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門學問都有自己研究的問題,這個問題被表述為辯證範疇。這個辯證範疇就是學科的基本範疇。如語文是研究語言和文字方面的問題,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語文。數學是研究數量和空間關係的學問,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數形。科學是研究自然萬物關係的學問,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物理。那麼創新學的基本範疇是什麼呢?
創新學是研究人類如何創造新事物的學問。人類的創新並非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是聖人天才的專利,更不是神靈所賜。它有創新的思想來源和根據。創相對仿而存在,仿創相對,二者結合,共同構成了創新學的基本範疇。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創新方法。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從大自然裡獲得靈感和啟發,許多重大的原創發明始於模仿。社會的發明創造大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模板。在模仿中產生創造。「人是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那兒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那兒我們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鶯等歌唱的鳥那裡學會了唱歌。」(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皚制兵。」(戰國時期關尹子)今天,模仿大自然的科學已成為一個產值巨大的行業。
人人都有創新能力。認識創新的基本範疇對人們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有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科學創新觀,消除對創新的神秘感和恐懼感,調動內在的創新潛力,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二是明白創新之源,對如何創新、從何處入手等問題的解決也就有了眉目。
在仿創的基礎上,人們對它進行革新改造,衍生出其它創新範疇,推動創新學科的發展,由此形成創新範疇體系。構建創新範疇體系,學好創新範疇,有助於人們系統地創新社會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