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個小男孩從5歲開始,上珠心算課程,在補習班裡是「神童」的代名詞。
無論多麼複雜的題目,他一定是最快完成的,關鍵是從不出錯。
但沒有想到,等孩子上了小學,情況卻大相逕庭。
習慣了珠心算算法的他,完全不能理解老師講的豎式計算,即從低位到高位,從右往左。
珠心算從高位到低位、從左到右的計算方式,完全與老師教導方式相反,
他總是習慣性用珠心算算一遍,之後再用豎式計算方法算一遍。
漸漸,他成為了班了的「小呆子」,同學們都笑話他,這麼簡單的題目,每次都用這麼長時間。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這個從小聽慣了稱讚的孩子,無法接受自己變成一個「笨孩子」。
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們警醒,
並不是所有的早教課程,一定都適合孩子。
今天,我要聊的珠心算可以算得上是前段時間,早教課程中比較有爭議的一門課程,
一些家長認為珠心算對孩子數學,有極大的幫助,能快速進行算術;
一部分家長則認為,珠心算固然能快速得出結果,但孩子在學習數學階段並不只是計算,沒有必要特意學計算。
我的看法是,過早的讓孩子接觸珠心算,只對計算速度短期有利。
今天,我們來客觀分析一下珠心算。
1、算法不一致會導致思維混亂
珠心算的算法是從高位到低位、從左到右,
但在小學課程中,算術採用的是豎式計算,即從低位到高位,從右到左。
這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計算方式,特別容易造成孩子的思維方式混亂,在遇到題目的時候,不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珠心算學得越好,越難糾正過來。
2、過早學習抽象化的計算方式
過早接觸抽象化的數學計算,尤其在孩子不理解的情況下,學習珠心算,略過了理解意義的關鍵一步,對於未來的發展,有不小的障礙。
數學本身就非常抽象化,不像生物、地理這種可以依賴實物進行學習的學科,數學抽象化的屬性,造成了只能依賴孩子自己在腦中理解。
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這個過程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理解數學的意義。
突然跳過具體的理解層次,直接進行抽象化的計算,短期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但時間一長,短板暴露是必然的。
3、數學思維局限
學過珠心算的孩子,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對數字的敏感度非常高,但對數學的敏感度極低。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他們長時間進行數學計算,對計算已經麻木了,喪失了對數學的好奇心。
數學隨著難度逐漸增加,孩子缺乏對數學求知慾,會導致對數學完全提不起興趣,不願意主動學習。
數學早教沒有捷徑,家長要理智看待早教補習班,選擇適合孩子的課程。
歡迎關注【何秋光學前數學】,私信「學前數學」關鍵詞,免費試看我的啟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