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in & Cell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2020-11-28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丨張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蚌埠醫學院)

責編丨迦漵

在當今生物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細胞」無疑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術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它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的常用詞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

李善蘭(1811-1882)

李善蘭,1811年1月2日出生於浙江海寧。他從小痴迷數學,9歲時發現書架上有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偷偷取下翻閱,從此迷上了算學。14歲時,他靠自學讀懂了歐幾裡得《幾何原本》中文版前六卷。30歲後,李善蘭在數學方面的漸漸有了深入的研究,開始著書立作。40歲之前,他已經出版了多部數學著作,成為聞名遠近的數學家。李善蘭的數學研究成果代表著當時中國數學的先進水平,他是中國微積分學的先驅。

1852年夏,李善蘭來到上海墨海書館,向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展閱自己的數學著作,受到偉烈亞力等人的讚賞。從此,他開始與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艾約瑟(Joseph Edkins)等人合作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先後翻譯出版了等多部重要作品。1858年,墨海書館出版了李善蘭與英國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約瑟(Joseph Edkins)合作編譯的《植物學》(下圖),這是中國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第一部書籍,被視為西方近代植物學傳入中國的標誌,漢語「細胞」一詞最早就出自這部譯著。

李善蘭與英國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約瑟(Joseph Edkins)合作編譯的《植物學》

《植物學》的外文原本問題,曾經長期懸而未決。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植物學》共有4個外文原本,分別為林德利(Lindley)的《植物學基礎》1847或1849年版,巴爾弗(John Hutton Balfour)的《植物神學》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錢伯斯兄弟(William and Robert Chambers)出版於1848年的《錢伯斯國民百科》第1卷。本文作者研究確認原本《植物學基礎》的版本為1849年版。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今天的日常詞語,很多都來自日本學者的對西方語言的翻譯。但也有不少重要詞語是中國人自行創譯的,「細胞」就是它們的一個代表。

學術界對漢語「細胞」一詞來源於《植物學》這一首部西方近代植物學中文譯著,已基本達成共識,該書卷二開篇的「此細胞一胞為一體,相比附而成植物全體」常被認為是「cell」第一次被譯為漢語「細胞」的地方(下圖)。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應該有問題,因為這裡確實是《植物學》全書第一次出現「細胞」一詞的地方。

可是查對英文原文後發現,原文「Each vesicle is a distinct individual, cohering with the vesicle with which it is in contact.」 位於《植物學基礎》1849年版的第3頁,漢語「細胞」一詞在這裡對應的英文原詞是「vesicle」(現譯為泡囊),並非「cell」。事實上,卷二第1b頁的「聚胞體乃聚無數細胞為一體,諸細胞相粘合」才是「cell」被譯為「細胞」的最早之處,其對應的原文也並非來自林德利的《植物學基礎》1849年版,而是來自《錢伯斯國民百科》1848年版第1卷第69頁的「It consists of a great number of cells of irregular shape, which adhere together」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李善蘭在翻譯時把「cell」理解為「小的胞體」,本應譯為「小胞」,但他是浙江海寧人,在當地方言中通常把「小」稱為「細」,所以李善蘭就把「cell」翻譯成了「細胞」,這也是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但事實上,「細」在古代漢語中就有「體積微小或瘦小」的意思,與「cell」的內涵契合,譯為「細胞」順理成章,未必是受到方言影響。

至於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植物學》在晚清中國社會的傳播有限,影響不大。《植物學》問世數年後便傳到日本,對日本近代植物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細胞」一詞傳入日本後成為植物學、解剖學的術語,並由此衍生出了「細菌」一詞。在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西學的浪潮中,「細胞」等詞彙又從日本傳來,反過來深刻影響了中國。

