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在經過了第一天的考試後,不少考生已經感受到了高考的新變化。
尤其是在語文科目的題目設置上更加注重實用性,在綜合考察學生素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高考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和改革,最受爭議的學科就是英語,一度有人建議英語不要列為主科,並且降低英語的高考分值。
在日常學習中,很多學生也因為學習英語而叫苦不迭,經常被難度頗高的閱讀理解類題目弄得焦頭爛額,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一直伴隨著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涯,成為了很多學生心中的夢魘。然而,一門語言的學習對人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英語技能的掌握對於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有促進作用的。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在世界上的流傳度和使用範圍遠遠大於其他語言,學習英語的作用也不是即時的,更不是短效的。
之所以家長和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牴觸,其實根本原因在於是對這門語言學習的誤解。
家長認為英語的運用面並不廣,畢了業也用不到,而學生主要是因為英語學習與自己常用的母語有很大的出入,並不能學進去。其實這些誤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們對於英語的教育方式。從1983年開始英語被計入高考總分,那時候掀起了一股英語學習熱,發展到今天英語被很多人嫌棄,質疑英語的作用也不過經過了短短的三十多年。
而中國對於英語能力的評價方式,也是考試:中考、高考,大學4、6級、研究生考試、職稱考試,英語考試無處不在,甚至給小學教育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中,學習英語所花費的時間和收穫並不成正比,曾經有人對中小學生的英語時間做過調查,學生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至少都在一個小時以上,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英語上花費的時間長達五千多個小時,也就是相當於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這美好的十年時間,將近五分之一花在了英語上。
但即使我們的英語教育方式已經在不斷改變,但依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色彩。
當前的現狀是:很多學生在認真學習英語,但英語的實用水平並不高,學生學到的基本上都是「啞巴英語」和「題庫英語」,很多學生做不到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更別說把他當成一種技能了。
那麼取消英語科目,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通過興趣學習語言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麼?
其實並不然,如果取消英語科目的學習或者列為選修科目,也是有很大的弊端的,首當其衝的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和和英語老師的就業問題。城市和農村的教育資源分配問題一直存在,取消英語科目,農村孩子並沒有很多自我選擇的餘地,在滿足了一部分學生學業減壓以後,換來的其實是更多的不公平。
對於英語學習,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而是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如今高考改革將英語變為一年兩考,其實已經很大程度放寬了學生對於英語學習的自由度,在學習方法的轉變和英語的教授方式上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如果沒有機會用英語,為何中小學生要學英語?
我們知道語言的學習的最好方法是依靠於語境,我們之所以能夠快速掌握漢語,是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周圍的人都在說著漢語,自然容易學習。
因此,增加英語的實用性教學以及交流的機會,才是如今的英語教育應該落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