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候,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家家戶戶辭舊迎新,要將去年的春聯、「福」字取下來,再貼上嶄新的春聯、「福」字,寓意著新的一年福氣滿滿,萬事如意。那麼,為什麼「福」字要倒著貼呢?

原來,「福」字倒著貼跟古代清朝一個故事有關。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恭親王的府中。
當時,正值新年,清朝恭親王府中的奴僕們為了討好主子,早早地寫了好幾個好看的「福」字,準備貼在大門上。

眾所周知,古代奴僕自然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不識字的,只有少部分奴僕識字。
像貼「福」字這樣的簡單活,自然交給普通奴僕了。結果沒想到,這個貼「福」字的奴僕不僅不識字,而且連「福」字也不知道怎麼貼,就隨意將「福」字倒著貼在了門上。

就這樣,倒著的「福」字被貼在了大門上,被恭親王福晉發現了。恭親王福晉非常生氣,想要處死那個貼倒「福」字的僕人。
奴僕大喊無辜,幸好恭親王府內的大管家也在旁邊。聰明的大管家想出了一個辦法。

大管家靈機一動,連忙在恭親王福晉面前跪下,說道:「福晉,大可不必著急。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這麼大的福氣真的到(倒)了,真是吉祥之兆。」
恭親王福晉一想,心裡一開心。再想想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殺人見血的不吉利,也就放過了那個貼倒「福」字的奴僕。不僅放過了奴僕,心情大好的恭親王福晉還賞賜了大管家和奴僕們。

就這樣,根據諧音,「福到了」聽起來就是「福倒了」,非常吉利。這個倒貼「福」字的習俗逐漸從恭親王府內傳出,流傳到現在,家家戶戶都要倒貼「福」字。
所以在今天,我們都要在春節之際貼上「福」字,並且是倒著貼的,表達了大家對福氣到來的熱情和美好期待。
文|李將軍說歷史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