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隨著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其中蘊含著許多節日習俗,比如過年發壓歲錢、掛燈籠、貼窗花等習俗,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給大家解讀這些年俗。
一、發壓歲錢
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與好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過年發紅包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
到了年三十夜晚,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
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它象徵好運。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買,以及玩具和糖果等東西。
二、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
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特殊意義,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簷下和客廳中。
過年掛紅燈籠是為了迎接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更有一些吉祥的民俗寓意,所以過年掛紅燈籠的講究及吉祥寓意,紅燈籠成了中國文化的符號。
過年掛燈籠是民間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海外華人聚居的地區,春節掛燈籠這種傳統,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蘊。
三、貼窗花
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各地的中國人都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窗花與春節關係密切,是自古以來人們迎春的方式。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總之,這些傳統民間年俗,都蘊含著深厚文化傳統,特別是這些民俗節日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厚淵源,各位看官,過節之餘一定要給孩子們多講解下年俗哦!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