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過年放鞭炮
作者 | 馮恩昌
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雖說是窮人過年如過關,作為小孩考慮的不是那麼多。只知過年家裡生活有所改善,吃年糕,吃白饃,吃年夜飯,正月裡跑龍燈,看農家自演的小戲。進了臘月門,最盼年的是爺爺奶奶,盼著在外兒女回來闔家團圓,豈不知小孩子更盼年。那時我在本村上小學,過了臘八就盼放寒假了,放了假就像鳥出了籠,玩過歡天喜地不亦樂乎了。
過年,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吃好喝好,而是多弄些鞭炮,在玩耍時燃放,聽砰砰啪啪的響聲。離村不遠的臘月集,對我吸引力最大。平時千方百計向母親要幾個小錢,塞在兜裡準備趕集。到了集日這一天,約上幾個小夥伴,不等趕集的父親行動,就悄悄的溜去了。集上繁雜的貨攤,花紅柳綠的物品,我們不眼饞,而是直奔集稍的鞭炮市場。
鞭炮市場是進了臘月,新設的交易場地,一溜稀疏的貨攤,擺放著樣品,不少商販為了賣錢快,進行試放,都是把長鞭拴在高竹竿稍,點燃後舉向高空燃放,噼噼啪啪響很長時間,響聲一住,賣主就放開嗓門大喊:「響亮,響亮,我這鞭個頂個,夠上響亮了,價格最便宜,快來買吧!」旋即一幫子人圍上去,選購一陣子。我手裡只有三角錢,捨不得馬上買,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又一圈,早晚認準質量好價格便宜才買,我咬了咬牙花兩角錢買了一支500頭的大鞭,又花5分錢,買了一支小鞭,剩下的5分,買了幾個爆杖,這就心滿意足了。我們小夥伴們玩夠了,才悠悠蕩蕩回了家。
離過年還有七八天,買下的鞭炮,我拿它當寶貝放著,白天拿到院中向陽的窗臺晾曬,晚上放屋裡小桌抽屜裡,天天如此,終於盼到了除夕這一天,大門貼上了春聯、過門箋,院中豎起高竿掛起天燈,小院打掃得乾乾淨淨,母親在廚房裡做年夜飯,飄出濃濃香霧,過年的氣氛漸漸濃了。我們這裡的年俗是,吃罷年夜飯,集中放鞭炮,大約都在12點左右。我和弟弟早已憋不住了,聽見鄰舍百家零零散散放起鞭炮,心裡就痒痒的很,實在忍不住了,就把那支小鞭,拆下幾個先放著,在大門口放了幾個,響亮了一會,心裡才踏實下來。年夜飯一過,遼闊的故鄉大地上,就像打響了一場戰役,鞭炮聲轟隆轟隆響起來,父親說:「咱們也放鞭吧,人家都開始了!」在院子裡,他用高竿舉著那支大鞭,點燃放起來,伴著火光的飛閃,彩色紙屑花花飄落,落地上積了厚厚一層。我和弟弟在院角落裡,捂著耳朵,怕震出毛病來。這動靜,這場面,太激動人心了。心中的鞭炮之癮,總算結束了一個階段,平靜了下來。
對年夜放鞭炮,在我成人之後,學會寫詩,來了靈感曾寫出一首:
年夜的鞭炮聲
遠 一聲聲
近 一聲聲
匯成一場戰役的炮火
炸響轟隆轟隆的雷鳴
舊歲月悄悄遠去了
新天地呈現新鮮景
鞭炮聲裡
河水解凍
柳條甩出萌春芽苞
鵝黃小草鑽出石縫
老農醒來五更時
聽到了春耕揚鞭吆牛聲
放鞭炮,活躍春節氣氛,是有益的民俗活動。平靜的年夜,一放鞭炮就熱鬧起來,尤其是孩子,馬上就歡欣鼓舞蹦蹦跳跳了。呵,又要過年了,我似乎聽到了放鞭炮的聲音。
圖片/網絡
馮恩昌,1937年生於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號,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19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