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什麼?哲學為何一定要追問?此文給你深刻分析

2021-01-13 文眼看世界

哲學的生命力發源於其對最本質之物的不斷追問,追問方式的不同將把哲學導向不同的方向。古希臘哲學家從有限的視域出發,採用了一種能窮盡萬物、尋其根本的方式不斷對視域中的「存在者」進行發問。雖然這種方式在他們看來是正確無疑的,但對事物以「是什麼」的方式進行追問將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種固定的、僵死的定義回答。海德格爾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傳統形上學在追問方式上的不足,重新對「存在」的追問方式加以反思,跳出了傳統形上學的追問陷阱。

1

傳統形上學的追問方式

從古希臘哲學追問自然萬物的始基「是什麼」到經院哲學對上帝的不斷追問與思考,從近代哲學對認識的追問到現代哲學反形上學的轉變,哲學問題的提出都表現在人力圖對從將其認識用於指導實踐或者成為精神寄託的目的。這種對哲學理論的內在需求也必然要求哲學理論在思想上具有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將表現在哲學思想或理論內化到人的生存中來。正因如此,哲學不可能是那種直白的宣稱或者是一種神秘的冥想可以滿足,那種不可操作性必然會被人們所拋棄。任何哲學問題的提出必須要有其合理的理由或根據,這種要求使得哲學理論必然要言之有理,即要求哲學思想或理論具有準確合理的邏輯條件作為理論支撐。因此,當古希臘哲學家開始探求萬物的本質時,為了有足夠的理由保障他們的追問是有效時,歷史上首次提出「什麼是什麼」的提問方式。

西方哲學的開創者泰勒斯在宣稱「大地浮在水上,水是萬物的本原」這一命題時,西方哲學就伴隨性的開啟了。在此,古希臘哲學家將哲學引入到生活中所採用的哲學之思的追問方式就是「什麼是什麼」這一追問式。如果人想揭示世界的本質,找出世界的始基,唯一可做的便是遵循認識階梯由低級認識到高級、具體到抽象的一種認識路徑。哲學對於認識世界的方式而言,採用「什麼是什麼」這樣一種追問方式是合理且必然的,但這種追問方式的缺陷同樣是明顯的。

2

海德格爾對追問的重提

海德格爾認為傳統形上學對於「存在」問題的誤解之處在於其對該問題的提問方式上的缺陷,這種錯誤的追問方式導致傳統形上學將「存在」與「存在者」混淆起來。他認為明確分清「存在」與「存在者」才能真正洞悉到世界的本質,才能避免落入到以往的形上學所犯的錯誤中。海德格爾認為對「存在」的揭示應該用現象學的方式來「讓存在顯現存在」,對「存在」不能採用「是什麼」的提問方式去定義「存在」,對於「存在」進行的將是一種特殊的、有別於以往的思考方式。

海德格爾之所以對「存在」進行不同的思考,原因在於他認為對「存在」的提問方式來說,不同的追問方式將決定了對「存在」的理解與解釋上的不同。在海德格爾看來,傳統形上學對「存在」的提問,實際上是一種概念性的追問,其結果肯定是以「存在者」來進行解答,將「存在」與「存在者」混淆,這就掩蓋了對「存在」的追問。但是對「存在」的追問,應採取現象學的方法,使得「存在」顯現自身,理解「存在如何存在」,而不是用「存在者」對其進行硬性規定性的回答。

傳統形上學運用「是什麼」這種追問方式去探求「存在」具有這樣一種目的,即努力將普遍的東西抽象為一個界限明確的東西。這種抽象的產物可以在哲學思考和論證說明中被準確地運用出來,它能在思維上界定未知對象。通過這種抽象過後,人們所從事的哲學討論將始終是明晰且不含混的,哲學也並將被推進到一種明白無誤的思考中,哲學也將作為一門精確的學科而被大家所認同。但是這種追問方式是否沒有疑問呢?是否完全正確呢?雖然「什麼是什麼」這樣的追問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將討論對象界定清楚,但「什麼是什麼」的追問方式並不需要一種實在性作為其前提,也就是說即使一種對象並不真實存在,我們也能運用屬加總差的方式將其界定出來。這樣一來,我們雖然得到一個確定的、自明的概念,但事物本質的特性並沒有向我們展示出來,我們也不能真正涉及到事物的本質之中獲得一種自明性。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對「存在」追問方式,應該用「如何可能」這種追問式進行。他認為假如我們對「存在」採用「是什麼」的提問方式,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在對「存在」提問之前已經對「存在」的領會做了肯定的回答,即在這個假設裡「存在」成了現成自在的、既定不變的,具有工具性意味的概念性的東西,所以,若對「存在」以概念式的追問,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個概念。這樣進行追問所得到的「存在」沒有一絲生機,是死的,這樣的結果將是難以為我們所接受的。那麼如何才能真正的追問出「存在」,不是運用定義去界定得到一個概念呢?難道讓「存在」自己告訴我們嗎?

