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語沒有了英源詞和日源詞,中國人會變啞巴?

2021-01-09 新周刊

2006年,香港觀塘區,商業借貸公司的宣傳海報旁,一位男子匆匆而過。「有得傾」在粵語裡是「可以共同斟酌,或可以討價還價」的意思;「傾掂佢」則是「將其談妥」。圖/張海兒

一百年間的現代漢語裡,有關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的詞彙,幾乎全是英源詞和日源詞包打天下,離開這些詞彙,中國人不會變啞巴,但是稍為複雜的思想和信息將無法表達。

文/ 段宇宏

羅馬皇帝派大使來中國,向孔夫子下跪,請賜予文字,孔夫子正吃飯呢,一心不能二用,隨手用筷子夾了幾根豆芽放在大使帽子裡,大使把豆芽帶回羅馬,就有了如今流行120多個國家的拉丁字母。

這當然不是真的。孔夫子去逝後幾百年才有羅馬帝國,這是周有光老先生在他的《語文閒談》中講的一個沙文主義者們編造的笑話,意在諷刺文化上的無知自大。

每種文明都是在開放和交融中才能不斷向前,創造出新的成就,語言自不例外,當今世界的主流語言找不到一個是「純潔」的,倒是有大量已經消亡或瀕臨滅絕的語言相對比較「純正」。

周有光。

處於強勢地位的文化向處於弱勢地位的文化輸入詞彙時,抽象詞彙所佔比重很大。

中國人使用的主流語文——漢語幾千年來不斷吸納外來詞彙增強了自己的生命力,豐富了表達能力。跟漢族有過密切交流的異族文化都給漢語帶來過外來詞,從外部看,有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希臘語等語種。在內部,有蒙語、藏語、維吾爾語、滿語等語種。

只要有交流,必然就有外來詞的輸入,因為新事物需要新詞彙才能對應表述,這個過程不受文化高下的影響,但這種交流還有另一個重要特徵:處於強勢地位的文化向處於弱勢地位的文化輸入詞彙時,抽象詞彙所佔比重很大。

古代從西域和漠北、西南等民族引入的外來詞,主要是向古漢語提供地名、人名、物名、官名為主的詞彙。要說到古漢語外來詞的「戰鬥機」,還數「佛源外來詞」,是指通過佛教傳華輸入古漢語的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詞彙,這個引進過程從漢朝持續到唐朝,有數百年時間,是漢語第一次大規模引入外來詞。佛源外來詞不僅提供了大量「人物地」方面的名詞,最重要的是它向漢語輸入了海量的抽象詞彙,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也推動漢語詞彙從單音節詞為主向雙(多)音節詞方向發展,很多佛源外來詞的使用已超出宗教、哲學範疇,融入中國人日常生活。

保存在韓國海印寺的高麗大藏經,涵括北宋,契丹和高麗的版本。圖/Arian Zwegers

常見的佛源外來詞有:菩薩、羅漢、閻王、涅槃、世界、因果、報應、劫難、魔鬼、覺悟、境界、普度、剎那、姻緣、智慧、輪迴、三昧、懺悔。常見的佛教成語有:一塵不染、六根清淨、心花怒放、天女散花。

漢語第二次大規模輸入外來詞則要等到鴉片戰爭以後,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民國中前期,高潮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英語和日語外來詞扮演了難分伯仲的主角。這個時期引進的外來詞中,日源外來詞佔49.16%,英源外來詞佔42.98%, 法源外來詞佔3.92%,俄源外來詞佔 1.01%,其他語種的外來詞可忽略不計。

第三次大規模輸入外來詞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一直到今天,如果再細分的話,網際網路興起又是一個裡程碑事件,新時期的外來詞中,英源外來詞擁有絕對優勢,佔85%,日源外來詞仍然排在第二名,佔 11.02%。

現代漢語外來詞,最值得說道的就是來自英源和日源外來詞,關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的詞彙,幾乎全是英源詞和日源詞包打天下,離開這些詞彙,中國人不會變啞巴,但是稍為複雜的思想和信息將無法表達,學生們無法上課,政府寫不出工作報告,公務員無法寫作公文。

