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2020-12-05 天眼新聞

伴隨2020年春節的臨近,在外地打工的人們都將陸陸續續往家趕,不管掙沒掙到錢,與家人吃團圓飯、過團圓年都是不變的主題。

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依稀記得做吊漿粑的工序是這樣的:首先把買好的糯米和飯米按照大約八比二的比例混合用水淘乾淨,冷水泡上幾個小時,再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後用幾層紗布做成袋子,把米漿倒入袋子高高掛在屋子裡,等到米漿裡的水過濾幹後再把袋子打開,袋子裡面就成了米漿凝固而成的吊漿粑,要吃的時候就直接在灶臺上燒好甜酒水,把吊漿粑一塊一塊掰開成餛燉大小直接下鍋煮熟就可以吃了,如果感覺不夠甜,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切下點粗紅糖放在碗裡,潔白的甜酒水剎那間就變成了醬紅色,一碗這樣的吊漿粑甜酒下肚,真的很美,讓人陶醉。因為這些東西做起來很麻煩,只有過年這段時間才能吃到。

做築粑相對來說要簡單一些,就是把石臼裡打好的餈粑倒入一個正方體的模型,然後用一個帶把的長方體木槌頂端依次把倒入的餈粑壓緊,然後去掉正方形的模具就做成了,為了便於存放,一般都要用菜刀把它切成豆腐般大小的樣子,做好的築粑可以切成絲用油爆炒,也可以切成像薯條一樣用甜酒水煮來吃,味道很有嚼頭。如今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40年,也依然記憶清晰,永生難忘。

記得有一年過春節,家裡還殺了一頭自己家養的大肥豬,有300多斤重,那時候物品短缺,能夠吃一頓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能夠殺豬過年,真的讓街坊四鄰羨慕不已,爸爸媽媽做人厚道,殺豬都會邀請他們一起吃殺豬飯。為了養大一頭肥豬,我們兄妹4人放學後都必須到山上打豬草,每人不夠一提籃不準回家吃飯。一年的辛苦沒有白費,當奶奶把油光閃閃的肥片肉夾在我碗裡,當香噴噴的肥肉在嘴裡嚼得油花四濺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勞動的幸福和快樂。

盼過年真的很有意思。記得有一年距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最小的弟弟才幾歲,他已經知道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粑粑吃,還有壓歲錢花,就一天纏著我們問哪天過年,我們就把日曆翻給他看,到了第二天,他自作主張把日曆直接撕到了除夕,然後指著日曆對媽媽說已經到過年了,我們都被他的幼稚逗得哄堂大笑,從那天開始,弟弟懂得了日曆每天只能翻一篇,日子必須一天一天的過。

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應該是除夕夜守壓歲錢。

我記憶中爸爸媽媽給過的壓歲錢最少的就是一毛錢,但這一毛錢媽媽都把它換成了一分一分的紙幣,我記得還是黃色的,拿在手裡感覺很多。聽過壓歲錢的故事,感覺自己手裡的壓歲錢變得有些沉重,買東西的時候,嶄新的票子,數一張出去都有些捨不得。一毛錢,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可以吃兩碗涼粉,一分錢可以買一顆水果糖,也可以買一個小氣球,那時的集市上還有人賣幾分錢一個的泥哨,造型像小青蛙,吹的時候用兩個手指捏住小青蛙腰身兩側的氣孔,然後用嘴在小青蛙的屁股後面使勁吹,發出的嗚嗚聲會隨著手指的鬆動發出有節奏的變化,五顏六色的外觀很好玩。這種小玩具也許農村的一些集市還能見到,但我曾經去過很多鄉鎮,終究無緣相見。

編者按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確,在一年中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臘月,總是瀰漫著濃濃的年味,雖然沒有人能明確定義年味是什麼,但在臘月裡,人們總是細細地數著每一天,忙著了結未了之事,忙著為新的一年作準備,仿佛不在這個月裡了結和準備,這個年就過不去似的。簡單地說就是辭舊迎新。辭舊,應該是對過往的交代;迎新,應該是對未來的期許。這一辭一迎,包含了太多的人生百態、人間百味,也因此有了人們難以抹滅的「春節記憶」。在這豬年將去、鼠年快來的日子,《27°黔地標》文化周刊在天眼新聞APP文化頻道為您提供一個平臺,讓您們打開記憶,述說年味。(執筆:邱奕)

