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得放鞭炮。鞭炮最初之意,是為了驅逐鬼神和迎接新春,但對於一般人而言,鞭炮中的文化內涵,是不去深究的,鞭炮就是一般人家過年的象徵,是過年最熱鬧歡樂的聲音。所以,儘管有不少人因鞭炮的噪音和汙染而反對放,而且,有一些城市還禁止過,但是,更多的人還是覺得大過年的,沒有一點兒鞭炮的響動,那還叫過年嗎?北京好多年前曾經禁止過,這幾年又恢復了,只是限制了時間和地點。
對於過年的傳統而言,鞭炮和餃子的意義是同等重要的,一個聽在耳,看在眼的,一個吃在心。缺一不可。否則,年的味道就減少了。大年三十,先要全家圍坐一起吃團圓餃子,夜裡十二點的鐘聲一響,鞭炮訇然齊鳴,禮花漫天綻放,那樣全城熱烈的勁頭,是外國聖誕節無法比擬的。
對於鞭炮,是很有講究的。
響的叫炮,據說最早的炮叫「麻雷子」,很粗糙的牛皮紙外表,單響,但非常響。我小時候看別人放過這傢伙,小孩都對它敬而遠之。比它進化一些,同樣很響的,叫做「二踢腳」,雙響,地上響一聲,飛到空中響第二聲。膽大的,拿在手裡放,膽小的,放在地上放。看著它們拖著長長的火尾巴飛上天,等著炸響第二聲的時候,非常過癮。也有飛上天好幾響的,叫做「躥天炮」。
比炮的模樣和聲音要小一點的,叫做鞭。鞭中最常見的是寸鞭,又叫小鞭,小如粗火柴頭,一掛幾百頭幾千頭,甚至上萬頭,一般都是掛在長長的竹竿上放。楊柳青的年畫上,兩個胖小子舉著竹竿放的就是這種小鞭。點燃一頭小鞭上的捻兒,然後趕緊跑到一旁,捂著耳朵聽響,是很多人童年過年時候的回憶。聽吧,噼裡啪啦,百鳥鬧林一般,響個沒完,地上落滿紅紅的紙屑,像是開滿一地的春花。如果過年趕上下雪,白雪紅紙,成為一幅色彩明豔的年畫。這樣的場景,不僅在城裡,在鄉間也是如此。即使再窮苦的農村孩子,也要放一點小鞭,哪怕不是一掛一掛地放,只是一個一個地放,那微弱的聲響,那破皮殼子的紅草紙紙屑,也點染著過年的一份心情。
比小鞭更小的,要算是「耗子屎」了。這名字有些不雅,但很形象,灰色的小粒,真跟耗子屎差不多。它的響聲不大,吱吱的,像蚊子叫,點燃後,在地上打幾個滾,吱出幾下藍色的火星,躥到半空中,螢火蟲似的,就沒影兒了。如今,已經見不到這玩意兒了。
鞭炮之中,其實還包含著花,所以,鞭炮又稱作花炮。大的叫禮花,小的叫小人花。小人花,又叫老頭樂,現在依然有賣的,是放在地上,孩子們放,老人在旁邊看,點燃之後,不會躥到天上,只是如倒掛金鐘一樣,四散出燦爛的火花。小時候,小鞭放完之後,如果我還能有一個小人花放,就是天大的樂事了。
放花中最大最有氣派的,當數放花盒子了。先要架起架子,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層一層地碼上去,可以碼三層六層,最高碼到九層,高達數丈;再把架子掛起來,第一層是禮花,第二層是花炮,第三層是人物……
每層的內容各不相同,點燃,一層層飛上天空,連臺好戲似的,紛呈著不同的聲響,繽紛著不同的情景。老北京,有家吉慶堂,做花盒子最有名,據說,慈禧太后非常歡喜這玩意兒。對於一般百姓,那時候,我們只能到大柵欄裡的同仁堂或瑞蚨祥門口,才能看到這樣過年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