綜觀《植物學》全書,「cell」除被翻譯為「細胞」外,還被譯為「子房室」和 「子房」等。需要特別指出,儘管「cell」與「細胞」之間的翻譯關係並非嚴格對應,但能看出譯者對「細胞」的概念理解得比較清楚,因為他能區分這幾種不同的概念。因此,那種依據「細胞」在「cell」的漢語譯詞中出現頻率最低而推測譯者不看好「細胞」的譯法或尚在猶豫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由於《植物學》問世至今已逾160年,其中翻譯的很多漢語名詞術語在發展過程中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即使對於那些沿用至今的漢語名詞術語,其所指概念的含義和範圍也可能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不再和問世時完全一致。漢語「細胞」一詞也不例外,雖然今天仍在使用,但其已經專指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基本不再具有《植物學》中賦予的其他含義。

李善蘭這位晚清著名的數學家,參與翻譯出版了許多重要譯著,內容涉及數學、力學、天文學、植物學等學科,將代數學、解析幾何學、微積分學、植物學等西方近代科學首次介紹進中國,促進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值得被人們永遠記住。

相關焦點

  • Protein & Cell回顧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
    「shù」),然而術語編撰者當時對於「Cell」一詞,如果是動物細胞使用「䏭」(漢語發音為「chù」),植物細胞使用「株」(更早前「Cell」也被譯為「珠」),並沒有用李善長創造的「細胞」一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
  • 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細胞」一詞最早就出自這部譯著。」理解為「小的胞體」,本應譯為「小胞」,但他是浙江海寧人,在當地方言中通常把「小」稱為「細」,所以李善蘭就把「cell」翻譯成了「細胞」,這也是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
  • 「奇思妙想」短視頻大賽即將開啟,讓我們打開科學的奇幻之旅
    你也曾在生活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嗎?生活是科學萌發與生長的土壤,科學是生活量變與質變的催化劑,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遙不可及的技術,也許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事物、容易忽略的現象,其中說不定大有文章、奧妙無窮!
  • 自由創作中誕生的的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在自由的發展中誕生......來看看孩子們自由運用材料創作的作品吧!只是,千萬別以成人的固有的眼光來進行評判哦!否則,你會無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想法,無法理解從孩子們腦海中與手中,誕生的是怎樣的作品。
  • 奇思妙想:長安引力有何與眾不同
    其中,長安引力作為長安汽車寄予厚望的重磅車型,更是採用了許多奇思妙想的設計,在國產緊湊級SUV產品線中顯得十分搶眼。從實際視覺效果上看,該進氣格柵宛如一件前衛的雕塑作品,時尚霸氣、細膩耐看,且流露出獨特的和諧美感,在搭配上造型犀利的日間行車燈及左右兩邊的黑色導流罩,更顯得氣勢驚人。 其次,長安引力的車身設計擯棄了SUV最常用的直硬線條,轉而採用了「純粹曲面」設計語言,使車身宛如晶瑩圓潤的藝術品,令人驚豔。
  • ...分享你的奇思妙想!|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sivir的作用機理
    分享你的奇思妙想!|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sivir的作用機理 2020-02-0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奇思妙想學生發明了「雨衣頭盔」
    奇思妙想學生發明了「雨衣頭盔」 深圳這段時間的天氣 真的是又雨又風又太陽 上一秒豔陽高照 下一秒傾盆大雨
  • 奇思妙想|假如地球自轉速度提高兩倍(第2期)
    今天一位剛學完地球的自轉的初中小朋友向小學渣提出了他的疑惑,地球自轉速度是一直都不變的嗎?如果地球轉的速度載快一倍會怎麼樣呢?經過一番各種查找資料、請教大佬,小學渣終於是找到了答案。地球自轉速度是一直都不變的嗎?
