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新華網 2011-02-23 15:5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到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而貼年畫則是春節的古老習俗之一。
年畫,過年期間張貼的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形式,因時節而名年畫。也有認為,年畫一年一換,張貼後供一年欣賞之用,故有「年畫」之稱。它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以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年畫不僅是年節和民俗活動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的載體,可以說是民眾美化生活、表達情感、懲惡揚善、寄託理想的一種特殊話語。年畫作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起源於古時的門神畫。南朝梁懍所著《楚荊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可見,門神畫是年畫的雛形。
隋唐前,年畫大都是直接畫於桃木板,掛在門上。北宋時,隨著木板雕刻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木板印刷的年畫,稱為「紙畫」。南宋李嵩畫《歲朝圖》,具體描繪出貼門神、賀新春的情景。現存最早的年畫就是南宋的版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習稱《四美圖》。畫面是王昭君、班姬、綠珠、趙飛燕這四位古代著名美女。南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卷六:「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並有「除夜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之謂。由此可知,宋代已有年畫市場。到明代,由於明太祖提倡過年貼春聯,年畫也隨之沿襲下來,漸漸趨全盛,明萬曆年間的彩色套印木刻《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年畫,甚於風行。至清代,年畫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出現了許多反映一般民眾理想、心願和生活情趣的年畫,如《豐收有餘》、《迎春接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以及戲曲、故事、傳說、風景、花卉為內容的年畫。同時,年畫的繪製方法更為多樣化,有一半套色,一半手繪,也有套版彩印,更有工筆重彩、瀝粉堆金的,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如今,一大批現代題材的新年畫不斷湧現,那體現時代特點的年畫題材,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改革開放年代人們新春祥和歡樂、平安幸福的特點。同時,年畫走向日常化、實用化、裝飾化、禮品化、收藏化,很受人們的歡迎。
我國年畫分布極廣,明清兩代,年畫就已遍布全國各地。著名年畫產地有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河北武強、廣東佛山等。這些地方的年畫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而且還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天津的楊柳青年畫色彩多用粉紫、橙綠,內容多以仕女、娃娃等為題材,素以構思巧妙、線條流暢、構圖飽滿、細巧典雅、諧和柔美聞名;蘇州桃花塢年畫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構圖豐滿、色彩明快,富有裝飾性;山東濰坊年畫以紅綠黃紫等色為主,單純、鮮豔,效果強烈,題材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歷來以主題突出、色彩豔麗、裝飾別致著稱;四川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線條流暢,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構圖對稱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豔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河北武強年畫具有強烈的北方鄉土特色和濃鬱的農家氣息,被稱為「民俗生活的大觀園」。版刻以陽刻為主,線條穩健流暢。運用黑白對比手法,不失其古樸、雅拙的風格。色彩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形成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廣東佛山年畫多用紅丹作底,色彩強烈,有「萬年紅」的美譽。畫面絢麗輝煌,構圖豐盈,造型誇張,線條樸拙渾厚,極具視角衝擊力;陝西鳳翔年畫多濃紫、大紅、翠綠、黃,或用迭色,色調熱烈,別有風韻;河南朱仙鎮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練,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豔麗,久不褪色。此外,山西的臨汾年畫、福建漳州年畫、安徽宿縣年畫、廣西柳州年畫等各具特色,紛呈異彩,也深受人們青睞。
年畫,與一些名人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周恩來總理對楊柳青年畫十分關心,曾親臨楊柳青視察年畫,並給當地一畫莊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魯迅對河南朱仙鎮年畫曾給予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1963年3月,四川綿竹年畫在中央美術館展覽,文壇巨匠郭沫若觀後讚嘆不已,欣然作詞《西江月》:「真是洋洋大觀,仿佛回到四川。門神皮影真好看,回憶幼時過年。無怪產生揚馬,後來又有了子瞻。工人手藝不平凡,千載百花爛漫。」著名紅學家、詩人周汝昌對天津楊柳青年畫讚不絕口:「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新年來臨,人們又在忙於買年畫、貼年畫,一派熱鬧景象。但願那內容、形式俱佳的新年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情趣,也帶來新年的深深祝福。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百貨 彩繪 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