對此,海德格爾說,我們應該去追問「存在如何存在」,即去探求「存在如何顯現自身」的問題。當然我們對「存在」進行追問的方式由「什麼是什麼」轉向「如何可能」時,我們就進入到了正確的哲學之思的道路。因為對「存在」進行「如何可能」的追問,我們將問題的回答方式轉變了,而我們所關注的對象,即「存在」仍然在我們的思考之中。因此,對「存在」追問的突破口就是一種追問的轉變,即由「是什麼」轉向「如何可能」,我們的哲學思考也將跳出那種形上學的怪圈。

結束語:

海德格爾在哲學追問上採取一種與傳統形上學完全不同的路徑,其現象學具有突出的優越性。在對世界之本質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的哲學工作中,海德格爾成功地超越了在他之前的傳統形上學哲學家,開創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哲思方式。對於傳統形上學而言,其中追問「存在」所做的努力不應該被徹底否定,儘管在追問方式上都無一例外地陷入到歧途中不能自拔,但無疑它們給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提供了參考和基礎。

相關焦點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所以你就很清楚了,人為什麼活著不需要懷疑,活著就是活著,存在是存在,我是我,自證者不需要答案。我要如何而活,這對於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是具體的。就是我要如何對抗自己,對抗環境的混亂,對抗宇宙的熵增,這是你要選擇的,你要面對的。我的哲學對於人而言,目的也就在於此。我來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就是逆熵存在的本證和本證!
  •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學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本文由公號哲學之路編輯發布  他最後說的一句話也很發人深省,他說,  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總是希望把自己說得盡善盡美。我們學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時候,有一欄內容我最不擅長填寫,那就是「你這一年取得的成績」。如果考核表裡有這樣一欄:「對學校的工作、系裡的工作,你發現有什麼問題」,這才有意義,這才是哲學的精神。
  • 存在之思,西方哲學的思考,你有怎樣的認識和了解?
    作為一個具有獨創性精神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宣告了傳統哲學形上學的終結,堪稱對西方兩千年哲學思想的總體性反思。「存在」(SEin)無疑是海德格爾思想的標誌性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德格爾思想的重心就在於重新闡釋「存在」的意義,「『存在』毋寧說是最晦暗的概念」。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哲學觀實在說來就是「觀哲學」,它以哲學自身為觀看的對象,是對哲學自身的追問與反思,它的實質就是關於「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哲學觀的內容主要涉及哲學的對象、性質、方法、意義以及哲學的存在基礎等。等都是讓開始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們最為苦惱的事情。 二 提到「哲學的問題」,我們通常都在兩種「意義」的層面上來追問,一是它的理論意義,即我們的哲學問題有什麼理論意義;二是它的現實意義,即我們的哲學問題又有什麼現實意義。
  • 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因為即便你找到更小的粒子,你仍舊說不清萬物究竟是一系演化而來,為何不同物類的生存時效、總質量和穩定性都完全不一樣,也更說不清萬物的目的因和動力因」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始基質料相同的萬物存在形態各不相同? 那麼如果僅僅是一味的去追問始基質料,一定不可能弄清楚萬物繁華的複雜形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需要擁有「最強大腦」才行。可另一邊,媒體似乎很熱衷於把法國高考裡的哲學試題拿出來「刺激大眾」。什麼「我們能拋棄真理嗎?」「何為公正?」「請根據《利維坦》節選寫一段論文」,這些他國十幾歲孩子都能侃侃而談的哲學問題,我們的成年人可能連題目都不太能理解。媒體由此判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哲學教育,差距太遠了!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借用達米特的話,哲學的目標是分析思想的結構,而分析思想唯一合適的方法在於分析語言……(cf.Dummett,p.458)以上兩點為整個分析學派所共同接受。  可以說,分析哲學比哲學的許多其他分支更好地體現了哲學中最深刻傳統的延續。從古希臘時代起,哲學家們一直就感興趣於理智上富於挑戰的問題:如果實在是靜止的,運動何以可能?宇宙是否有第一因?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高維度理論為什麼不能存在,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高維度理論為什麼不能存在,看看此文就懂了。