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有故事

2020-12-05 老人觀察

光陰似白駒過隙,一晃,鼠年春節又到了。春節,俗稱「過年」。

去年這個時候,兩鬢只有數得過來的幾根白髮,但是今年不同了,可以用兩鬢斑白來形容了。由去年幾根白髮到今年數不過來的白髮,能說不是老嗎?看到自己兩鬢斑白,魚角紋爬上眼角,幾道皺紋也深深地刻在了額頭上,真的很感慨。怎麼說老就老了呢!這老的表現在到了年節不願意走親,也不願意串友,有的時候只能叫孩子去應付,總是願意一個人待著。老伴對我說,「你難道真的老了,怎麼哪裡也不願意去呢?」還有一個表現那就是現在過年吃什麼也不感覺香甜,對什麼也沒有興趣。所以真的不想過年了,因為每過一個年就會長一歲,歲月的年輪就增長一圈,就向生命的盡頭邁進一步。

想起過去我們兄弟姐妹與父母在一起過年的時候,是那麼的熱鬧,又是那麼的開心。後來雖然我們參加工作天各一方,不能在一起過年,但是那種親情永遠也揮之不去。特別是自己在部隊的時候,每到春節之時,那種思鄉之情,思念父母、兄弟姐妹之情總是溢於言表,有的時候忍不住會潸然淚下。有的時候探親和父母親過完年離家時,回望身後冷冷清清地向我揮手的兩位老人,那種心情更是無比的傷感。

現在一個人待著的時候,總是想起小時候那無憂無慮的生活,小時候過年的樂趣時時浮現在眼前。父親有點兒「重男輕女」,一般是姑娘要花,兒子要炮。如果到過年的時候我要父親給買鞭炮,總是能夠兌現。如果是我兩個姐姐買朵花那是不行的。很小很小的時候,每當過年時,父親就領著我去趕大集給我買喜歡玩的小摔炮,回到家就在夥伴們面前顯擺,在他們的腳跟前摔響,嚇得夥伴們到處亂跳,還有的捂著耳朵,就是這樣夥伴們也不離我半步,就是願意看我摔摔炮的姿勢,聽那摔炮的響聲。有一年父親給我買了兩掛鞭,我捨不得一下子放掉,就一頭一頭的拆開去燃放。也不知道怎麼搞的,鞭放響後打在了我的棉褲腿腳上,冒著一股一股的白煙,腳脖子處發熱,趕緊跑回家,我娘發現我的棉褲著火了,趕緊給我換下衣服,拿到院子裡把火踩滅。幸虧我娘處理的及時,不然會燒傷的,真是夠玄的啊!

小時候過年,家裡每年要殺一頭豬。父親早早地就劈木材,準備煮豬肉。每當這個時候我哪裡也不去玩,就在家裡等著吃肉,當肉煮好後,父親就給我夾一塊讓我去一邊吃。這煮好的肉一般是放入一口小缸裡,等到大年三十才會吃的。可是我等不及,幾乎是每天偷偷摸摸地去拿塊吃。那個時候生活不好,平時是吃不上豬肉的,也是吃不上白麵餃子的,所以那個時候是天天扳著指頭數著還有多少天過年。說起來也怪了,那個時候是吃嘛嘛香,如今是吃嘛嘛沒有滋味。這是因為現在的生活確實是好了,平時能吃上肉,一周包一次餃子,天天跟過年一樣,當然是另一番情景了。

小時候過年,兄弟姐妹跟父母親在一起十分地享受著那種親情,那種天倫之樂。貼對聯,粘窗花,守歲,包餃子,放鞭炮,特別是那對聯、窗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的漂亮,那過年的氣氛顯得特別的濃厚,給一家人帶來更加美好的心情。真是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快快活活,其樂融融。

現在想想,父母親拉扯我們兄弟姐妹八個是多麼的不容易,那種父愛如山,母愛無邊是多麼的一種真實寫照。兩位老人是我一輩子的精神家園。我老伴和孩子在我心中的分量也不可或缺。尤其過年的時候親情更顯得珍重。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生我養我的恩情,永遠不會忘記兄弟姐妹的情義。

歲歲年年,年年歲歲,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時間老人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我想人老是正常的,是自然規律的使然,也是任何人不可抗拒的。在有限的時間生命裡,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只要心態好,一切皆好。多動腦,勤思考,接受新事物,研究新問題,多一點糊塗,少一點明白,堅持適合自己的鍛鍊項目,保持身心健康,生活的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就不會產生衰老的感覺,那就會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滋味,越活越快樂!

