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歷來都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時勤勞的中國人民勞作一年,享受豐收喜悅的日子,春節更是在外工作的遊子,歸家團圓的日子。今天閒話君就跟大家說一說咱們中國的這個「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它的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歷史背景?
早在先秦時期,春節有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稱謂,但是呢,從現有的資料典籍來看,這些稱謂沒有一個普及開來了。到了兩漢時期,春節除了沿用先秦時期的上日、元日之外還有了新的名稱,其中包括三朝、三始、歲旦、正旦、正日。「朝」和「旦」的本意都是早晨,早晨為一天的開始,經過引申而成為初始之義。「正」有標準、準則的意思。「正月」就是一年伊始萬物復甦的標誌之月的意思。
到了魏晉南北朝,春節之名可謂形形色色,從數量上來說也空前繁多,元辰、元正、元首、歲朝、履端、三正三元屢見其蹤,後世所用的元旦、新年的稱謂也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那麼在這些稱謂中,當時的古人最喜歡的是什麼呢?當時的人比較喜歡的是元日、正旦、正朝。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 「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的意思,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唐宋元明期間是元日之名一統天下的時期,此外,春節還被稱之為元朔、歲日、新正、新元、年。我們今天所謂「年」的概念就是從這段時期開始的。
從清朝開始一直到公元1948 年是元旦之名風行的時代。宋吳自牧早在《夢梁錄》中對元旦就有解釋: 「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為「元旦」和「正旦」。元旦作為節日名稱並不是僅僅指正月初一這一天,而是包括好幾天,因此在一些地方它就跟元日有所區別,元日只指新年的第一天。
春節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的文獻,《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上書安帝曰: 「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這裡春節是春季的意思。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到了清代有些地方將夏曆新年年節稱為春節,但是這一稱謂在社會上並沒有造成深遠影響。作為新年年節的春節被人熟知是1912 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後的事。辛亥革命成功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社會團體中施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通常人們稱公曆元月一日為「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旦」。國民政府規定稱舊曆新年年節為春節。但是,由於國家在近半個世紀中戰事連綿,中央政權的權威並未得到有效體現,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並規定了新年、春節等法定節假日,從此春節這一名稱才取代了流行三百多年的元旦,沿襲至今,如今元旦已成為公曆新年的節日名稱。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給位讀者有沒有搞清楚「春節」一詞的來歷,反正不管怎麼樣,春節快來了,閒話君在這裡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新年發大財,多多關注閒話君的文章!
註:百家號年味徵文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