1945年,楊令茀在教援華美軍學漢語。清代中晚期到民國年間,隨著中外交流越來越密切,漢語中湧入了大量外來詞,逐漸形成了現代漢語。圖/U.S. Army

翻譯外來詞很有技術含量,一個詞彙的流行或衰亡,有人為不可把握的規律。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歷史是國人不斷睜眼看世界的過程,前期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帶有被動性,到了清末民初則變得相當積極主動,大規模譯介西方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著作是汲取新文明的重要手段。翻譯外來詞是個很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一個詞彙的流行或衰亡,這當中有人為不可把握的規律。

大致來說,外來詞有「音譯詞、意譯詞、借形詞」幾大類型。

沙發(safa)、咖啡(coffee)、巴士(bus)、幽默(humor)、迪斯科(disco)、吉普(jeep)等詞彙屬於典型的純音譯詞,通常咱們一眼能看出來,生活中常用的「休克」(shock)和「邏輯」(logic)等詞,如不特別留意,容易忽略它的外來屬性。

冰淇淋(ice-cream)、奶昔(milk shake)、網際網路(internet)等詞彙,一部分採用漢字意譯,一部分用音譯,稱為半音半譯外來詞;有些音譯詞是在音譯基礎上加漢字註解,合成一個詞,如「芭蕾舞」(ballet)、「高爾夫球」(golf)、「啤酒」(beer),其中的「舞、球、酒」都是音譯時添加上去的。

水泥(cement)、電腦(computer)、熱狗(hot dog)、軟體(software)、硬體(hardware)屬於典型的意譯詞。能把音譯和意譯完美結合,做到「音意兼達」的外來詞十分罕見,屬於巧奪天工之作,可遇而不可求,如「脫口秀」(talk show)和「繃帶」(bandage)。

大陸和臺灣對部分外來詞各有自己的譯法,比如大陸把「laser」叫作雷射,臺灣稱為鐳射;我們把「hacker」稱為黑客,他們叫作駭客;我們把「lotto」叫作彩票,他們稱為樂透;我們把「cheese」稱為奶酪,他們叫作起司。

2015年,廣州,直接音譯為名字的房地產廣告。圖/劉志濤

隨著改革開放後港臺流行文化的風靡,這些臺式譯法也大舉滲入,經過一番交融,有些被我們直接搬來使用,有些詞彙兩種譯法並用,得到大陸官方語言機構認可,收錄進詞典,如臺灣的「維他命」(vitamin)跟大陸的「維生素」同列於詞典中;有些詞彙未得到大陸官方語言機構認可,還沒有收納進詞典,但民間的使用已經如火如荼,如「聖代」(sundae)、「布丁」(pudding)、」泡芙」(puff)。臺灣很常用的「杯葛」(boycott),也常被一些大陸作家用在文章當中,不少讀者還誤以為是古漢語詞彙。

借形詞是來自英語的字母詞和日本的漢字詞,來自英語的借形詞我們很容易分別出來,「MTV、WTO、UFO、SOS、CT、BBS」屬於全借形詞,另一種英源借形詞由英語字母和漢字共同構成,如「AA制、X光、卡拉OK、T恤、U盤、B超」,這些字母詞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彙。清末民初時輸入的字母詞數量較少,魯迅的「阿Q」是獨特創舉,改革開放後,字母詞湧入漢語的數量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對待字母詞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要「警惕字母詞侵襲漢語」,有人覺得根本不必大驚小怪,詞彙的流行自有其規律。

現代漢語中,日源外來詞是重要的一部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譯介西方著作,由於文化相近的緣故,中國在清末民初大量譯介日語著作,很多西方作品通過日譯本進入中國,日源外來詞在這種背景下大舉進入現代漢語。

