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很多臨沂的小朋友已經開始期盼了,原因除了能吃各種美食,恐怕很多人都是衝著壓歲錢,那你知道壓歲錢有什麼來歷傳說嗎?小編給大家講一講。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物之一。
過去,普通百姓家裡生活不寬裕。平常的日子裡,小孩的嘴裡基本上沒有零食吃,口袋裡也沒有零花錢。只有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給的壓歲錢。
所以,在過去清貧年代的鄭州地區,小孩子天天都在盼望著過年。過年的壓歲錢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古時壓歲錢其實是「壓祟錢」,就是驅鬼避邪的意思。
在古代的鄭州地區,壓歲錢還被稱為「押歲錢」、「壓勝錢」等,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翻閱有關史料,壓歲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
那時,中原地區流行的壓歲錢是圓形圓孔或圓形方孔的銅錢,正面是吉祥的文字,寫著比如「長命富貴」、「吉祥如意」之類的話,銅錢的背面是祥瑞的圖案,比如龍鳳龜麟、北鬥七星和十二生肖等。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