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貼畫畫,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春節習俗,是辭舊迎新的重要標誌。家家戶戶都要貼畫畫,既寄託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表示了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貼畫畫的內容很豐富,包括貼掛籤,貼窗花,貼年畫,貼對聯,貼門神,貼福字等等。
掛籤是一種長方形的剪紙,製作工藝類似於窗花,下邊是鋸齒形的緋子邊,看起來更像一個小型的門帘。掛籤一般都掛在門楣上。顏色赤、橙、黃、綠、粉,五顏六色,迎風招展。
窗花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民間的剪紙藝術。窗花一般用紅色和粉色的紙來剪,圖案則豐富多彩,喜鵲登枝,連年有餘,龍鳳呈祥是最常見的題材。窗花貼在紙糊的窗格上。並不是每一格都要貼滿,而是錯落有致地貼上去,看著雅致而不累贅,喜慶又充滿藝術感。
年畫最出名的是楊柳青年畫,筆筆勾勒得細膩逼真,連每根頭髮都紋絲不亂,真的好漂亮。其中年年有餘的畫最有特色,畫面內容是一個胖娃娃抱著紅鯉魚;還有福祿壽三老的年畫,也很受歡迎;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買上幾張這樣的畫。還記得小時候,家裡買了一張《紅樓夢》裡大觀園的楊柳青年畫,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美輪美奐,生動逼真;上面有百十個人物,賈母、寶黛釵等等,栩栩如生;《紅樓夢》裡的著名橋段幾乎都表現在上面,湘雲醉臥,黛玉葬花,紅樓二尤等等,美不勝收。那幅畫掛了好幾年,顏色泛黃了才換掉。現在想想,有點可惜,要是留到現在該有多好啊!
門神貼在外面中間房屋的左右兩扇門上,右邊是秦瓊秦叔寶,左邊是尉遲恭尉遲敬德。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晚上睡覺常做噩夢,還會經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和鬼魅呼叫的聲音。十分驚恐害怕,便派手下兩員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手持兵器站在門前守衛,才能安心入睡。可是天長日久,兩員大將也受不了夜不能寐的折磨,於是李世民想了個辦法,把他們兩個的畫像貼在門上,來震懾妖魔鬼怪。從此,以其二人作為門神的辦法也就流傳並且擴散開來,成為家家戶戶的保護神。
貼福字也有很多講究。門上、牆壁上都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根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貼春牌」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在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做成各種圖案的比如壽星、壽桃、五穀豐登等。
福字倒貼的習俗據說來自清代恭親王府。因為有的家人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很生氣,質問管家。管家靈機一動,說:「福倒就是福到了,乃大吉之兆。」恭親王聽了轉怒為喜,從此以後特意把福字倒貼。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福字都要倒貼,而且貼在什麼地方也大有講究。倒福鬥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叫做福入廳堂。正福也是鬥方,一家也只能貼一個,須座東面西,象徵福如東海;門福必須是正福,不能倒貼。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典術》記載:「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這就是現代春聯的起源,只不我們以紅紙寫春聯代替了桃木。貼春聯幾乎每一道門上都要貼,而且還要貼上相應的內容。在農村的雞舍、豬圈、糧倉也會貼上「金雞報曉」,「肥豬滿圈」,「五穀豐登」之類的吉祥話。
過去家裡貼春聯都是買來紅紙,按照窗框、門框的寬窄裁好,請村裡的會寫毛筆字的人來寫,比如私塾先生之類的。以往我家裡的春聯都是父親自己寫的。如今,無論城市、鄉村都不用自己裁紅紙、寫春聯了,街市上有現成的賣。燙金的字體,還有漂亮的圖案,顏色靚麗還不會褪色。
在《紅樓夢》裡也寫到了關於「貼畫畫」的習俗,在第五十三回: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雖然文中明確寫的是「臘月二十九」,但我們從文意可知到了臘月二十九這天,已經都整理齊備了,紅燈籠也都掛好了。這與我們的傳統習俗,臘月二十八晚上開始「貼畫畫」是一致的。
當這些「畫畫」貼好之後,家裡顯得紅紅火火,春意盎然,馬上就有了年味和喜氣。現在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牆壁是雪白的,窗戶是大玻璃窗,門是單扇的防盜門,掛籤、窗花、年畫、門神等都不太適合貼了。一般人家還保留著貼福字和對聯的習俗,但年味卻顯得淡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