日本學者譯介西方著作時不得不展開大造詞運動來對應各種新概念新事物,他們創製新詞通常有兩大模式:「和制西語詞」與「日造漢字詞」。和制西語詞,是日本知識分子用和文創造的新詞彙。日造漢字詞有兩種情況:日本知識分子把近乎消亡的古漢語「死詞」、「偏詞」或兩個單音節詞賦予新義,對應西方術語將其用活,然後我們引進後變成日常用語;日本知識分子用漢字重新構造新詞,對應西方術語後用活再傳入中國。

部分從日本傳入的漢語詞彙。

中國知識分子曾嘗試自創新詞,但在與日源外來詞的角逐中,幾乎全面敗下陣來。

清末革命黨人以前把自己的反清行為稱作「造反」、「起事」、「光復」,孫中山流亡日本看到當地報紙稱「支那革命黨首孫逸仙抵日」,頓覺眼前一亮,從此採用了「革命」一詞並在黨人中推廣使用,國民革命時代這個詞在全國得以普及。其實,「革命」出自《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但這個詞已在中國人生活中消失,日本人採用此詞對應英語的「revolution」並賦予現代意義,將其用活。

「經濟」在古漢語中出現過,《宋史·王安石傳》寫道:「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這裡是指「經世濟民」的意思,泛指參與政治,治理國家。日本人用「經濟」一詞對應「economy」,賦予新義,傳入中國成為日常用語。「人民」在古代漢語中也能尋覓身影,不過它是「人」和「民」兩個單音節詞,日本學人給它賦予現代含義。

中國知識分子曾嘗試自創新詞以對抗外來詞彙。某些音譯的西語詞的確逐漸被淘汰,但在與日源外來詞的角逐中,幾乎全面敗下陣來,日本人創製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新詞,簡直所向披靡。日本明治時代的大啟蒙家西蒙周就是個造詞高手,他創製的「哲學、藝術、技術」等詞彙與中國人的生活已密不可分。

梁啓超起初堅決反對用日語新義的「革命」一詞,而主張翻譯成「變革」,但他本人聲望再高,也鬥不過時尚,只得妥協,最終他自己還寫了篇文章《中國歷史上的革命研究》。

早期國民黨的知識分子較早密集關注西方的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潮,宋教仁曾用「富紳」,朱執信曾用「豪右」一詞翻譯過「bourgeois」(資產階級),但都未普及;朱執信還反對用當時的日語詞「紳士閥」來翻譯「capitalist」(資本家);最終還是日語詞「資本家」和日語組詞組合而來的「資產階級」勝出。

中國人用「格物學」或「格致學」來翻譯「physics」,最終卻敗給了日語詞「物理學」。民國初年,中國知識分子曾用「德謨克拉西」翻譯「democracy」,用「賽因斯」翻譯「science」,即我們所熟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這兩個中國人自創的音譯詞如曇花一現,很快被日本人創造的日語詞「民主」和「科學」所代替。

「民主」和「科學」是日本人創造的日語詞。

陳望道曾應戴季陶邀約,從日文版翻譯了首個中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伴隨著這類文獻的傳播,中國人早期所使用的「集產主義」或「均產主義」,「集產黨」或「均產黨」也被日語詞「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所替代。

另一類日源外來詞存在爭議。自明朝末年始,西方傳教士來華活動,翻譯了大量西方宗教和哲學書籍,還有少量科學著作,他們也創造了不少新漢語詞,如:天主、上帝、聖父、亞當、耶穌、十誡、福音、造物主、祈禱、救世主、讚美、愛慕、受難、復活、罪惡……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創造了「幾何、人類、文學、數學」等詞彙,可幾百年過去,這些詞在中國從未傳播開來,鮮有人知,日本在譯介西方著作時,同樣參考了傳教士翻譯的漢文書籍,部分詞彙直接借用傳教士的成果,先在日本將其用活,然後傳入中國得到普及。這些詞不是日語詞,但日本卻有盤活與傳播之功。

改革開放後日源詞的輸入數量雖然遠不及英源詞,但仍然位居第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高頻率地使用:我們會「登錄」招聘網站「求職」,每年都過「黃金周」,經常上網看「寫真」和「動畫」,喜歡在網上「吐槽」。

