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一般定義的唯物辯證考量 說明其存在的客觀根據

2020-11-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哲學一般定義的唯物辯證考量 說明其存在的客觀根據

2016年07月24日 10:47 來源:《哲學原理》 作者:陶富源

字號

內容摘要:一、「哲學不能說『是什麼』」的觀點難以成立有論者認為,哲學不可定義,其理由在於,哲學不能說是什麼,而只能說不是什麼,於是不能通過說哲學「是什麼」去給哲學下定義。三、哲學一般本質的科學規定有別於本質主義有論者認為哲學不可定義,是因為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是以「一般哲學」或「哲學一般」的存在為前提的。有論者為了否認哲學一般的存在,大談所謂哲學的特殊性,認為哲學都是屬於特定民族的特殊哲學,哲學都是屬於特定時代的特殊哲學,哲學就是某個哲學家的哲學。因為哲學具有民族特殊性,所以才分別形成了以古希臘羅馬哲學為源頭的西方民族哲學,簡稱西方哲學,體現中華民族背景和性格的中華民族哲學即中國哲學,以及作為印度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印度哲學等。

關鍵詞:哲學家;家族;價值性;特殊性;一般定義;個人哲學;民族哲學;人類價值;哲學理論;存在

作者簡介:

  摘  要:在哲學界,「哲學不可有一般定義」的觀點長期流行。其理由是:哲學不能通過說「是什麼」去加以定義;哲學只有「家族相似」,而無共同本質;哲學只有時代特殊性、民族特殊性、個體價值性,而無所謂一般哲學或哲學一般;至今沒有哲學家們所共同認可的哲學定義等。這些理由有的主觀武斷、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概念混亂、有的以偏概全,因此必須加以系統的、根本的澄清,藉以說明哲學有其存在的客觀根據,因而可以有一般定義。哲學是以普遍方式把握人與世界關係的理論。理解哲學的一般本質有助於消解人們對哲學的隔膜與迷茫,激發其學習和應用哲學的熱情。

  關鍵詞:哲學一般定義/普遍方式/人與世界

 

  長期以來,「哲學不可有一般定義」的觀點,被一些論者,包括某些名家不時談論和予以肯定。為此,他們提出了種種理由:哲學只能說不是什麼,而不能說是什麼;哲學只有「家族相似」,而無共同本質;哲學只有時代特殊性、民族特殊性、個體價值性,而無所謂超時代、超民族、超哲學家個人的一般哲學或哲學一般,沒有所有哲學家所共同認可的哲學定義等。在我看來,這些理由恐難成立。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藉以說明哲學有其存在的客觀根據,因而可以有一般定義。哲學是以普遍方式把握人與世界關係的理論。

  一、「哲學不能說『是什麼』」的觀點難以成立

  有論者認為,哲學不可定義,其理由在於,哲學不能說是什麼,而只能說不是什麼,於是不能通過說哲學「是什麼」去給哲學下定義。為此,該觀點引用了海德格爾在《形上學導論》中的一段話來加以論證。海氏說:「哲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開端都有自己的法則。人可以說的,只有哲學不是什麼,哲學不能作什麼。」①海德格爾無疑是當代有影響的哲學家,然而對他的這一觀點,也不能無批判地信以為真。

  「是」或「不是」,作為對事物的一種判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互為條件,在相互聯繫中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個事物不是什麼,這同時也就意味著在說,它是另外的什麼。當然,在許多情況下,通過「不是」所作的這種排除,可能需要進行多次。通過排除所有的「不是」,其間接道出的,自然也就是「是」了。

  對「是」與「不是」辯證關係的這種理解,可以從斯賓諾莎和黑格爾那裡得到佐證。斯賓諾莎有一個著名的論斷——「規定就是否定」②。在斯賓諾莎看來,個別事物是有限的。「有限」就是對事物的一定規定,即規定事物具有某種性狀,這便是肯定。但就它不具有與此性狀相對而言的彼性狀而言,這又是否定。對斯賓諾莎的這一思想,黑格爾極為重視,並給予了進一步的說明。他說:「肯定的東西與否定的東西本質上是彼此互為條件的,並且只是存在於它們的相互聯繫中。」③斯賓諾莎與黑格爾在這裡關於肯定與否定辯證統一關係的論述,用來對「是」與「不是」的關係進行分析,也是完全適用的。因為「是」是對事物指認中的一種肯定或一種規定,而「不是」則是一種否定。因此,「是」與「不是」也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因而,根本不存在那樣一種情況,即對哲學只能說不是什麼,而不能說是什麼。

  事實上,哲學「是什麼」與「不是什麼」的辯證統一,對任何哲學言說者來說,都具有必然的約束性。除非你什麼也不說,當你一旦說了哲學不是什麼,那你實際是在間接地說哲學是什麼。不僅如此,如果你對哲學的言說,不是三言兩語,而是立論成篇,那麼你還不得不直接去說哲學是什麼。不然,其「論」就難以展開,其「篇」也無以成就。因為一篇論哲學的文章,總不能從開篇到結尾,只說哲學不是什麼,而不說哲學是什麼。如果是那樣,恐怕只有天曉得,這文章如何寫下去。

  就拿海德格爾本人來說,在他提出上述命題的《形上學導論》一書中,也並沒有按這一命題所要求的原則行事。他在行文中,不僅說了哲學不是什麼,而且還說了哲學是什麼。比如他說,「哲學本質上是超時間的」④,「哲學總是通過強調人類自身在其中所獲得的意義」⑤,「哲學活動就是詢問那超乎尋常的事物」⑥。不難看出,這裡的列舉,無一例外,都是關於哲學的全稱判斷,其所言說的,都不是某種哲學是什麼,而是哲學是什麼。由此可見,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哲學只能說不是什麼的觀點,既無理論依據,也無事實支撐,因而是一個假命題。有的論者對這樣一個假命題,不加分析,拿來加以引申,用以論證所謂不能通過說哲學「是什麼」,去對其加以定義,這種做法顯然是草率的、不明智的。