相關焦點

  • 一位棲霞農村「90後」的過年記憶:小時候專吃棗餑餑上的棗
    (編者按:這篇故事仍是膠東年味記憶系列,講述者是來自煙臺棲霞的李建偉,他在棲霞東部的臧家莊鎮長大,看他描述自己兒時過年的場景,跟您是否有相似之處呢?)(配圖均為棲霞臧家莊臘月大集的場景)以下是正文——作為一個92年出生即將而立之年的我,現在過年的年味已經不是以前那麼有感覺了,一個原因是長大了煩惱越來越多,另一個便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是小時候那樣期盼過年買新衣服,吃好吃的……
  • 過年了!你們小時候都把鞭炮放在「哪裡響」?
    過年放鞭炮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而這些事很多時候都是交給我們這些熊孩子做的,我們也很樂意做這些事,因為我們可不會那麼乖很正經的去放鞭炮,我們放鞭炮的方法是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記得我們小時候,小編是農村的,過年父母忙,我們放鞭炮父母基本也都不會管,在我們那個年代最常見的放鞭炮就是把鞭炮點著裝在瓶子裡,或者用東西把鞭炮扣在裡面然後想辦法點著
  • 這些小時候過年常玩的鞭炮,如今你都還記得幾個?
    擦炮也分很多種類,有兩響的也有三響的。竄天猴,也叫衝天炮,是利用火箭原理的一種鞭炮,小時候的價錢大概1-2塊就能買一紮。摔炮,這個鞭炮是玩法最簡單的了只要用力摔在地上就會爆,小時候常常用這個來嚇人炮仗,炮仗過年過節時到出可見,孩子們喜歡把這種鞭炮拆出來放裡面一小個一小個的,點著立馬放掉,因為這個是一點就炸所以時機要把握好不然會炸到自己。
  • 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 《過年的故事》:小學生演講口才大賽3分鐘故事版
    參考多個年的傳說,改編的一篇適合小學生演講口才比賽的3分鐘故事版,本文語言對話簡單明了,適合低年級小學生使用,出彩的地方有二:一是孩子可以模仿年、老神仙、村長的說話語氣和方式;二是擴充內容,可以結合現實說一下要保護環境的事宜;喜歡的朋友可以針對孩子的興趣點繼續改編,比如鞭炮的主要成分
  • 過年時偷偷回家,家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這些瞬間讓人淚崩了
    @ 怡寶有一句老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恭喜我今年終於搶到票了,雖然是坐票還帶著孩子,得坐14個小時,這些都不算什麼啊!父母和奶奶都在一天天變老,陪伴他們的時間真的很少,想儘量抽空多陪陪家人們。@ 沾染了墨色淌小時候爸媽外出打工,以前總盼著爸媽回家過年,現在爸媽盼望著我回家過年,時間不快不慢依然按照它的速度在走,父母已老,而我們也在追逐父母的腳步!
  • 民間故事:「過年」的由來?趕走「年獸」的三件法寶又是啥?
    文/小田說到「過年」大家都不陌生。在過去,人們都盼望著過年,對於小朋友來說,過年能有新衣服穿。小田聽父輩人說過,他們那一輩子人很苦,別說大魚大肉了,吃飽都很難。我們都知道春節,我們也都喜歡過年,可朋友們知道最初的「過年」指的是啥嗎?對於這個傳統節日我想應該有過半的朋友是知道的,不過,小田今天還是介紹一下這個「過年」的來歷吧。據民間故事中記載,過年的由來其實與一個禍害人的「年獸」有關。
  • 親人看到突然回家的你,小時候年味是鞭炮聲,長大後就是一張車票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能我們小的時候在過年的時候,非常渴望的新衣服和新鞋子,現在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得到。也可能,我們長大了,沒有小時候那麼容易滿足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再是小時候的玩具和零食,新衣服和新鞋子。
  • 人們對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每年的這個時候,中國人都在沿襲幾千年的傳統:在外面的無論如何要趕回家過年、穿新衣服、串親戚、貼春聯、放鞭炮、拜大年、年三十吃餃子……最近這幾十年又多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傳統-看春晚。最近跟一些九零後的朋友聊這個話題時,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回答:過年?跟平時沒什麼區別呀。
  • 青島即墨:小時候的年
    作者:純臘月十九,媽媽生日,晚睡,見月色入窗,光亮透徹,臥床而神清,數算還有十日就要過年,不覺浮想聯翩,記憶穿梭於童年時光,回憶起兒時過年的情景,猶如昨日。過了五十多個年,感覺還是童年的「年」有味道。我小時候家裡窮,很盼著過年,媽媽一過生日我就倒計時,十天後就是除夕。進入臘月,大家就開始準備年貨,臘月二十、二十五的即墨大集最是熱鬧,我跟著爺爺去趕集,站在洋灰橋上看人家賣鞭炮。
  • 「故事匯」白烏鴉與黑烏鴉:回不回家過年?
    本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黑烏鴉:「白烏鴉,你什麼時候回去?一起走嗎?我預定機票,要不要一起?」白烏鴉:「不用了,我不回家過年。」黑烏鴉:「啊?你不回家過年?你一個人留這裡過年?」白烏鴉:「不是,我準備過年去南方過年。」黑烏鴉:「你可是家裡獨子,你爺爺奶奶就你這麼一個寶貝孫子,你不回去過年,他們能同意嗎?」白烏鴉:「怎麼可能會同意!為了這事我爸把我罵了一頓慘的。」
