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機遇意識

2020-12-04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龐元正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編者:中國共產黨對發展機遇問題的有關分析,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新運用為前提的,是從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著眼的,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機遇思想不僅有著深刻的哲學意蘊,而且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機遇思想是對唯物史觀社會發展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

  理論周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其中,機遇意識是我黨反覆強調的。為什麼我黨如此重視機遇意識,它有哪些重要意義?

  龐元正:中國共產黨在用機遇思想觀察和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的過程中,對機遇與發展、機遇與挑戰、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等辯證關係,有多方面的論述和深刻的揭示,所有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特別是,黨對於歷史機遇在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作用的精闢分析,為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觀方法論原則;黨在觀察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對辯證法觀點的嫻熟運用及其特有的宏觀戰略目光,為我們抓住我國發展的歷史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銳利的方法論武器;從鄧小平到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關於抓住機遇必須加快發展、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穩定的一系列理論和決策,則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理論周刊: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機遇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有哪些具體論述?

  龐元正: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研究,認為作為偶然性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的機遇,在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們指出,「在歷史發展中,偶然性起著自己的作用」,「歷史事件似乎總的來說同樣是偶然性支配著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所支配的。但是,這樣一種歷史辯證法的思想,在其後來的發展中,卻被馬克思主義隊伍中的某些機械決定論者閹割了。

  理論周刊:馬克思關於機遇的辯證認識,是如何被閹割的?為什麼會走向極端?

  龐元正:蘇聯著名的理論家布哈林曾經提出:「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嚴格來說是沒有任何偶然性的」。布哈林的這種機械決定論觀點長期以來流傳甚廣。在史達林時期,布哈林雖然受到批判,但這種機械決定論的觀點卻一度被推向極端。

  量子力學問世之後,蘇聯哲學界雖然正確地批駁了否定客觀必然性的非決定論觀點,但卻錯誤地開展了對相對論、量子力學、遺傳學、控制論等現代科學的批判,而恰恰是這些新的科學成果深刻地證實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法,證實了機遇在事物發展中的客觀存在和重要作用。這樣,蘇聯哲學在當時不僅沒有把機遇這樣一個體現當代科學精神的重要問題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之中,反而極為錯誤地把李森科這樣一位宣揚「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的機械決定論者,視為自然科學中正確哲學的代表。

[責任編輯:李貝]

6

1

相關焦點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唯物史觀認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共產黨宣言》序言中的這段話不僅簡明地概括了一個時代的構成要素,而且對這些要素進行了邏輯構建,形成了「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精神」的分析鏈條,從理論上說明國家治理應該是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制度)、思想觀念領域的整體性治理。
  • 唯物主義史觀,值不值得提倡?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物主義史觀,值不值得提倡?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文萃】以唯物史觀辨析人工智慧的現代性挑戰
    當現代科技「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身份一體化,並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時,與現代性共謀、加劇現代性危機的潛在可能被增強,但這並非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辨識人與人工智慧、現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量子力學理論與唯物認識論
    最近,有網友提出量子力學理論是我們傳統的唯物認識的一個革命,宣告了傳統唯物認識論的崩潰。認為量子力學理論已經重新構建了人與存在的相關關係,認為世界不在是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於我們的觀測才得以存在,即我們的感知影響著事物的存在。我們作為存在信息的接收者,存在就是表達在我們意識中的感知信息。
  •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道路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曾對「規律」作過詳細解釋,對此列寧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絕妙的公式,『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體現著特殊、個體、個別東西的豐富性的這種普遍(特殊的和個別的東西的全部豐富性)』」。這就是說,歷史發展規律作為一種普遍和抽象,本身就包含著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不能用一般規律來排斥具體道路,也不能用不同道路來否定一般規律。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在許多的觀念中,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唯物主義和什麼是唯心主義,這兩個主義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是混在一起的一團爛泥,怎能把它們分得開。問:你這不是混淆兩個主義的概念嗎?它們可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答:就是物必須呈現於人的精神意識中,否則,物不會呈現。問:物不呈現時,物在哪裡?答:按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說法,物不呈現時,物與我同歸於寂。問:寂是什麼?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鑑於共同體的價值及其影響在我們時代的凸顯,本文將探討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意義上的共同體,以資豐富關於共同體的思考。這同德國人藉助於把人理解為普遍的自我意識來論證共產主義,是一回事。不言而喻,異化的揚棄總是從作為統治力量的異化形式出發:在德國是自我意識;在法國是平等,因為這是政治;在英國是現實的、物質的、僅僅以自身來衡量自身的實際需要。」
  • 什麼是唯物主義史觀?詳解
    歷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因為它不相信歷史是由個人的意識或理想驅動的,而是歸結為哲學一元論,即物質是自然的基本實質,從而成為世界歷史的驅動力; 這促使馬克思和其他歷史唯物主義者放棄權利等思想(例如「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
  • 《現代世界的起源》打破歐洲中心說構建全新全球史觀
    《現代世界的起源》打破歐洲中心說構建全新全球史觀 2017-11-11 21:52: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這也深刻揭示了臺灣社會對人類文明與正義價值的顛覆,已陷入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    臺灣何以會有如此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認知?為何與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朝鮮形成顯著差異?為何韓國對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問題上的表現不可理解?