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天才們小時候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結構往往是天才們小時候都「非常笨」,後來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例如,有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頭特別大,四肢很小很不協調,行動還很笨拙,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畸形兒,這個小孩就是愛因斯坦。
還有個孩子連1+1+=2都算不出來,性格內向,被同學嘲笑,還被學校退學,這個孩子就是牛頓。
還有個孩子都九歲了才認全二十六個字母,十二歲了才認識字,這個孩子就是美國總統威爾遜。
這些歷史牛人的童年經歷往往被一些雞湯寫手塑造成了傳奇故事,成為勵志的典範。但故事就是故事,聽聽就好,總之這只是作者為了表達出自己觀點所需要的例子,不要太當真。
這些天才小的時候真的很笨嗎?
事實卻未必如此,這些牛人們只不過是從小就在某些方式上展現出了不同與其他人的特質,而他們的父母發現並且接受了他們的「與眾不同」。
比如,愛因斯坦的父母沒有因為他內向,就逼著他必須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喜歡自己一個人在角落瞎鼓搗,就支持他鼓搗。
牛頓退學以後在農場擺弄一些亂七八糟的零件,他的父母沒有指責他,反而是提供給他更好的受教育途徑。
其實他們並不笨,他們小時候就有他們的天賦所在。那種小時候很笨,長大了就像腦袋裡面的開關打開了,突然就變得聰明有如神助的情況,也許只是會出現在武俠小說裡面吧。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認為,每個兒童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
而父母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潛能天賦的第一發現者,怎樣看待孩子、秉持著什麼樣的育兒觀、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將直接決定孩子的發展高度和未來成就。
尊重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作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要對孩子的未成熟性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包容,並且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信和空間,鼓勵孩子可以做的一天比一天好。
別管的「太多」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360度」完全無死角的為孩子代辦所有事情,幫忙吃飯、幫忙穿衣輔導寫作業,孩子做的慢了可能還會遭到父母的「責罵」。這往往是對孩子一種不信任的表現,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父母累、孩子更累。最後導致孩子因為壓力過大失去了積極性,也失去了發展的可能性。
給孩子提供「科學」的左右腦開發
從孩子一出生,孩子的大腦就一直在發育,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鍛鍊方式。0-1歲,孩子大腦腦的啟蒙期,這個階段每天家長要跟孩子進行20分鐘的親子共讀,這樣可以為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打好基礎。
1-3歲,孩子大腦的活躍期,這個階段孩子的邏輯能力迅速提升,左右腦的功能開始顯現,所以在這個階段可以教孩子看圖識字,同時叫他分類、排列鍛鍊孩子邏輯能力。
3-8歲,孩子左右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適合長期學習一項開發腦力的課程或者技能(比如珠心算),長期進行鍛鍊和學習,不斷地刺激左右腦均衡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