  • 珠心算:故事中天才小時候「很笨」背後的真相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天才們小時候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結構往往是天才們小時候都「非常笨」,後來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例如,有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頭特別大,四肢很小很不協調,行動還很笨拙,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畸形兒,這個小孩就是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小時候有多厲害?
    《三隻小板凳》的故事在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我們從該篇課文中知道,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小時候並非天資聰穎,甚至還有些「笨拙」。而且,愛因斯坦小時候考試還經常只考一兩分。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愛因斯坦是成功逆襲的典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快過年了,記得提前備4道大菜,過年聚餐擺上桌,寓意新年美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到春節的時候,在年關上去買菜,價格要比平時貴三倍左右,就是因為過年的時候很多賣菜的商販都趕著回家過年了,賣的人也少了,物以稀為貴,所以想要過年買到好吃的,就要付出更多的價格,所以如果能夠提前保存的菜品不如提前備下一些,這樣買的划算,而且也不至於到過年的時候不知所措。
  • 老祖宗告訴你啥叫過年的味道
    除夕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日,在很多的國家,只要到了中國的春節就會讓學校的中國留學生放假回家過年,除夕這一天人們回到家中,合家換了開開心心的過一個圓滿的年,可是我國除夕和春節這兩天都有很多的習俗。我國的疆域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民間就把這些叫做「風俗」,也正是因為這些習俗,才能讓我們大年三十更加有過年的味道,小時候的春節非常的有年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少,過年時候的習俗也越來越少,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大年三十晚上不熄燈」我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意思。
  • 小時候的回憶,當年的味道
    小時候那會,也是受整個社會物資供給的影響,也是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東西短缺,並且可以選擇的種類也很少!當時走親訪友時基本都會帶一瓶「罐頭」,或者餅乾之類的。也因為家裡窮,所以一般親戚帶來的罐頭都捨不得吃,會先存起來,等下次去親戚家的時候再帶。
  • 回憶小時候偷鞭炮
    回憶小時候偷鞭炮倪屯東濱果樹種植合作社 楊衛東中國鄉村旅遊網消息:很多年前,還是我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公元1979年臘月,那年我9歲,那時候一進臘月就盼望過年,盼望爸爸買鞭炮海濱、立軍都回家了,我琢磨一下沒有放過癮,我家沒有了,我把希望寄託爺爺家,那年代不像當今,家家都困難,所買的鞭炮都超不過一兩掛,我好像看到我奶奶家也買了鞭炮,留我的爺爺、叔叔過年放。於是我想去爺爺家把鞭炮偷出來,我抱著這思想,去了奶奶家,但是我小時候淘氣,沒有走正門口。
  • 小時候媽媽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老天懲罰惡人的故事
    小時候媽媽講的故事,現在記憶深刻,我來講給大家聽。據媽媽講,這個故事是她的媽媽小時候給他講的,她是個真實的故事大概離現在有半個多世紀了。做惡: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山東省成武縣康集鄉某村有個姑娘叫王有花。她有兩條烏黑烏黑長辮子一直垂到腰間,白裡透紅的臉上有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笑起來眉毛彎彎的,每個人見了她都要多瞅幾眼。 春天來了,各種樹木都綠油油的,各種花兒爭奇鬥豔。王有花著急的扒開花叢,嘴裡「咯咯————」的喚著她的老母雞。
  • 我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看哭了)
    過年回家是異地他鄉親的我們闔家團圓,是離家時刻就期盼了一年或許多年重逢的日子,是我們精神的依託,是我們繁華落盡最渴望的溫暖,是我們擺脫冰冷的城市束縛回歸自然的自由。為什麼過年一定回家?故鄉的家,故鄉的雲,故鄉的水,故鄉的人,讓人很陶醉,有溫度,那麼和藹可親,充滿回憶,讓我們充滿不一樣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 馮恩昌:小時過年放鞭炮
    作者 | 馮恩昌 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雖說是窮人過年如過關,作為小孩考慮的不是那麼多。只知過年家裡生活有所改善,吃年糕,吃白饃,吃年夜飯,正月裡跑龍燈,看農家自演的小戲。進了臘月門,最盼年的是爺爺奶奶,盼著在外兒女回來闔家團圓,豈不知小孩子更盼年。那時我在本村上小學,過了臘八就盼放寒假了,放了假就像鳥出了籠,玩過歡天喜地不亦樂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