詞就在前一個單詞的前面加上dis, 這個dis本身不是一個單詞。剛才例子中的「老」「阿」就相當於前綴。
英語裡面有後綴,比如:read——reader,後面單詞就在前一個單詞的後面加上er, 這個er本身不是一個單詞。剛才例子中的「子」「兒」就相當於後綴。
反正,目的就一個,把一個字的詞語變成兩個字的詞語。
03一字一詞為什麼要變成兩字一詞呢?
一個字成為一個詞,明明顯得非常的簡練,富有內涵,為什麼要變成兩個字一個詞呢?甚至不惜加了一個無甚意義的字,也要拼湊成兩個字?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同音現象。
同音現象的意思就是一個音對應了多個字,當你聽到一個音時,腦袋裡就有可能出現多個不同的字,理解起來費力,也容易出錯。一字一詞明顯更容易出現同音現象,兩字一詞出現同音的比例肯定就小多了。
古漢語語音系統比現代漢語複雜多了,就算是一字一詞,也不會有太多同音現象,所以沒必要變成兩個字一個詞。而後來,音節結構越來越簡化,一字一詞就出現了大量的同音現象,所以只有通過增加音節來減少同音現象。
比如,當你聽到「bo(一聲)」這個音節,你可以想到很多字:撥,波,播,剝,缽……;但是如果你聽到「bo(一聲)zhong(四聲)」,你肯定只想到了「播種」這個詞語。
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有類似於英語那種的複輔音和複合韻母。比如,英語單詞student,/st/是複輔音,/nt/是複合韻母,古代漢語也有這樣的音節,比起現代漢語的"a/b/c/d……」複雜多了。
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新事物新概念又不斷產生,這些新事物新概念也得用詞語來表達,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把原有的單音節詞(一字一詞)兩兩組合起來,來表達這個新事物新概念。於是也促進了雙音節詞(兩字一詞)的產生。
這個從一字一詞到兩字一詞的演變過程倒也完美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陰陽轉化、此消彼長、有所得就有所失……
04一字一詞向雙兩字一詞的轉化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你想一想,如果要為大千世界的每一個事物、每一個概念創造一個字(詞)該有多難?
而且還要避免出現同音現象,那這個語音系統該有多複雜?
就算人類做到了,這麼複雜的語音系統,人類怎麼傳承下去呢?
雙音節詞(連個字的詞)就不一樣了。
你可能會覺得,雙音節詞不就增加了一個音嗎?就能解決這麼複雜的問題?
其實不然,雙音節詞的兩個音節各自再配上四個聲調,那是多麼強大的詞語生產能力!
所以人類作為語言的創造者、使用者,漸漸摒棄了單音節詞,選擇了雙音節詞,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這也不是一個人、一代人、一瞬間完成的事情,而是無數代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