文/晏福強

刊頭製作/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實習生 楊簡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實習編輯/可心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影評、觀後感正在徵集·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近年來,貴州力抓影視創作,通過影視講好貴州故事,用全新的貴州元素讓全國的觀眾看見了一個發展中的貴州,也通過文藝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宣傳貴州、提升貴州的影響力。今年5月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電視劇《花繁葉茂》,講述的就是貴州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一播出就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 我的抗疫故事|春節 疫情 感動
    小編:1月30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發起徵集,請杭州全市中小學生一起來寫「我的抗疫故事」。消息發出後,我們收到了很多投稿。孩子們文字讓人感動,更讓人振奮。大家講述自己寒假「抗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家人或身邊的醫生護士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有和父母的宅家趣聞,看新聞感想等,還配了精美圖片、漫畫或視頻。
  • CCTV-6電影頻道2018春節檔編排亮點多
    電影頻道(CCTV6)在2018年春節推出編排特點之「最」:首播影片出品最新、數量最大、類型最多、效果最強!狗年春節,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攬盡華語頂配強片,好萊塢超級IP,讓大家一次看個夠。   情人節特別編排 「極致愛意 甜蜜來襲」   2018年情人節當晚黃金兩檔,電影頻道特別安排年度最養眼愛情大片:由超級女王劉亦菲,分別與兩位人氣王小鮮肉楊洋、吳亦凡擔綱主演的愛情影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與《致青春 原來你還在這裡》, 奇幻仙俠與青春愛情類型影片,裹挾甜蜜愛意強勢來襲。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小年大年是什麼意思]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春節小知識!五種代表吉祥物你知道嗎
    原標題:大話春節:李世民過年給大臣送賀卡 2016年的春節即將來臨,提起春節,你想到的是什麼?年夜飯、壓歲錢還是一年一度萬眾矚目的春節聯歡晚會?我們每年都過春節,那為什麼要過春節,春節的習俗你又了解多少呢?不知道也沒關係,今天小編就帶你讀懂「春節」二字。
  • 錦繡花開「旺」新年 廣東電視臺春節電視節目巡禮
    ,珠江頻道打造的2018廣東廣播電視臺春節晚會將以「邁進新時代,開創新徵程」為主題,通過一個生長本土在海外多年的女博士(毛琳飾)肩負考察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計劃,回廣州過年時,因在機場拿錯行李,在追回行李的一路囧途中,遇到夏雨、舒力生、宋嘉其、康天庥、黃奕晨飾演的「旺旺」一家人發生的 「春節珠江圖」故事;並邀請香港影視明星歐陽震華、許紹雄,內地人氣歌手劉惜君、東山少爺以及廣東明星傾情加盟,通過歌舞
  • 舌尖上的江西年:紅肉、蒸籠床、魚絲、長命菜,數不盡的春節記憶
    比如春節,回憶起來,是滿滿一桌的飯菜。媽媽的手藝,裝點了兒時的味覺記憶。在我的家鄉,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是一個客家人聚集的縣城。我的母親,是一個客家文化的堅定傳承者。從小到大,她熱衷於過黃曆上有的各種節,每種節都有它的講究,而春節,又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得益於母親,以及整個客家人居住的氛圍,在家鄉過春節總是很有年味。
  • 春節的三個小故事,滿滿都是人生...
    財經頻道厲害了我的國·改革開放40年的優秀視頻展播,就記錄了一幕幕回家路上的感動瞬間。,就是1985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1985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有資金缺口50萬,所以就想到跟工商銀行一塊,向全社會集資,大伙兒一塊參與春晚。
  • 春節為什麼要發壓歲錢,過年掛燈籠與貼窗花的傳統習俗寓意