  • 分享你的奇思妙想!|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
    分享你的奇思妙想!|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sivir的作用機理 2020-02-0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愛科學,快看恆口示範區小學生的奇思妙想作品
    一張張方格紙上爬滿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和一些奇思妙想的設計,展現了孩子們對科技的熱愛和嚮往;一隻只神奇的畫筆、繽紛的色彩,在卡紙上描繪著各式各樣的現代科學技術、航天技術、未來世界的奇思妙想……,讓參觀的同學和老師讚不絕口。在閉幕式上,學校對本次科技節湧現出來的優秀而富有才氣的30名同學和優秀集體予以表彰。
  • 奇思妙想大比拼!這場創業大賽總決賽「金點子」頻出
    在「半潛船」上360度全景欣賞水下世界、用異型膠囊替代塑料包裝、操控機器人進行心內科手術……這裡,是「金點子」激情碰撞的舞臺;這裡,是奇思妙想的盛會。12月12日,「奇思妙想浙江行」2019創業大賽總決賽在杭州舉行。
  • 四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時空記憶球
    所以本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我們來完成這樣一篇類例的習作,我的奇思妙想。這篇作文,雖然是奇思妙想,但並不等於幻想,是要立足於一定的現實基礎上的。從既有的現實中,去觀察和發現存在的不足,不便之處,通過我們的發明創造,讓這個不足和限制,得到補足和改進,這也是本篇作文的題旨。
  • 「奇思妙想」短視頻大賽開始徵集,豐厚好禮等你來拿
    重點都幫大家提取出來啦:大賽主題:以「奇思妙想」為總方向,圍繞「身邊的科學」、「未來的科學」等內容來源丨浙江省科協編輯丨陳振宇
  • 發揮奇思妙想濟南七中舉行DNA大賽
    為讓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濟南七中生物組發揮奇思妙想,組織學生利用日常用品動手製作DNA結構模型,並將這變成了一場製作大賽。
  • 演繹inSite | 實驗室裡的奇思妙想
    (圖片來源:NASA | AMES | WENDY STENZEL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因為隔三差五開科研會,鼓勵奇思妙想、天馬行空,圈裡圈外都私下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稱為「奇思妙想團隊」。蘭鵬飛經常和團隊兩位80後教授周月明、黎敏一起在超快光學實驗室工作到深夜,但每周在科技樓5樓學術討論室舉行的「神仙會」依然雷打不動。「現在我們不僅僅是滿足能給電子拍照,還要多嘗試用雷射操控電子的速度。」
  • 從100幅垃圾分類宣傳畫裡,看到武漢小學生的奇思妙想
    長江網12月29日訊(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金輝)「環保號」機械恐龍吸入垃圾,在肚子裡分類;灰暗天空在垃圾分類後變成蔚藍晴空;一張四色分明的飛行棋盤,玩著玩著就能學會垃圾分類……29日上午,「垃圾分類·江城童行」頒獎典禮在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開幕,展出的100幅優秀作品展現出武漢小學生令人驚嘆的奇思妙想
  • 奇思妙想 河南開封攝影師用樹葉製作動物剪影
    奇思妙想 河南開封攝影師用樹葉製作動物剪影來源:東方IC圖片       選稿:顧爽   2020.03.25 09:37
  • 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令人讚嘆→
    作品名稱:《星空·海洋》,榮獲鳳凰獎·銅獎作者:郭濤設計理念:作品採用現代金屬工藝製作,整個造型是五層不同金屬疊加,用鉚接工藝將金屬片分層固定,每一層都是獨立造型。作品名稱:《妙黎》,榮獲鳳凰獎·銅獎作者:上海騏設計工作室設計理念:「妙黎」諧音同「妙禮」、「苗黎」,品牌名意為精選黎苗好禮。「大力神」這一形象,既蘊含著黎族人民通過勞動創造世界的思想觀念,又是黎族民眾勤勞勇敢和聰敏機智的化身。
  • 孩子們奇思妙想的小發明
    孩子們奇思妙想的小發明科幻cosplay表演同學們異彩紛呈的科技小製作  校園科技活動月來啦!別看這每學期各學校都會舉辦的慣例活動,但卻是同學們參與度最高,玩得最嗨的時候。智能防近視提示器、水果發電機、太陽能無人駕駛車、智能無人愛心送餐車、智能分揀流水線、隱蔽存錢盒……今年校園中最受熱捧的都是實用性強的科技創作,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學校的科技節,看看同學們有哪些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