這些詞語因為太常使用,熟極而流,我們早已忘記了它們的移民身份,被當成了自家人。

相關焦點

  • 外國人說起中文來,連中國人都怕|普通話|日語|漢語|英語|母語_網易...
    學了12年英語,單詞背了一本厚厚的詞典,被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和各種虛擬語氣折磨來折磨去,碰到外國人還是瞬間只記得「hello」和「yes」。除了英語,學別的語言也並不容易。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被敬語和動詞活用支配的恐懼。如果學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這類語言,一個動詞就有十多個變位,記一個詞相當於記十幾個詞。
  • 「動漫」這個詞是中國人獨創?在日漫和美漫中壓根就沒有這個詞
    「動漫」這個詞可不少見,新番推薦中有,影視作品中有,連周邊都要叫做「動漫周邊」。可是把「動畫」和「漫畫」放在一起叫的,中國人可是獨一無二的。首先說日漫,雖然日漫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個不可低估的位置,但是在日語中卻沒有「動漫」這個詞。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文/胡赳赳中國人的漢語水平受限於三個條件:一是歷史原因的割裂;二是中文系或漢語寫作的攤薄,能碼字的多了,會寫作的少了;三是缺少對漢語起碼的尊重,敬惜字紙曾經是傳統,而今是傳說。漢字五千年,白話文百年,網絡流行語十五年,中國的語言還未走出去,中國人還沒學會說漢語。
  • 莫讓字母詞擾亂漢語語言環境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文字符號體系,應該保持它的嚴整性、系統性和規範性,沒有必要刻意使用外語或外文字符。記者:字母詞會不會影響我國的語言和文化環境?孫壽山:在漢語中不規範應用字母詞,會直接造成交流的不通暢。
  • Protein & Cell回顧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
    據沈國威研究,漢語中的「細胞」一詞,起源於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和李善蘭合譯的《植物學》(1858),當時這本譯著中「Cell」的翻譯分別有「細胞」、「細胞體」、「胞」和「胞體」幾種表述。《植物學》後來也流傳到日本,在日本又產生了重要影響,「植物學」、「細胞」等詞在日本流行開來。
  • 英語正在深度侵入漢語 300年後漢語會消亡嗎?
    所以,我只是把它看成是30年後漢語的普遍文本。當然,前提是如果沒有措施制止漢英混雜蔓延滋長的話。最嚴重的後果將是: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上面引用的這段話,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中國人必學英語才能看懂自己的漢語。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可能要發生根本性動搖。
  • 外語詞不經轉換直接使用 破壞了漢語的純潔和健康
    為什麼「諾基亞」「摩託羅拉」能譯成漢字,而iPhone和iPad就沒能翻譯過來?英語吸收漢語詞彙都改為字母拼寫,為什麼漢語中卻要夾雜大量英文?外來語對漢語的純潔和健康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面對外來語無處不在的身影,不少國人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 使用字母詞一定危害漢語?不用動不動就扣帽子
    另一方則認為,「在中國近百年的語言生活巨大演變發展過程中,字母詞的使用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人語言生活中每天都不能離開的一個語言事實。」《現漢》是把字母詞放在漢語詞的後面,作為一種特殊詞類(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處理,其地位跟漢語詞是不同的。給字母詞用規範的語言文字作注釋,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字母詞,違法一說從何而來?
  • 漢語拼音中沒有fai,為什麼中國人還會念Wi-Fi裡的Fi?
    Q:只會普通話的中國人,漢語拼音中明明沒有fai的組合為什麼還會念Wi-Fi後面的Fi?有不少的回答認為這個問題非常搞笑,提出的說法包括「我們會接觸到外語」,「人可以模仿不熟悉的讀音」等等。很多中國人,甚至是旅居國外多年操流利的英語的人士,仍舊把 that 讀作 zat 或 tsat,相應的很多南亞和東南亞的人士把 that 讀作 dat。在這裡「我們會接觸到外語」、「人可以模仿不熟悉的讀音」這兩條為什麼就不起作用了呢?實際上,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不搞笑,我覺得寫一個學士學位論文是足夠了的。它至少涉及兩個問題:漢語普通話音繫結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音處理。
  • 美國教授:看我們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博大精深,而和我們的歷史一樣厚積薄發的,還有中國漢語。不可否認,一直到今天,漢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每年無數老外為此抓破了頭,但卻依舊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其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完全是兩碼事。
