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大選徐徐落下帷幕,朋友圈裡也安靜了許多。向前翻一翻,11.04日中午,我自己也正在朋友圈裡為川普搖旗助威呢。不過十幾天過後想一想,好像這裡面有些不對頭。
哪裡不對頭?我們的目光與助威絲毫不會影響選舉結果,我們只不過做了一次地地道道的吃瓜群眾。當頭腦不再發熱,才發現,大選重要的是選舉結果,而非過程。結果兩三天之後自然水落石出,等一等不就好了。
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身處這個「場景」裡。這個場景裡的瓜又甜又香,我們就是要伸手嘗嘗。在我們周圍,存在著太多的「場景」。最典型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而今年的「雙十一」,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最終結果也不負眾望,創下了多個歷史新高,我們在一起享受著購物的狂歡(還有多少個快遞在路上,準備好迎接它們了嗎?)。
於是,有人這樣解釋今年的雙十一:春節是農耕時代的豐收節,而雙十一,正在變成消費時代的豐收節。對啊,農耕時代,辛勞了一年,終於可以坐下來犒勞一下自己了。找個什麼「藉口」呢?就選「春節」吧,辭舊迎新,納福祈年啊。而今年的11.01日,就是雙十一的「小年」,11.11日,就是雙十一的「春節」,未來再有一個雙十一的「元宵節」,我想也不是什麼難事吧,畢竟,一場演奏會,有了序曲,還要有終章呢。說到春節,近年來經常聽長輩人家說的一句話就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確實,想想小時候,過年了有新衣服,有大福字,有爺爺給的壓歲錢;而現在呢,新衣服年前就買了,福字已經忘了是哪一年貼到牆上的,甚至壓歲錢也變成了微信裡的紅包。
為什麼?因為我們忘記了要靠自己去創造一個場景。場景是需要自我創造的,她帶給我們的,是崇高感、儀式感——過年了,家人圍坐一起吃一頓餃子,多麼溫馨歡快的畫面。苗煒《給大壯的信》中這樣描述崇高感: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莊嚴的儀式,看到這些莊嚴儀式中有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不斷放大這種滑稽,你就會把所有崇高的東西都消解掉。法律好像不那麼莊嚴,軍人好像也沒啥榮譽感,宗教愚昧可笑,眼中所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人的高尚寄託喪失了,尊嚴感也就喪失了,我們不再相信自己身上更嚴肅的天性,心靈中更加美好的衝動全部減弱了。我們的生活,崇高感的缺失最為嚴重,你得自己想辦法去獲得這玩意兒,看古希臘的悲劇也許是一個辦法,聽巴赫的音樂也許是一個辦法。相信我,崇高感這東西,不容易被喚起,卻會飛快地退去。你總要找點兒什麼東西,保證能從大腦中時不時地分泌出來一點兒崇高感。那玩意兒能讓你過得更美。「那玩意兒」能讓你過得更美,讓你的生活充盈而豐富。如果不是這樣,也就不會有王安石的千古絕句:
如果感覺古希臘的歌劇、巴赫的音樂還欣賞不了,沒關係。每天上班前給自己一個微笑,每周一次的自我總結,每月一次與愛人的燭光晚餐。皆跬步,但可至千裡。人類就是有這樣的能力,創造一個場景,超越當下,重塑自我。一切的一切,都被場景所包容。努力去創造場景吧,在場景中重塑自己。沒有誰,可以脫離場景單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