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英語中很多詞之間的內涵意義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不能隨意替換。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宣傳」,不少人會將「宣傳」直接翻譯成propaganda,但propaganda在英語中是貶義詞,一般用來指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而散布誇大或虛假信息,與中文「宣傳」的含義相差很大。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語境將「宣傳」翻譯為promotion/publicity.
1.句法:漢語為無標記語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而英語相對於漢語來說,其語序、形態的變化要比漢語複雜很多,初學者很容易在主謂一致、人稱代詞、時態和冠詞等方面出現問題。舉個例子,漢語中對於名詞可數與不可數的定義與英語中的有所不同,比如「設備」在漢語語境下是可數名詞,但在英語中equipment卻是不可數名詞,不能說many equipments / an equipment。同時,由於名詞的數也與冠詞的用法緊密相關,很多人的冠詞使用經常出問題。比如,「在市中心很難停車」,有些人可能會翻譯成:Parking is difficult in city center.這裡少了個冠詞the,因為center是可數名詞,前面需要加限定詞修飾。正確的寫法應該是:Parking is difficult in the city center.又比如,「歷史表明對待暴力抗議的通常回應就是鎮壓」,如果寫成:The history shows that the usual response to violent protest is repression. 也屬於冠詞使用錯誤,因為history在這裡是不可數名詞,且在該語境中是泛指「歷史」,所以它前面不能加the,正確的寫法是:History shows that the usual response to violent protest is repression.
2.語用:母語的負遷移不僅會影響語音、詞彙和句法,它同樣會在語用層面產生影響。每一種語言實際上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如果學習者對外語背後的文化沒有足夠的了解,僅僅根據母語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就很容易表達不當。比如,中國人之間見面經常會問「吃飯了嗎?」「上哪兒去啊?」我們都清楚這些問題並不是真正的提問,僅僅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而已。但如果我們碰到一個外國人也對他們說 Have you had dinner? / Where are you going? 就會顯得非常奇怪。
如何克服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影響?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帶來的影響是深遠和全方位的,它包括語音、詞彙、句法以及語用交際等等。克服母語負遷移的第一步是正視這種母語幹擾的存在,承認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出錯的原因,並有意識地加以改進。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多進行可理解性的輸入訓練,以此來增加對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