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1月30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發起徵集,請杭州全市中小學生一起來寫「我的抗疫故事」。
消息發出後,我們收到了很多投稿。孩子們文字讓人感動,更讓人振奮。大家講述自己寒假「抗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家人或身邊的醫生護士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有和父母的宅家趣聞,看新聞感想等,還配了精美圖片、漫畫或視頻。
投稿會在「小時新聞」和大家分享,優秀作文有機會在《錢江晚報》上刊登。
快加入進來吧!投稿截止2月17日,投稿方式見文末「相關推薦」。
下面,來看看部分優秀徵文。
春節 疫情 感動
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 504班 孫語嫣
每逢春節,那數不盡的壓歲錢,那吃不完的美食,那停不下的鞭炮聲都令我有了無數的幸福與快樂。可是今年的春節,卻因為一場可怕的疫情變了「年味」。
雖沒有了聚會聚餐,沒了走親訪友,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至少有三個感動,讓我深刻體會到「大愛情懷和社會責任」。
奮戰在前線的最美醫護人員,他們高尚的品質讓我感動。他們不但是天使,更是戰士。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責任。他們也是平凡的人,原本也正歡歡喜喜地準備過年,當他們接到通知,立刻趕往特殊戰場的那一刻,他們便是逆行者,勇敢無畏的逆行者。面對疫情,他們衝鋒在前,24小時堅守自己的崗位,舍小家顧大家,集小愛成大愛,不辭辛苦,連續奮戰。
當我在新聞上看見他們忙碌一天下來,摘下護目鏡和口罩,原本臉上潔白的皮膚上被勒出紅紅的印子,兩側臉頰和鼻子的皮膚都磨破了時,我心潮澎湃!
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疫情背後,無數科學家在爭分奪秒研究病毒尋找方法。早一秒,也許就是一條生命最後的希望。各種新藥的研究成功,離不開偉大的科學家們。
84歲高齡的鐘南山先生是非典時期堅持正確觀點的英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他的名字被再一次刷遍全網。他第一個真正看清疫情,警告大家:新型冠狀病毒是人傳人的,不要去武漢,在家裡過年,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他在第一時間趕到武漢最前線,除夕夜裡仍堅守崗位。他掛帥親徵,操心勞力,面對疫情,他微笑、淡定、從容。他是我心中愛國愛民的英雄,也是受全國人民尊敬的「老戰士」。
73歲的李蘭娟奶奶,為戰疫情每天僅睡3個小時。她與我同樣是浙江人,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卻一直在以一個普通醫生的身份為病人治病。除夕夜9點多,她參加完北京的疫情有關會議,返回杭州,晚飯僅是機場的一份餃子。但她絲毫不在意,還開玩笑說:「今天我輕鬆了,不用燒年夜飯了。」在常人眼裡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古稀之年,她卻堅守崗位繼續工作,為醫療防疫事業費心操勞;在本該一家人團團圓圓的除夕前後,她卻東奔西走,為防控工作的推進殫精竭慮。
為了保證全部病人都能及時得到監護,武漢開始以中國速度修建火神山與雷神山醫院。2月8日起,兩所醫院均投入使用。兩所醫院的建設是一場與疫情的生死競速。在一億「雲監工」的注視下,我們讚嘆於兩所醫院的建設速度,但背後的艱辛和力量遠超我們的想像。當其他人在家吃年夜飯看春晚的同時,工人們在下著雨的武漢工地晝夜不停地趕工,他們的年夜飯只是一盒簡單的盒飯,沒有桌椅,那就站在一邊,在角落捧著碗吃。還有更多的工人為了趕工,從前一天晚上進場到第二天都沒喝上一滴水,吃上一頓飯。在寒風中冒雨堅守十幾個小時,但從沒一個人抱怨,全都無怨無悔。有一個工人說:「98年抗洪搶險我還小沒趕上,今天趕上這個事了,我們要盡一份力把它幹好,需要不停地幹都可以!」
關鍵時刻,每個人都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讓我感動。
新型冠狀病毒發展迅猛,病毒的肆虐牽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計劃沒有變化快」,我和我的家人取消了一切外出計劃。靜悄悄的春節,一家人靜靜地待在家裡,響應呼籲,「全國人民都在家裡過年,不走親訪友,不是人情淡薄,是生命第一。」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因為愛是橋梁。
在人們在家裡團聚的同時,有一批批守護者,默默無聞堅守崗位,正因為他們,我們的生活才有良好的社會秩序;正因為他們,才有我們春節裡萬家燈火、暖意融融;正因為他們,我們更有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想這就是勇擔社會責任,就是大愛,就是擔當,也就是眾志成城!我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和家人待在家裡,也做了我們該做的事。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雖然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年味,但春節的這場「戰疫」中,我還是強烈地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年味。
每個人都在堅守,每個人都堅信,這場「戰疫」一定會勝利!待嚴冬過去,春暖花開之時,我們再相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