  二、哲學的「家族相似論」似是而非

  有論者借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論」來說明各種形態的哲學無共同本質,因而哲學不可有一般的定義。何謂「家族相似」?有人以為它是指謂所有家族成員都有共同的相似之處。其實不然,且正好相反。「家族相似」作為維根斯坦後期的一個特有概念,這裡的「相似」並非指所有家族成員的相似,而是指家族成員中,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在某一點上相似,而另一個成員又在另外一點上與第三個成員相似,如此等等。維根斯坦舉例說,比如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形體相似,這兩個成員再與另外第三個成員步姿相似,後者再與另外第四個成員的眼睛長得一樣等。這樣類推,家族成員間依靠這種兩兩的特殊相似來形成聯繫,而又沒有一種相似是所有家族成員共有的,於是該家族成員也就沒有共同的本質。有些論者用這一觀點來看待哲學家族,藉以證明:哲學家族沒有共同本質,因而也就沒有作為其共同本質規定的哲學的一般定義。

  維根斯坦的這一觀點看似有理,實際是經不住推敲的。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論」,所講的「家族」是一個比喻。他是用作為人的家族來比喻作為人的一類活動的語言遊戲,用以說明語言的各種用法只有家族相似,而無共同本質。用比喻來說明觀點,這是人們常用的論證手段之一。但比喻要能成立,還須有一個前提,即對用來作比喻的事物,要有一個真切的把握,不然就毫無意義,甚至會造成誤導。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與唯心主義相對的另一派別,則是以物質為第一性質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始終認為,世界就是物質的世界,是客觀而真實存在的世界。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答: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唯物邏輯思維的產物,它們都肯定了物的實在性,唯心主義大師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已經表露了唯心主義對物的態度,它們都認為物是既有的,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唯物主義是客觀呈現,唯心主義則是心觀呈現。問:什麼是心觀呈現?
  • 20考研政治之唯物論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不同流派
    哲學其實就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裡面包含兩個方面:思維和存在(也可以表述為意識和物質)何為第一性,即誰是世界的本原。這是區分唯物和唯心的標準。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 2017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考點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1)一切哲學都不能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   (2)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不附加外來成分。   (3)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 人生哲學的定義
    #道家哲學#一、人生哲學的定義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 是人類定義的還是客觀存在的?
    是人類定義還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還原宇宙事實真相。能夠客觀真實的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科學的本質。所以科學的觸角可以延伸到所有領域,可以把一切事物當成研究對象,來客觀的還原事物的真實的樣子以及弄清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定義科學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科學是反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可以說是科學的,因此,沒有無法解釋的事情,只有沒有被認知的事物,而認知也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句話對科學的定義並不精準,可以說是錯誤的。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其中最荒謬的修補措施是樹立了客觀存在,這個自我欺騙的認識把人類害得好苦。為了使這個"客觀存在"符合邏輯,人們不得不去填補更大的漏洞。這些漏洞顛倒了人們的生活,讓人活著苦不堪言。問:客觀存在為什麼誤人?答:人們認為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與人無關的獨立存在。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歷史主義,再到客觀辯證法,西方哲學中的諸多課題是如何演變發展的呢?作為正在發展中的大國強國,我們該如何利用西方哲學中的精華,為我們的未來復興之夢更好地服務呢?這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時代對我們提出的使命和考驗。
  •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機遇意識
    作者:龐元正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編者:中國共產黨對發展機遇問題的有關分析,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新運用為前提的,是從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著眼的,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機遇思想不僅有著深刻的哲學意蘊,而且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 第一本中國味道的狹義哲學書!《物演通論》
    當然了,如果沒有系統的有個前提了解,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很多人都喜歡讀書、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論,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大腦中沒有一個宏大的思維邏輯系統去囊康你所看到的知識,你所看到的知識就是無數分散的點,很難說你真正吸收了其書的核心精髓.為什麼說俯視你要看的書你才能真正看懂?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1、把邏輯分析方法當作哲學研究的全部邏輯實證主義把這種邏輯分析的方法,不僅看成是哲學研究的方法,而且是當作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以偏概全)他們認為通過邏輯分析,可以澄清哲學混亂,解決哲學中的疑難問題,清除唯物與唯心之爭等無意義的糾紛。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夯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論基礎  恩格斯在具體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時,較為側重對一般的世界觀及自然觀的系統論述,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論基礎具備了完整的形態。首先,明確提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思維和意識皆為人腦的產物。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1927年,李達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其罪名便是「著名共首,曾充大學教授,著有《現代社會學》,宣傳赤化甚力」。  三是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對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傳播。  其次,《現代社會學》對唯物史觀作了準確、深刻的闡釋。以往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不僅是零碎的,而且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片面性,特別是往往把唯物史觀歸結為兩大要旨,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 2020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複習:第一章
    ;3、 哲學既是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或者說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1、 二者是一般和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係;2、 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自然、社會、思維三大領域的普遍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科學是以局部領域的特殊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的;3、 其聯繫是具體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基礎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高二哲學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原理分析,願你真正能搞懂!
    哲學源於對政治生活問題的回答嘗試。如果我們的哲學學習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那哲學就能省下不少功夫了!話說考試已經在路上啦,好好複習才是重點!【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科學從具體領域著手研究世界的特殊規律和具體問題,具有特殊性。2、討論基本問題的必要性2.1、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都不能迴避,且必須首先明確回答的問題。2.2、如何定義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派別的唯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