  • 漢語中的外來詞如何翻譯?
    隨著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漢語所吸收的英語外來詞也越來越多。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已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狀態。土司 (toast)、扎啤 (a jar of beer)、比基尼 (bikini)、桑拿浴 (sauna)、高爾夫球 (golf)、滑鼠 (mouse)等大量外來詞彙便是絕佳例證。
  • 「書摘」漢語的基本顏色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簡介:現代漢語顏色詞的基本顏色詞就由八個基本顏色詞和一個準基本顏色詞構成。我們認為,確定一種語言的基本顏色詞除了以上四個標準以外,還應參考顏色詞的歷史發展、使用頻率和構詞能力等因素。現代漢語繼承了漢語歷代產生和通用的基本顏色詞和非基本顏色詞,並在現代漢語顏色詞系統中進行了調整。從單用活動能力和構詞能力看,最為常用的現代漢語單音單表色語素是:紅、白、黃、黑、綠、藍、青、灰、紫、褐、烏、翠、碧、粉。
  • 英語和漢語之間有這麼多的不同……
    漢語和英語中很多詞之間的內涵意義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不能隨意替換。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宣傳」,不少人會將「宣傳」直接翻譯成propaganda,但propaganda在英語中是貶義詞,一般用來指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而散布誇大或虛假信息,與中文「宣傳」的含義相差很大。
  • 漢語和英文各自美在哪裡?優雅凝練和準確嚴謹可否並存
    漢語和英文,美有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沒有之一。雖然中國人不愛較真,我們的語言主要描述的對象是詩歌,經史子集等等,真正的科學精神,直到現在才剛剛發端。科舉主要考作文,不考數理化,因此漢語被時代塑造。
  • 如果沒有機會用英語,為何中小學生要學英語?「啞巴英語」何時休
    當前的現狀是:很多學生在認真學習英語,但英語的實用水平並不高,學生學到的基本上都是「啞巴英語」和「題庫英語」,很多學生做不到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更別說把他當成一種技能了。 那麼取消英語科目,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通過興趣學習語言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麼?
  • 漢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
    漢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國際化,中國也走向國際,跟國際接軌。事實確實如此,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自然感受不到學習漢語的艱難。西方國家公然承認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名中,漢語竟然是第一,讓我們覺得非常的驚訝,此時小編覺得掌握了一門漢語是一種榮耀。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非常難學的語言。
  • Protein & Cell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今天的日常詞語,很多都來自日本學者的對西方語言的翻譯。但也有不少重要詞語是中國人自行創譯的,「細胞」就是它們的一個代表。
  • 漢語真成了「中世紀的茅坑」?
    2006年7月5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的文章。說的是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工作語言一律用英語,漢語靠邊站,讓好多參加會議的中國人聽不懂,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 告別「啞巴英語」
    好朋友小瑞當她的兒子會說話時,他張羅想給兒子上早課學英語。我上大學時,小瑞只是因為英語口語不好,出國留學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小瑞一直說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英語口語,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受「啞巴英語」。當然,關注他是件好事,問題是寶貝英語啟蒙,你真的做對了嗎?告別「啞巴式英語」,三步走政策非常重要。
  • 英語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什麼漢語就不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沒有殖民性,推廣一個孔子學院都是試驗性的,覺得好,可以引進,覺得不好,可以關掉。不勉強,不強迫,一直以來都這樣。今後還是這樣。理論上說每種語言發展幾千年都是無限拓展詞彙量的,但同時也會把常用詞(字)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