    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隨著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其中蘊含著許多節日習俗,比如過年發壓歲錢、掛燈籠、貼窗花等習俗,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給大家解讀這些年俗。一、發壓歲錢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與好運。
  • 春節永遠是中國人心底最深處的文化胎記
    春節文化的醇厚綿長,為奔跑中的逐夢人提供了殊為難得的心靈棲居所。(點評5「醇厚綿長」「奔跑中的逐夢人」「殊為難得」「心靈棲居所」等短語頗見功力,遣詞造句能力強,富有表現力。)過年,本身就是中華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裡過年,春節都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每個人,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
  • 人們對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又一個中國人春節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每年的這個時候,中國人都在沿襲幾千年的傳統:在外面的無論如何要趕回家過年、穿新衣服、串親戚、貼春聯、放鞭炮、拜大年、年三十吃餃子……最近這幾十年又多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傳統-看春晚。最近跟一些九零後的朋友聊這個話題時,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回答:過年?
  • 【抗疫徵文】「釘頭果」的故事
    【編者按】為了在百年一遇的大疫情中,留下「CCS人」戰疫的故事、抗疫的風貌、奮鬥的心聲,公司開展了「海外戰疫」徵文活動,現將部分徵文予以刊登,以饗讀者。大家好,我是釘頭果。我是屬於蘿藦科植物,學名很長,說出來嚇嚇你們:Gomphocarpus Fruticosus(L.)
  • 龍君昊:銀杏相伴|「冬遊貴州」主題徵文·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文、圖/龍君昊刊頭設計/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文字編輯/舒暢視覺/實習生 龔拉編審/李纓
  • 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全新打造文化系列微紀錄片《我們的傳承》
    2018年12月21日,由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全新打造的文化系列微紀錄片《我們的傳承》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紫檀博物館舉行。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傳承。
  • 春節旅行去哪兒?快來射陽尋找不一樣的年味兒
    年關將至又要回家過年被七大姑八大姨問長問短了走不完的親戚喝不完的酒席人們開始吐槽年味越來越淡了年年照舊 覺得無聊了現在流行過年出去玩了
  • 【法院文化】楊娜:記憶中的煤煙味
    【法院文化】楊娜:記憶中的煤煙味 2020-10-27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紐芬蘭華人說:我們的春節,是中華文化與加拿大文化的水乳交融!
    另一方面,海外華人關於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的世代延續的族群記憶,往往不可避免地需要與現居地的文化因素進行對話、交流,產生碰撞甚至衝突,在春節節日元素問題上,呈現出傳承、斷裂、創新的特點。居住在加拿大紐芬蘭這樣一個多族裔共存的公共空間中的華人,尤其是「新生代」華人的春節風俗,就具有鮮明的上述特點。
  • 小時候過年有故事
    光陰似白駒過隙,一晃,鼠年春節又到了。春節,俗稱「過年」。去年這個時候,兩鬢只有數得過來的幾根白髮,但是今年不同了,可以用兩鬢斑白來形容了。由去年幾根白髮到今年數不過來的白髮,能說不是老嗎?還有一個表現那就是現在過年吃什麼也不感覺香甜,對什麼也沒有興趣。所以真的不想過年了,因為每過一個年就會長一歲,歲月的年輪就增長一圈,就向生命的盡頭邁進一步。想起過去我們兄弟姐妹與父母在一起過年的時候,是那麼的熱鬧,又是那麼的開心。後來雖然我們參加工作天各一方,不能在一起過年,但是那種親情永遠也揮之不去。
  • 尋找年味:若只是放假,過年還有什麼意思?
    有歡騰,有溫暖,有陌生,有衝擊,過年像一個軸承,連接著舊歲與新年,也連接著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城與鄉、老與青。我們在這個時節回憶往昔,祈願未來,並在心裡再一次思考,我們從何處來。限於篇幅,我們只節選了專題中的部分文章,完整《尋找年味》專題請到文末下載新京報APP,關注文化頻道春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