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悠久的歷史,就是滿洲地區,以肅慎——滿洲系民族,一脈相承,多民族共同參與,創造出七千年滿洲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先後建立的歷史國家主要有:
肅慎、扶餘、高句麗、挹婁國、勿吉、靺鞨、渤海國、契丹、大金、東真國、扈倫四國和後金國、大清國等。
滿洲曾使用的族名;靺鞨,無極,勿吉,沃沮,窩集,邑婁,滿洲,馬扎爾,都是同一個單詞的不同轉音而來。
這是金標繪製的滿洲歷史發展的示意圖。
靺鞨mojie 勿吉 olgi 馬扎爾magayars 滿洲manju 都是同一個單詞,來源於東海肅慎一個強大的部落,他們的徽號是olgi。這個古老的肅慎語翻譯過來就是浪花,波浪,海神,奔騰等等含義。
東海肅慎的強大,用徽號取代肅慎族號,黑水部又恢復肅慎族號,被翻譯成女真。
到太宗皇太極時代,1635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三日)又改回來東海海神徽號翻譯成滿洲。這一天,就是滿洲後來的節日頒金節的來歷,被認為的族慶的日子。 所以皇太極說,我國原有滿洲稱號。 窩集、勿吉、邑婁、馬扎爾、靺鞨、滿洲,都代表了東海肅慎的崛起和強大。
歷史上使用作為族名比較長的是女真這個族名,有人認為是契丹人對「肅慎」讀音上的音轉,「肅慎」在漢語中被寫為「鷞鳩」,就是獵鷹。「肅慎」這一詞彙被女真語繼承,即女真語zhul(東方之義)shen(海青之義)的合成,讀音為「珠裡真」,即「東方之鷹(海東青)」的意思。
有人分析滿洲歷史發展特點,就是幾經建國,雖每次國家滅亡,但每次反而建立新的國家是越建越大。渤海國、滅亡、大金國、滅亡、大清國就是三個不斷上升的波浪歷史。
關於滿洲一詞的本意是什麼?有很多觀點。但從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是隋時記載靺鞨有 ` 渠帥曰大莫弗瞞咄 』 演變而來 , 其中 `瞞咄 』 即為 ` 滿珠 』 或 ` 滿洲 』 的同音異譯 ,也就是部的領導人,後來的李滿住,也是此意。契丹語、女真語、滿語專家烏拉熙春認為滿洲一詞的本意是勇士,後衍變為部的領導人稱呼。
也有認為滿洲一詞與以前記載的勿吉、靺鞨有關。勿吉的「勿」,靺羯(靺鞨)的「靺」,發音為「ma」的可能性大於「mo」,因為韓國和日本對勿吉、靺羯(靺鞨)的發音為mar gar和maka。
而滿洲也確定來自蔓遮,也就是建州的女真語,即清太宗皇太極確定的名稱。蔓遮的「蔓」對應「勿吉」的「勿」和靺羯(靺鞨)的「靺」,發音為ma。「遮」、「吉」、「羯」均是表示人群的後綴。
歷史上的室韋人的各部落首領,漢字史書記載為「莫賀咄」。
其詞可能和滿洲語的「帽子」、「冕」有關係,引申為首領加冕,即領導的意思。
根據《隋書》之「靺鞨傳」和《北史》的「勿吉傳」記載「渠帥曰大莫弗瞞咄」。
一般認為「大」即滿語的「da」,該詞有「根本、根源、元、本」、「首領、頭目、主導」等意。
「莫弗」對應滿語的「mafa」其有「祖宗、祖先」以及「老人家、老翁」之意,此處應該是後者,為「長老」意。此外與「莫弗」音近的還有「mafuta(buhv)」即公鹿之「公」的意思。首先可以肯定這個「莫弗」與年長、尊貴的男性有關聯。
「瞞咄」即滿洲。
Da,女真語裡「首領」的意思,但女真語裡,通常是xxda,而不是daxx,而且後面已經有另一個表示「首領」的「瞞咄」,不可能兩個「首領」的詞同時在一個稱號裡,因此,可以認為,前面的「da」是「主要」的意思,是修飾詞。也就主要的某某部或國的領導,Da放在前邊,突出了最高級,即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總的。
「莫弗」即滿語的「mafa」,不僅有老人家等尊稱的意思,還有宗族等名詞的意思,這裡可能就是指「瞞咄」管理的部或國。
「瞞咄」與前邊講的室韋人的各部落首領稱號「莫賀咄」,還有匈奴的君主冒頓,都是一個詞,即mahatu或mahatun.
mahatu、mahala的詞根是ma、maha。最早意思就是頭上的帽子、冠。
大莫弗瞞咄的意思,就的最主要的管理這個部或國的領導。就如古羅馬帝國存在正皇帝和副皇帝一樣,古滿洲的部或國,也可能存在兩個主要領導人,二元領導,類似現在的一正一副。
大金國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完顏是姓,阿骨打是名字,agu da,也是類似的意思。
同時期的南室韋人把首領稱為「餘莫弗瞞咄」,與勿吉-靺羯(靺鞨)人的「大莫弗瞞咄」應該是一個意思,可以得知,「餘」和「大」是修飾「莫弗瞞咄」的,那麼,大(da)在滿洲語裡是「主要」的意思,「餘」是什麼意思呢?
「餘」今天讀yu,但古代讀u,滿洲語裡U是什麼意思?U是長的意思,「餘莫弗瞞咄」即U mafa mahatu,意思就是年長的管理這個部或國的領導。
作者刀伊瑪哈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