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掛燈籠,這是個不分層次等級,不分城市鄉野,人人都喜愛,家家都掛得起的,最普及、最吉祥、最傳統的喜慶方式,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圖騰。
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
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喜愛紅色。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起源於對太陽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古代的人民就有祭天的習俗。
上古時代,人們對於天的認識還不像現在這麼清楚。茫茫大地,一輪太陽升起,便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古代人認為這是上天對於人的賞賜和、眷顧和蔭護,所以人類就應該拜謁太陽。太陽崇拜的文化得到了廣泛而悠久的延續與傳承。太陽成為了神明。
特別是新石器時期,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人們日益感受到太陽對於農作物的影響,就製作太陽形狀的供奉物,用來祭祀太陽。
我國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很多反映人們在日出、日落時都加以禮拜。
後來影響深入的陰陽概念也源於日神信仰,可見,太陽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
紅色就意味著正面、積極、向上,就是正能量。
我們國家的象徵和標誌,紅旗、五角星,其寓意也是源於紅霞、光明和希望。星光映照大地,千裡之廣,燦爛輝煌。
在民間,凡是人生大喜,如金榜題名,喜生貴子,喬遷之喜,喜結良緣,節慶假日,紅色都是主題。
沒有紅色,就沒有喜慶氣氛,就不足以表達喜悅的心情。
據調查,在琳琅滿目的捲菸產品中,紅色包裝賣的最好。包裝設計人員說,紅色是最保險最穩定的顏色,不論產品檔次如何,紅色總是最經典的那款。紅色本身就自帶流量。可見,中國人對於紅色的熱愛,是最不經意的,也是最本真的。
還有許多紅色產品,已經脫離了產品本身,成為一種情感寄託。
比如,紅圍巾。無論參加什麼活動,每人圍上一條紅圍巾,就是一個集體,就是一種精神,就是一種力量。
比如,紅T恤。集體活動,是少不了紅T恤的,團隊、凝聚、互幫互助,只要有紅色就夠了。
就連春節給的壓歲錢,都叫紅包。每到春節,搶紅包搶到手軟,看到紅包眼睛發光,動作神速。
紅色像朝陽,朝氣蓬勃;紅色像紅霞,光芒萬丈;紅色像血液,生命活力。
紅色象徵溫暖和光明,象徵幸福和快樂。
總之,紅色集中了世間最博大最美好的寓意。
燈籠是紅紙、紅綢製作,再加上燈光的映襯,更加鮮豔無比。尤其是在夜晚,紅彤彤、明豔豔,如夢如幻、如醉如痴。
圓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
圓形,象徵著圓滿,是以「圓」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圖騰。
「圓」,即圓融、圓滿。「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所以,文學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圓滿結局的就會廣受歡迎。這是由民眾群體的心理特徵決定的。
「天圓地方」「外圓內方」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性、融合性、延續性,都源於博大精深的圓文化。
「中庸之道」就是圓文化的表現。凡事講究適度、平衡,不偏執不極端,這也是穩定性之一。
正因為圓,中國文化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外來的文化都能夠在中華文明中找到居身之所,正因為這種包容性,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歷經五千年而不衰。
中國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圓。除夕夜的團圓飯,元宵節的元宵,中秋節的月餅,都是圓形。
圓形,表達著中華民族的審美志趣。沒有圓,就沒有中國特色,就沒有中式審美,就沒有中式格調。
太極圖,是中國第一圖。簡易的圖形,蘊含豐富的哲理。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也是否定之否定原理。
圓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底,通過圓形,洐生出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
燈籠,集紅色與圓形之大成
燈籠,起源於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起初是照明燈具的一種,因為與「添丁」音近,於是各家屋簷下懸掛有姓氏文字的燈籠,喻示家丁興旺。後來,因為燈籠紅色與圓形的喜慶、吉祥寓意,形成了元宵賞燈的習俗。
再後來,就成了春節的文化符號了。準備燈籠,也是過年前準備的節慶物品之一。大年三十晚上,燈籠就掛起來了。在農村,不只掛在屋簷下,也掛在房頂上,大紅燈籠高高掛,祈福一年的好光景。
城市裡,大街的樹杆上、燈杆上掛燈籠,成為了市政一項重要的工作,整個城市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最氣派的是重要路口的燈籠牆,上幾張圖片,感受一下:
過去每年的元宵節前後,才掛紅燈籠,營造團圓喜慶的氛圍,賞燈猜燈謎成為喜聞樂見的活動。現在臘月二十三,從小年開始,城市就掛好燈籠了。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民間的春節有23天,是時間最長,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農村的燈籠圖的是喜慶意境,不在多,而在高度。家家戶戶燈籠高掛。
城市的燈籠圖的是喜慶氣氛,成隊成排,處處可見。
國家重要場所的燈籠,要的是大氣隆重,不在多,而在氣勢。
燈籠在中國,不只是喜慶的代名詞,也是文化圖騰,是國家的精神氣質,是人民的精神追求。無燈籠不喜慶,無燈籠不春節。
平時看糖葫蘆,就是糖葫蘆,春節看糖葫蘆,那就是一個個的燈籠啊!
祝朋友們在新的一年,喜氣洋洋,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