此文為《時空存在性不需要懷疑》的上篇,還有下篇。建議連起來讀。之所以分開發,是因為文章太長,有發文限制。雖然有公式,但大家不要有負擔,就是按思路走就行。時空存在性不需要懷疑——靈遁者存在不需要被懷疑,這是我要強調的。任何一種存在,物質存在也好,意識存在也好,都是存在,存在不需要懷疑。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在講解不確定性原理之前,我們可以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存在?可能有些人會感覺這個問題很抽象,存在是一個很深刻的哲學概念,在20世紀初,西方還產生了一門專門研究存在概念的哲學:存在主義,不過,存在的哲學意義並不是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
  • 哲學中一些困擾人們的常用概念,什麼是存在?什麼是唯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哲學產生適當的興趣,但是總是被一些專業詞彙困擾,就不再往前邁進,今天就大概解釋下哲學中常見的一些概念。【註:參考《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形上學》作者,亞里斯多德形上學關於實在的最高本性問題的哲學分支。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古希臘人認為,但凡是不斷發生流變的東西,都一定不是真存。真正的存在一定是永恆的,穩定的,不可分割的,所以要越過眼見為實的封閉層面,找到後面的深刻規律,這叫本體真存之追究。比如泰勒斯說「水為萬物之源」,是因為他不承認所看見的世界是本真,認為後面還有東西,締造和支配著流變的世界。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雖然,也正是因為這個自洽的邏輯模型讓自身得以穩定存在和做出簡約、高效符合自身生存環境的「確定性」選擇;但是,如果僅是抱著這樣先驗存在的主觀邏輯去理解某個哲學思想,就會受到自身主觀邏輯模型極大的限制和約束;所以無論是認識作為「對象」的世界萬物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人們一開始只是覺得有趣,但慢慢發現有趣之中似乎存在著一定的真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但蘇格拉底告訴他們,真理並不存在於他的解答之中,而存在於我們自己對於世界的思考。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有這種區分標準嗎
    從莊子的角度來說,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真假,關於人「定義」的一切只是針對於「人」來說的,但凡脫離人的範疇,那所謂真假、好壞、善美等等就不再存在了,所謂「意義」也是人類文明的特產而已,對天地宇宙而言,不存在這種東西,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如果每一個生靈,存在的跨度為幾十億年或更久,那我們該如何自處
    我們目的與希冀是什麼?我們為何而來?我們將往何處去?如果像唯物主義者宣稱的死了就一了百了,那最好不過了——不失為一種徹底的解脫,可是,誰又能料想:幾十億或者無窮遠的時間後,自己作為一個個體仍然以一種形式存在的話,思來不免令人心驚肉跳,在一個黑暗的虛空裡,你無窮久遠地存在著,那存在意味著什麼?而物質演化又意味著什麼?發展下去又是什麼?已有的進程意味著什麼?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但是人們還是不禁要由「驚訝」而「好奇」,進而追問其極高尊貴性的「原因」:這門學問究竟是研究什麼內容的「智慧」呢?亞里斯多德對此的規定或描述反反覆覆,不一而足;不僅在《形上學》的前面幾卷,而且在其全書中都不斷回到對這一主題的反思上來。然而他並沒有定下一個一清二楚的說法。在他所嘗試提出的幾種定義中,有兩種特別重要:一是這種學問是研究最高級的對象的;一是這種學問是研究最普遍的對象的。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吳國盛認為,追問和思考什麼是科學,在當下的中國具有極其緊迫的現實意義。也因此有了這本新作《什麼是科學》。 這本書首先用很大篇幅講述希臘科學,目的為科學正本清源,即科學的源頭在希臘。書中另一重要部分談到現代科學區別於古典科學,這也是對現代科學進行恰當評價的前提。而書中的博物學部分,既讓人們了解到西方的另一個科學傳統,又可以打造廣義的「科學」指稱,重建科學譜系。
  • 科學,哲學,神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關於這樣的言論 目前還存在過多的爭論!文章重要通過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流派)創始人—— 孔德的「思想發展三階段論」來看待一下神學,哲學,科學這三者的關係!思想發展三階段論孔德認為 可以把人類思想發展史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神學,形上學,科學! 通俗起見,直接舉個列子!孔德有一天,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 三哥們 在一起看見汽車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